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彭光涵
释义

§ 人物简介

彭光涵

彭光涵,生于1918年10月,广东陆丰人。参与拟定“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纪元”方案, 国旗诞生历史见证人,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28年,海陆丰革命失败时,他才10来岁,因受反动派屠杀的威胁,逃到南洋的马来西亚。1935年,他参加共青团,1939年入党。曾任马来亚华侨救国会、马来亚各界华侨抗敌后援会常委。1940年,他返回国内,1946年调往朝鲜做华侨工作。第二年调回东北哈尔滨工作。1949年,彭光涵调到中央统战部,参加新政协的筹备事务。1949年当时负责确定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纪年和首都的是政协筹建组第六小组,当时他任这个小组的秘书,组员一共16人,包括马叙伦、叶剑英、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等。

§ 生平经历

彭光涵回忆国旗制定经历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九十一岁时的彭光涵自称“一辈子都在做侨务工作。”他1935年在马来亚参加领导各界华侨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1950年,彭光涵在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78年1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彭光涵担任秘书长职务,后升任副主任兼秘书长。1984年,彭光涵卸任后,仍然担任中国侨联顾问至今。

1938年冬,滇缅公路运输急需汽车司机,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电请“南侨总会”代募汽车司机、技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1939年初,在“南侨总会”的积极号召下,各地侨胞踊跃应募,数月即募集三千多人,分九批先后回国,彭光涵的六哥彭海湧就是南侨机工的第九批回国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彭光涵参与了建国初很多侨务政策的制定。他说,当时主要围绕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侨区的华侨汇款问题,二是对国外华侨的政策问题。“当时很多人对华侨汇款问题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从国外寄钱回来?能不能收?”彭光涵说,华侨汇款回来养家,牵涉到当时上千万归侨侨眷的生活。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指出,“用我的名义保护侨汇政策,侨汇是合法收入,不允许侵占”。

“文革”期间,侨务机构被撤销,许多归侨侨眷因“海外关系”蒙受冤屈,彭光涵也被下放至兴隆华侨农场劳动。回忆起这段经历,彭光涵说,尽管祖国出现坎坷甚至大的波折,海内外侨胞依然赤心不改,克服困难,迎接光明未来。彭光涵

1977年秋,彭光涵去探望老领导廖承志,廖对他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小平同志指示我们要尽快恢复侨务机构,先把‘庙’建立起来。”彭光涵的记忆中,邓小平在1977年前后,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邓小平肯定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并指出过去中央制定的侨务政策是正确的,要继续贯彻。

在邓小平正确的侨务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引进的外资中,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投资。因为有很多亲属在国外,彭光涵对华侨华人的现状很了解。他说,华侨华人帮助当地人发展工业、办学校、办医院,在这一点上,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和道德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华侨华人事实上已经是“当地人”了。

1984年至今二十多年,彭光涵老人始终“离而不休”,年过九旬的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国内侨界交流依然频繁。2009年国庆前夕彭老还将参加庆祝中国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及侨宴等活动。

在彭光涵的经历中,感到自豪和幸福的是,他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参与了这些方案的拟订。

§ 参与国旗拟定

任命为国旗拟定秘书

彭光涵参与国旗制定

1949年6月16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彭光涵被任命为常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兼会议记录。宣布过后,筹备制定,提出制定这个国旗、国徽、国歌,当时是三个任务。

彭光涵拿着政协筹备会的介绍信迅速跑遍了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几乎北京所有的图书馆,全面收集各个国家的国旗资料。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星期,跑了几个地方,这些图案都有了。国歌的、国旗的,各个国家的国旗都搞到了。有个别的国旗没有搞到的,就是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建立的国家,后来又去找归侨,向他们各方面了解,那么这个都搞齐了。这个工作搞起来以后,对后来鉴别这个国旗就起了很大作用。

全国征集国旗方案

在第六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提出,国旗、国徽、国歌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随后由郭沫若等人起草了《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周恩来、毛泽东修改审批后,从1949年7月15日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八天。同时国内各报,香港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启事对国旗图案的要求是:有中国特征;有政权特征;形式为长方形,长宽比例为2:3,以庄严简洁为主;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征求启事发布后,许多高级领导也递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朱德就提交了两幅图案。一个图案就是,一个大旗子,一个五角星,这是一个图案,就在旗的上方有个五角星。另外一个方案就是,就是国民党那个旗子,把这个国民党那个青天白日把它去掉,然后放上五角星。晚年的彭光涵

依照征稿要求,第六小组从2993幅国旗图案中筛选出50多幅作为初选图案。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在所有的旗子里面,都有一条,一个东西,都有一个星。不管它是什么图案,都有一个星。这个星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条,包括民主人士或者是大家都比较一致的。

国旗方案的选择

1949年9月上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第六小组又从50多幅初选图案精选出38幅作为复选稿,每幅编号,有简要说明,不写作者姓名,印刷成册,准备提交全体委员讨论。并挑选出“复字2号”和“复字4号”作为推荐图案。

第一个方案,第一就是讲,一个就是现在的二号,就是上头一个星,下头一个杠杠。这个杠杠就代表黄河,这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就是这么个旗子。这是第一个。第四个方案,就是三分之一的上头是一个黄的,下头是三分之二是红的,上头一个星星,黄是代表黄种人,代表和平,红代表革命,是那么解释的。所以小组就提出来建议,提出建议这两个旗子。除了“复字2号”和“复字4号”,当时第六小组原打算推荐的还有“复字32号”。“复字32号”的原图是曾联松设计的。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第二天成立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彭光涵仍任秘书。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体会议分组讨论国旗方案。出乎意料的是,628位参加讨论的委员,赞成两幅推荐图案的人数都没有超过三分之一。

最后方案的决定

年迈的彭光涵仍活动在侨务战线上

这时,离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的时间只有不到四天了。当晚,彭光涵受委托就当天讨论情况向周恩来紧急汇报。彭光涵推荐的是三十二号图案。周恩来说“好,那就这样吧,你给我画一个这个旗子,比较大一点。第二个给我做一面旗子,做一面最大的旗子,用最好的材料, ”

彭光涵晚上就加班,就搞,一直搞到天亮。1949年9月24日一大早,彭光涵就来到了大栅栏的一家制旗店。制好旗后,彭光涵直奔中南海,在下午4时准时亲手把旗交给周恩来。总理看了以后,他说这个很漂亮。

1949年9月25日晚,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这次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问题展开讨论。会上,毛主席拿起了彭光涵绘制的那张红底五星旗。他说我看这个三十二号,这个旗子很好。它代表中国人民大团结,红底就是代表中国革命。现在要大团结,要革命,将来也要革命,也要团结。

1949年9月27日上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一面五星红旗展现在主席台前,这面五星红旗就是彭光涵9月24日在大栅栏赶制出来的。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