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恶日
释义 恶日

§ 简介

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形成

恶日

端午始称端伍,《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伍。端初也。”即该节为五月第一个五日。古代 “伍”与“午”相通,所以端伍俗称端午。此外,还有重午、端阳、重五、蒲午、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女儿节等名称。纵观古今端午风俗,可将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壁邪驱恶为内涵的风俗,这类风俗产生了一系列驱邪吉祥物,如五色丝、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雄黄酒、木兰汤、桃印、钟馗门神等等。另一类是以祭祀龙神、英雄人物(主要是屈原)为内涵的风俗,用于这类风俗的吉祥物主要是起祭祀作用的龙舟、粽子等等。两大类风俗之所以能融合为同一节日的风俗,是因为同出一种信仰观念。这种信仰观念就是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死亡日。

仲夏五月,初八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至迟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视五月为毒月、五月五日则为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盖屋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风俗通》佚文说:“五月盖房,令人头秃。”恶月恶日的观念影响甚广,以至人们相信五月对从政为官者也是恶月。《风俗通》佚文说:“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俗传五月上任的官,至离职都不能升迁。历代为官者都忌五月上任。《日知录》卷六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五月的一切事情似都不祥,五月五日生子,则更被视为灾害临门之事。《风俗通》佚文说:“俗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纬》也有这种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虽然人们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说得如此可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典籍所载不少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并没有造成什么特别严重的恶果,相反,其中一些还功成名就。于是,人们免不了要作出另一番解释,说这中间少不了使用一些变通的方法以避凶,同时,这些人的功名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孝子传》说:“经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村人纪淳妻养之。年六岁,本父母云:‘汝是我儿。’迈涕泣,佣所得,辄上母。”纪迈以五月五日生,不仅没有危害亲生父母,而且还成为大孝子,这是因为其母采取了弃婴的方法。《旧唐书》说:“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也……信明以五月五日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毕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声清宛亮。隋太史令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于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矣。’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乡人高孝基有知人之鉴,每谓人曰:‘崔信明才学富赡,虽名冠一时,但恨其位不达耳。’”崔信明也是五月五日生,不仅没带来祸害,而且长大成人后文名播于天下。据《旧唐书》的记载,这大概是他出生时有五色小雀齐鸣树上的缘故,五色小雀为他消除了灾厄,带来了文运。但是,其乡人预言,他虽才高八斗而最终不得高升,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他为五月五日生罢。《祭辛杂志》说:“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宋徽宗生于五月五日,为了避恶,将日期改为十月十日,还定该日为“天宁节”,希望上天保佑其安宁。可见,五月五日的阴影不仅笼罩着平常百姓,也困扰着皇家宫廷。按古人的观点,五月五日出生的人,即使能逢凶化吉,以至功成名就,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禄位不高,或者寿命不长。《困学斋杂录》说:“金转运田特秀,字彦实,易县人,大定十九年进士。所居里名半十,行第五,以五月五日生,小名五儿,二十五应乡府省殿四试,俱第五,年五十五以八月十五日卒。”田特秀,以五月五日生,居里,乳名、功名、卒年均与五有关。此人虽然连中四级科举考试,但却只活了五十五岁。这些记载反映出五月五日为恶日的观念影响之深。 屈原

在古人观念中,恶月恶日直接带给人的厄运是死亡,所以五月五日被视为死亡日,不少传说人物与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会稽典》录记曹娥父于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此外,伍子胥、介子推等都曾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死亡日,所以人们要在五月五日举行一系列用吉祥物壁恶和祭祀不幸死亡者的活动,从而形成了具有宗教色彩的端午节习俗。

§ 辟邪之物

菖蒲

由于五月五日这个“恶日”最为人深恶痛绝,也最令人担心恐惧,所以用于该日的辟邪驱恶的吉祥物也最为繁多,围绕这些吉祥物,形成了一系列端午习俗。五瑞与辟邪习俗。五瑞指五种植物吉祥物。最初,人们在端午节以菖蒲、艾草辟邪驱恶,后来又加进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各地风俗不一,有的五瑞同时兼用;有的只用其中几种。

菖蒲

《本草纲目》说:草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名,又因其叶似剑,又名“水剑草”。菖蒲是中草药。菖蒲根茎可提炼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由此,菖蒲被视为辟邪之吉祥物,每逢端午,人们便要把菖蒲悬挂于户,或插于门旁,用以驱除邪气。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顾铁卿《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在端午节,人们还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儿”或“小葫芦”等饰物,挂在儿童脖子上以壁邪。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刻浦为小人儿,或葫芦形,带之壁邪。”端午节以菖蒲辟邪,有着深远的信仰基础。古人把菖蒲奉为天降之吉星所化。《典术》:“尧进,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春秋运斗枢》:“玉衡星散为菖蒲。”菖蒲为天星化成,所以神异非凡。古人相信食菖蒲可延年益寿。《风俗通》说:“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长年。”菖蒲还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孝经援神契》说:“菖蒲,益聪。”菖蒲开花为吉祥之兆,能给人带喜庆之事。古人乐于见到菖蒲之花,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脱此俗。《后魏典略》说:“孝文帝南巡,至新野,临潭水,两见菖蒲花,乃歌曰:‘两菖蒲,新野乐’。遂建两菖蒲寺以美之。”神异的菖蒲花,还是贵人降临的征兆。《梁书》说:“太祖后张氏,尝于空中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所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曰:‘不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吞之,生高祖。”菖蒲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内涵,人们用它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艾草艾草

