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感通寺
释义

感通寺

古老的感通寺内

§ 感通事的记述

感通寺旧称荡山寺。据《荡山志略》记述:“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

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于成历九年(公元1581年)年撰《重建感通寺记》,开篇直叙:“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对“感通”含义的诠译为:“况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到明洪武年间,共建盖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涤荡损毁。清初重建时,寺庵下移至今址。现遗存一寺一庵(大云堂和寂照堂)。寺内保留着七块碑刻,记述了寺庵的兴衰。紧靠大云堂后,有一座舍利塔形的担当墓,高3.5米,碑文记载了担当的生平。在寂照庵的西侧有明代普同塔,西北脊上有明代和尚塔多座。

§ 感通寺介绍

莅临大理的宾朋,当您过子大理境内的太和收费站,透过车窗向西眺望,苍山圣应峰南麓静卧着那一寺一庵,被葱笼茂密的青松、古柏掩映。寺庵左右凸现出两道恰似扶手的山梁,向上延伸的圣应峰恰如椅背;高山植物郁郁葱葱,青翠如毯。一寺一庵仿佛两位“禅师”打坐于硕大的交椅之中。升腾的香烟缭绕在寺庵顶端;缭绕在森林当中,着实有神秘莫测的佛教韵味。近年,从感通寺至清碧溪架设了全长2630米、全封闭、安全可靠的感通索道,成为苍山一道亮丽的景观。揽车犹如银梭在密林深处穿越。乘坐高册揽车,别有一番惬意和情趣。

置身于感通寺,湿漉漉的地气扑面而来。透明清新的空气--能使人忘却登攀的疲劳,顿觉六根清静、悠哉东哉。抬头放眼,蔚蓝的洱海一览无余,粼粼波光十分炫目。三层、四层、五层的豪华旅游船替代了昔日的帆船。漫步寺庵周边的森林中,能看到不少断垣残壁和遗存古迹。在大云堂西南侧幸存一株滇藏“木莲”,所开花朵白净透明,共大如莲。被视为神化了的苍山“龙女花”。

感通寺,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域景观。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住持无极禅师赴南京朝拜太祖朱元璋,敬献白马、茶花,一时间马嘶花放,祥光笼罩。太祖高兴得赋诗、法号,授于无极都纲之位,给予很高的礼遇。无极回大理后,将太祖所归大理诗十二着镌刻立碑,成为感通寺的重要文献。

§ 感通寺历史

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相传正殿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遗址尚存。还有“班山”(白族古语中山与寺同义)等重要建筑,大部分毁于清咸同年间的战乱。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1981年以来逐渐修复。    人称感通寺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其一为“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至今尚有“写韵楼”的遗址和担当和尚舍利塔。这里所说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议大礼”案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永远充军云南。嘉靖九年杨升庵与李元阳结伴同游点苍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楼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此楼题名为“写韵楼”,今遗址尚依稀可辨。所谓“高僧”指的是晚于杨升庵100多年的云南杰出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和尚。担当,晋宁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启年间,他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母亲去世后,便上鸡足山削发为僧,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担当诗书画独树一帜,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名声很大,有“云中一鹤”、“南中高士”之称。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卧床十九天后写下几句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入龛火化后建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这就是担当和尚舍利塔。其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 。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今日之塔为近年恢复重建。感通寺特产感通茶,当年徐霞客亲口品尝后称道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