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彬县大佛寺 |
释义 | § 基本介绍 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其建筑始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庆贺其母亲六十大寿,派尉迟敬德监修的,故取名“庆寿寺”。这里的石窟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数均为北朝时期的作品。 大佛寺在唐代为应福寺,后改称庆寿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 200年间,元以后曾大事装修。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以西12公里的清凉山上,下临泾河,依山开窟,迤逦约300米。共有109个大小窟室,造像龛268个,大小造像1568身,碑刻13方,题刻170余处。 § 历史发展 大佛寺在唐代为应福寺,后改称庆寿寺。石窟造像主要雕造于唐初至唐文宗时期的 200年间,元以后曾大事装修。 § 详细描述 彬县大佛石窟彬县石窟中最主要的是大佛窟,凿于贞观二年(628)。窟平面呈半圆形,径21米,高约30米。穹顶。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本尊高约24米,结跏趺坐,作无畏印。二胁侍菩萨,立姿,头戴宝冠,缨络华丽,各高约5米左右。这3尊大像均经后世重新装銮,菩萨下部漫漶,衣纹与体态关系不清楚,而背光部分浮雕保存完好,佛背光刻莲瓣、宝相花、火焰纹,内有坐佛7尊,飞天19身,雕刻精美。飞天身躯丰满、露足,腰部上折,具有明显的隋至初唐时期的造型特点。窟内四周有造像龛70个,造像1001身。最小者高仅20厘米。内容多为一佛二菩萨、地藏菩萨像等。由于砂岩质松,风化很严重。大窟前壁门洞上部有2层明窗,窟外建5层楼阁,可以登临眺望。大佛窟东侧为千佛洞,以3个并列的石窟组成;西侧有罗汉洞窟群,主要窟室有4个。在大佛寺西边,依山还有不少佛龛与摩崖造像,多风化。 大佛寺石窟依山而凿,寺有亭楼3层,高50多米,其楼门洞上有“明镜台”3字。登台眺望,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径河自“佛洞”前婉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窟前5层楼阁屹立。这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1956年咸阳地区文管会对大佛寺进行了全面勘察。大佛寺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内有造像的洞窟共19个,造像1498尊。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之为“西崖”。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洞”。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垒砌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站在洞内瞻仰洞内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自第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 彬县大佛石窟走进石窟,窟壁嵌满了造像,仔细一数共有70龛,造像1001尊。释迦牟尼端坐正中,二菩萨倚靠两边。抬头仰望这尊高达24米、肩宽13米、手指长达2米的陕西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倚岩盘膝端坐在六角莲花座上。上体穿窟中心而上,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面部丰圆,鼻端口正,两耳下垂,弯眉细眼,眼目稍向下凝视,胸脯微凸,端庄慈祥,对每个进来的游客都微笑相迎。大佛头部的周围,有浮雕坐佛7尊,边缘围绕19个飞天,是十分富有装饰性的精美雕刻。大佛两侧的胁侍菩萨,高约5米,俗称“丈八佛”,头戴玉冠,衣着华丽的璎珞,下着羊肠大裙,姿态自然可亲。另外窟壁上还有很多佛龛,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及菩萨约400多个。大佛身躯之大,俗谓“一指之大儿为腰”,参观者只能在窟底仰视,或者登楼层层眺望。摩崖大龛式的大佛造像流行于盛唐,大佛寺亦因摩崖大佛而得名。我国现存的唐代摩崖大佛应首推四川乐山大佛,其次有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甘肃敦煌千佛洞的大佛等。在这些大佛中,彬县大佛寺的大佛建造年代是比较早的,它开凿的成功经验对以后依山凿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彬县大佛寺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径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邵州梨、晋枣。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沿着西侧狭窄的石阶梯,抬级而上,便来到“应福寺”,果见“丈八佛”依然侍立在那里。经过一个小门,走出去不远,又由另一寺门进去,便来到俗称“罗汉洞”的窟群。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除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再由罗汉洞窟群,绕过大佛寺楼二层的“明镜台”前空场走100余米,再转一个弯,又来到另一窟群,即“千佛洞w”。千佛洞由东西向排列的3个石窟组成,外表俨然如同一座一明两暗的旧式厅堂,正中稍小,平面为方形,东西两套间进深较大,故平面均呈长方形。窟内除少数雕刻成为立体的佛像和菩萨外,其他都是壁间浮雕造像,约300多幅,还雕刻有人物画像,造型真实,栩栩如生。” 彬县大佛石窟刻像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大佛寺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清末叶昌炽曾辑录考证彬州石窟题刻,编《州石室录》,收录题刻共103方,其中,唐22方,宋64方,金1方,元16方。并有宋代名臣韩琦、范尧夫,画家文同等人的题名。 § 艺术特点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大佛洞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完工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我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所洞窟,因其中雕刻的高达20米的大坐佛而得名。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大佛窟中大佛依岩跌坐,身高二十四米,造形雄伟、雕饰富丽,发式作螺髻形,雍容端庄,耳垂、披衣、袒胸、盘膝端坐在莲座上,体态自然丰满,颇显唐代风格。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大佛寺亦因此而得名。大佛洞还保存了当年华丽的大佛背光雕刻,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被誉为陕西和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 附属石窟 彬县千佛洞千佛洞中保存的大小造像龕共有一百七十五所﹐有十几所龕包含著明确的铭文发愿题记﹐大部分是在武则天执政的武周朝雕造出来的。这个时期的造像都具有健美的身材﹑婀娜多姿的体态﹐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我们之所以确认它的纯正性﹐就是因为它基本上保留了大唐首都长安城的佛教艺术风尚﹐特别是在千佛洞中还保存了一所与真人等高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龕﹐这所等身像龕的佛与菩萨像﹐是集人体的写实美﹑夸张美于一体的雕刻艺术﹐也是千佛洞武则天时期雕刻的代表作品﹐是最为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的造像艺术。 大佛窟东侧为“千佛洞”窟群,洞内共有175个龛,1001尊造像,最大的高27米,最小仅2厘米。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即一佛二菩萨,南壁阿弥陀佛,西壁观世音菩萨,东壁大势至菩萨。3尊造像均为石泥塑彩绘。阿弥陀佛,原高27米,现高19米,宽10米,仅佛的手指长2米,躯体巨大壮观。大佛发式作螺髻状,面方,耳垂,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满,面相端严,颇显唐代风格。 千佛洞和罗汉洞的开条,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姿态自然,肌肉丰凿,大约是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大佛窟西侧为“罗汉洞”窟群,一字形排列4个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经变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题刻;其余3窟,各有立体石佛及菩萨造像数尊不等,亦都优美、生动,雕工细致。