据《尔雅》,古人又称艾为“冰台”。艾是中国传统草药之一。艾用之治病,既可服用,也可用于热炙。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枯干后易于燃烧,古代有以艾取火的生活习俗。《博物志》:“削冰至圆,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得火。”古人利用艾易燃特点来发挥艾的药效,发明了“艾炙”治病的方法。《群芳谱》说:艾“一名冰台,一名黄草,一名艾蒿,处处有之。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为之海艾,自成化以来,惟以蕲州者为胜。相传蕲州白家山产艾,置寸板上,炙之,气散于背化,山艾散五分,汤阴艾仅三分,以故,世皆重之”。相传蕲州艾较之其他地方的艾更能散气,药效最为得力,所以为人们所珍受。古人认为艾之治病效力极佳,能治顽症、疑难病症,且以老艾药效最佳。《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为古人草药,所以用作辟邪吉祥物。端午节辟邪,要插艾挂艾或戴艾。《荆楚岁时记》把艾编扎成人形或虎形悬挂于门上以辟邪,也有剪彩为虎,上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伍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人们把艾编扎成人形或虎形悬挂于门户上以辟邪,也有剪彩为虎,上粘艾叶以随身带者。另外,还有端午节妇女以艾叶插戴发上作饰物的习俗,其意也在驱邪逐疫。

石榴花石榴花

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所以榴花又称五月花。早在唐朝,就有以榴花辟邪的习俗。《酉阳杂俎》说:“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石榴花之成为端午节驱邪吉祥物,可能主要因为它为五月之花。明朝以后,女子多以榴花饰发以辟邪。由于有此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蒜头

蒜头气味辛烈,是具有杀菌作用的佐餐调味品。蒜之成为驱邪吉祥物,跟它的杀菌功能有关。民间多以嚼生蒜或盐酸蒜来预防或消除口腔及肠道疾病,也就很自然地会以蒜为端午辟邪之物。人们在端午节,将蒜附于蒲剑上,悬于门楣以驱邪。

龙船花龙船花

龙船花本名山丹花,也在五月盛开,所以也被用作端午节辟邪的吉祥物。人们将山丹花系在蒲剑上,悬挂在门户上以辟邪。

§ 辟邪习俗

挂香囊

清朝,由五色丝及习俗又衍生出了香囊及习俗。香囊系用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香药等。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索上系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于身,俗信可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帝京岁时记胜》说:五月五日,,“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晚近,此俗仍在北方农村流行。

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与辟邪习俗。雄黄酒,即泡以雄黄的酒。雄黄酒成为端午节驱邪吉祥物,在于雄黄的功用。雄黄属矿物质,含有三硫化砷成分,具有解毒杀虫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又说:雄黄“主治百虫毒、蛇虺毒”。每到夏季来临,人们都要在屋内墙壁及角落洒上雄黄水以杀死或防止毒虫进入。雄黄具有杀虫驱毒作用,所以被用作端午节辟邪的吉祥物。端午节除用雄黄酒壁消毒之外,还用雄黄泡酒饮用以辟邪,以雄黄水或雄黄酒涂于儿童头额、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清嘉录》卷五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流传至今的《白蛇传》有白蛇娘子端午节饮雄黄酒现原形的情节,即反映了民间以为端午节的雄黄酒有解蛇虺诸毒的俗信。此外,菖蒲酒,朱砂酒也都因其药用价值成而为端午壁邪物。 沐兰汤

兰汤与辟邪习俗。兰这种香草,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兰汤即用兰煎制成的汤水,古人相信这种汤水具有消毒辟邪作用。在中国,很早就有在端午节沐浴兰汤的习俗。《大戴礼·夏小正》说: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荆楚岁时纪》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吴自牧《梦梁录》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此俗历代传承,因兰草稀少,遂演变成采百草煎汤沐浴,其中,多彩用艾草与菖蒲等。

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与辟邪习俗。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都是端午节悬挂于门户辟邪的吉祥物。五色桃印系由桃符演变而来,钟馗门神原为除夕镇宅之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张天师系道教创始人,为道教尊神,用于端午壁邪,显然出于道教对节日的影响。

躲五

古代人视农历五月初五为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一些地方称这天生的小孩为“五日仔”,一般来说都不抚养。汉代应《风俗演义》说:五月五日生仔,男害其父,女害其母。为了躲避这个日子,明间未满周岁的孩子,都要到外婆家过端午,谓之“躲五”,以免病魔恶鬼来侵害。

§ 参考资料

[1]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culture/zt/dragonboatfestival/02/200605/26/t20060526_7109644.shtml

[2] 馆陶网 http://www.fuxingyiyu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205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