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忠介路 |
释义 | § 概况 忠介路 忠介路因纪念著名历史人物海瑞(谥号忠介)而得名 忠介路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东西走向,东起中山路,西止大园路。街道长660米,宽10米,为地面砖和水泥路面。 明朝中后期,在古琼州府城镇西厢,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里坊称之为朱桔里。此地相继诞生了丘浚、海瑞、许子伟三位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一里出三贤”随之成为美谈。 忠介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前称镇台前街,为石板路。1925年后为纪念海瑞(谥号忠介)改为忠介路。文革时期,该路改名为解放路,后恢复原名。2002年,忠介路改造成步行街,成为琼山府城镇最繁华的商业街。 § 现存文物 城墙古炮 唐宋以后,琼山府城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完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状,东墙长约1233.7米,西墙长约833.7米,主城墙总长4134.9米,并在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各置敌楼一座,北边无城门则建一座望海楼,古城墙为抵御外来侵略,在城门敌楼上置铁铸造古炮,这些铁炮铸造于明、清时期,径长1尺,炮身长6尺,重1000多斤。解放前,府城城墙拆毁,西城门上的古炮丢弃在忠介路旁,解放后,这些古铁炮已由琼山文物管理部门收藏保护,存放博物馆。 府城电影院 位于忠介路10号的府城电影院,是府城居民无法抹去的记忆。这座建于1952年的当时府城地区唯一的一座电影院,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给几代府城人提供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现在这座电影院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已改为天茂商城。只有楼顶上巨大的“府城电影院”六个大字,像一首无声的歌,让人怀想起过去的岁月。 影像笔记 有人说,到琼山府城如果不到忠介路就等于没到过府城。 走进忠介路,一股喧闹和繁华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摩肩接踵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店铺里播放着响亮的流行歌曲,街道两旁各种林立的招牌,使这条街道处处充满和散发着浓郁的商业味。 在这条繁华的商业街的背后还沉积幸存着许多珍贵的人文风貌。古旧城墙,幽深老宅,名人故居,隐身于浮华市井之中,见证过变幻的历史风云,记录着远去的岁月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史地发现 府城地区繁华的步行商业街 从表面上看,现在的忠介路看不出什么古老的痕迹,在人们眼中,它更像是一条繁华的现代商业街。 这是府城地区唯一的一条步行商业街,街道两旁的建筑是改造后的骑楼样式,类似于海口老城区的得胜沙步行街,虽然气势没有得胜沙恢弘,但街上的人气很旺。 尤其到了晚上,街道上方的跨街弧形电子广告灯,霓虹闪烁,与店铺里的灯光交相辉映,把整条步行街映照得亮如白昼,灯火辉煌。灯下川流不息的顾客和游人熙来攘往,购物、逛街、买小吃,把这条街烘托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听街坊的老人介绍:很久以前,忠介路就是一条商业街,那时在忠介路草芽巷口和宗伯里路口建有古城门,称郡城西门。西门向东为城内,向西为城外。在西门东西100米左右的路段称四牌楼,明清时期,这一地段商铺云集。街道两旁开满杂货店、饭馆、布庄、米行、竹器店、当铺,是府城的老商街。这条商业街一直沿袭至今,历经百年风雨繁华依旧。 忠介路上,有许多很有名的街巷。从东向西,依次有县后街、宗伯里、草芽巷、绣衣坊、马鞍街与忠介路相连,这些街巷里弄中,藏匿着众多的历史遗迹,穿梭在这些狭窄幽长的小街巷中,那古老的石板路,古旧的民居,坐在家门槛上的年迈老人,让你有种变换时空的感觉。这里的每条街巷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典故和传说。不经意间,你就会在小巷的某个地方见到一座庙宇、一座牌坊、一块碑匾、一口古井。每一处古老的遗迹,都能让人油然而生发思古之幽情。 忠介路两侧的街巷,保持着完整的府城历史的原生态,这些小街巷与喧嚣的忠介路商业街尽管只有数米之遥,但却是两个世界,这里远离浮华的尘嚣,古老的街巷,守望着一块古朴、幽静、闲适的净土,深烙着历史的印记。 住在忠介路的老人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忠介路上还有许多老字号,如“文记”布庄、“兆昌号”、“三城会馆”等。“文记”布庄是民国时期政府指定的布匹经销商,这家商行老板用布料支援过冯白驹将军的琼崖纵队做军服。“兆昌号”是一家做香肠的老字号,加工的香肠远近闻名。日军占领府城时,贪婪的日军士兵冲进“兆昌号”店内,饿虎扑食般用手伸进灶堂里抢香肠吃。“三城会馆”是广东增城等地来琼的商宦集资修建的一家会馆,专门接待广东增城等地的来琼客人,日夜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现在这些老字号都已消失,“文记”布庄现已改成杂货店,“兆昌号”位于现在的忠介路97号,已改成床上用品店,“三城会馆”位于忠介路148号,现已改为椰园中西茶店。时过境迁,这些“老字号”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只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隐藏在闹市商街背后的五家大宅院 据忠介街道居委会的郑主任介绍:忠介路有249户人家,常住人口770人,加上暂住人口,这条街道有上千居民。解放后,忠介路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改造,街上大部分是新修盖的楼房,但还保留着少部分老民居。 家住府城的热心市民莫维健告诉记者:忠介路160号是琼籍民国大人物、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参议员、广东国民政府琼崖行政专员王斧先生的故居。 