其东为另一窟群“千佛洞”,东西向排列3窟,中略小,为方形,另两窟较大,均呈方形。壁间浮雕300余幅,另有少量佛造像和菩萨,栩栩如生。 § 历史文化 经历数十年不遇的大雪,关中大地银装素裹,如同童话的世界。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312国道旁的彬县大佛寺石窟在皑皑白雪中,肃穆中更增添几分圣洁。彬县大佛寺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苍桑,虽然受到了人为的、自然的多种破坏,但仍不失为中国唐代佛教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石刻艺术明珠。 千年石窟见证丝路风云 彬县大佛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至今。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这一鼎盛时期的造像状况。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绘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大佛寺石窟理所应当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建筑艺术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大佛寺石窟,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造像1980多尊,历代题刻170多幅。分五个部分,即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大佛寺石窟是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进入中国和中亚五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大佛窟展现佛国威严 大佛窟是全寺规模最大的洞窟,雄居石窟群的中心。窟前有护楼,曰“明镜台”,高70米,为五层三檐六角攒尖顶式结构,是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重新修建的。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大佛窟内有佛像1001尊,佛龛70余处。它的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是穹窿型的。窟内的主尊大佛就是自古被称为“关中第一奇观”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20米,头高5.2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半米,大佛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全身姿态自然丰满,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凤眼,鼻直口阔。特别是那双眼睛,在又细又长的柳眉下,微微睁着,似在深情无限地俯视着茫茫世界和芸芸众生。仰观金光灿灿的丰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见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力量,透彻心扉。大佛两边分别站了两尊胁侍菩萨,高17.6米,左侧的是观世音菩萨,她以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深得民间老百姓的信奉。右边的是大势至菩萨,她拥有无上的智慧,她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两尊菩萨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射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其中的时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现在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是经过后代重新塑做的,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却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千佛洞的“东方维纳斯” 千佛洞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有造像696尊。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正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着,这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起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就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与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体现了大唐帝国中最为纯正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显现出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从中充分能领略到大唐时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罗汉洞古朴精致 罗汉洞位于大佛洞西侧,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罗汉洞的开凿,大约是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当时并没有按期完工,但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始补刻造像了。罗汉洞的造像除了年代较早的武则天时代的作品之外,还保存了一大批唐玄宗开元纪年以后的雕刻,其中以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雕造的骑狮文殊菩萨与昆仑奴像为代表。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上的莲花座上,气势十分威武,狮子造型极富魅力,狮颈系铃,狮尾摆动,给人以长嘶奔腾的动感。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丈八佛的美丽传说 丈八佛窟区位于大佛窟西100米处。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身呈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泾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几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模糊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了初唐时期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修行窟尽现古代僧侣生活 修行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是极少见的。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僧侣们曾经使用过的结构严密的崖中佛寺景观。 大佛寺石窟石雕造像反映了我国初唐和盛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同时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 1940年,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苏联回国途经兰州经平凉返回西安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如今的大佛寺石窟,已经作为陕西省境内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体,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参观了彬县大佛寺之后,赞誉这处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大佛寺石窟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盏明灯,是唐宋史、佛学史的真实写照,是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实物宝库。大佛寺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大佛寺将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