当时,王斧府在忠介路是个大户人家。王家宅院与朱桔里的叶家大院、宗伯里的谢家大院、绣衣坊的刘家大院和达士巷的郑家大院是这一带五家最有名的大宅院。 据史料记载,王斧(1880—1942),号斧军,海南琼山府城忠介路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致力于民主革命,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国民党元老。 王斧故居位于现忠介路160号,为清代建筑,青砖碧瓦。前庭保持完好,东侧木板墙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西侧木板墙已塌毁。后屋破旧,沦为竹席厂仓库。 王斧的侄女,78岁的王月明女士告诉记者:王斧故居命运多变,先后几易其主。因王斧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清廷统治,王宅房产曾被清政府没收。民国成立后,退返收回。日军占领海南后,王宅被日军占用,改成慰安所。日军投降后,王宅重新归王家所有。解放后土改时,王宅作为封建资产被村集体没收,后改为两间铺面,由王斧的后人收取租金。 路过忠介路175号时,记者隐约见一小巷内有幢红墙碧瓦的古典建筑,踅进南面小巷10米左右,这幢建筑竟是郑廷鹄纪念馆。门匾上方黑底上书写“郑廷鹄纪念馆”六个镏字大字。纪念馆的门被锁住,门口有几个老人在下象棋,得知记者来寻访忠介路的历史古迹,有人带记者在附近找到了郑廷鹄第18代孙郑家浩。 正在做午饭的郑家浩先生放下手中的活,带上钥匙打开郑廷鹄纪念馆让记者参观。这是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明代建筑,是郑廷鹄的故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纪念馆的南墙上,挂着郑廷鹄的画像,西侧墙面上悬挂着郑廷鹄祖籍分支繁衍图系。 郑廷鹄(1505—1563)字元侍,明代琼山府城忠介路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殿试考取进士,历任工部都承之事,吏部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江西督学副使、江西参政等职,曾主持编纂白鹿书院的《白鹿洞志》,时人称道。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于府城家中,葬于今澄迈县永发镇山头岭。 郑家浩是郑廷鹄第18代孙,今年55岁,他告诉记者:郑廷鹄15岁受业于塾师海贞门下,与丘浚曾孙邱郊、邱祁同窗。海先生见其有奇才,料他日后必成大器,将爱女海氏大安人(海瑞的姑姑)许配给他为妻。郑廷鹄曾为海瑞的启蒙老师,其深远学识,高峻品行,对海瑞的成长大有影响。 郑家浩介绍说:1985年11月下旬,郑氏府城一行10人,赴澄迈永发镇找到了郑廷鹄的公墓。 廷鹄公墓安置于山头岭顶,墓高3米,宽5.5米,墓前有香案、石马、石羊、石牛、石猪,廷鹄墓的左前方2米处,有一高1.6米,宽3米的小墓,同样有石马、石羊、石牛、石猪并列。可惜大小墓碑已遗失,当地村民说:大墓是探花公墓,小墓是郑母墓。 郑廷鹄祖屋后来由郑氏子孙加以保护维修,列为郑廷鹄纪念馆,使其原貌保持至今,供后人参观瞻仰,值得称道。 府城元宵换香习俗的主要发祥地 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月夜,府城城东厢有位青年唐宽,不甘愿父母的订婚,偷偷跑到庙堂里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自己将来找到一个好娘子。而此时有一位来自城西厢的少女林香,也抱着同样的心愿来这里烧香。两人相见后互诉心事,并一见钟情,私下订立婚盟。此时只有香火在手,两人便以此物互换,祝愿来年在此换香再相会。从此府城换香遂然兴起,先在祠堂庙宇举行,后来发展到大街小巷。久而久之,元宵换香的习俗便一代一代传下来。 1983年,琼山县政府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将换香改为换花。自1984年之后的元宵之夜,府城到处是花的海洋,上街的青年男女都手拿鲜花,观灯赏月,换花交情。在忠介路和绣衣坊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换香换花节人群最密集的地方,这迷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唯见风物 琼州古城墙 位于忠介路与草芽巷交接处。今忠介路47号至49号之间依然留下一段古城墙遗迹。 琼州古城墙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从现存的城墙看,砌法独特,为全国罕见的石头墙。墙基石高7层,竖砌系一丁一由的砌法,每隔两层用丁式砌法,石间嵌砌石砖(71×36×18厘米),大石砖砌九天,中石砖(70×32×13厘米)砌四天,拱门用小砖砌,整个造型上端是抛物线,下面则是马蹄形,造型异常稳固。现剩一段约110米的古城墙,在忠介路与草芽巷交会处和培龙市场59号至63号铺面后。1986年9月17日,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圣宫 位于忠介路北面50米,宗伯里13号对面。为纪念明代皇妃三圣娘娘而建。 三圣宫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原址明清时候多次重修,香火不绝。现存建筑为1992年新修,为仿古建筑。宫内立有宗伯坊修三圣宫的两块捐资者万古流芳石碑。宫内后帷内塑有三圣娘娘神位像。神案前摆放銮架,国基桌、八仙桌,宫宇雕花刻栋,金碧辉煌。门口书写“宫帏端鼎立,庙宇焕文光”门联,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远近邻里居民都进宫祀拜三圣娘娘,烧香敬烛、求神祈福。 位于现忠介路158号,属王氏祖屋。 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盘踞琼山府城,将忠介路王氏祖屋强行“征用”,改为慰安所。日军将强掳来的妇女控制在慰安所内供日军淫乐。 在王氏祖屋东西厢房,当时住着20多名慰安妇。日夜供日军折磨发泄兽欲。1945年日军投降后,慰安所被取缔。如今,王氏祖屋历经风雨,已破旧不堪,但记录着侵华日军荒淫无道的一段历史。(完)(廖自如 李志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