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敦煌东千佛洞 |
释义 | § 相关 现存23窟,而留有壁画和泥塑造像者仅10窟。其中西夏6窟、元1窟、清3窟。壁画总面积486.7平方米。彩绘佛、道二教壁画290幅,人物工144身,佛、道二教泥塑像46身。 东千佛洞以内容丰富的西夏窟见长,其密宗佛教壁画可弥补莫高、榆林二窟之不足。壁画内容以密宗画为主,并把《观音经变》、《涅?经变》移到了主要位置。当绘于西夏晚期密教盛行之时,充分体现了"西夏人远宗唐法,不入宋初一笔,妙能自创,俨然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追求和审美观。其中西夏2窟规模最大,覆斗顶穿道式窟形,后室东西穿道两侧的两幅色彩鲜丽的《水月观音》各4.85平方米,技艺精湛,堪称绝品。观音眉清目秀,左手下垂,右手拿经卷,悠然自若地端坐在金刚宝座上凝思遐想,身边彩云环绕,山后数竿翠竹点缀出仙山胜景的清静;金刚宝石座前潺潺流水,远方天际高挂一句弯月,便点透了此画意境-一《水月观音》。河对岸唐僧身披锦蓝袈裟,双手合十向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经卷的红马紧跟在后。和安西榆林窟西夏2、3、29窟的同类画相似。画面右下方波涛汹涌的大海,云中站立帝王、天女、灵宫拜观音,天女手持宝伞,后面有大力鬼王手持彩旗。整个画面中的人物、山水合谐。是我国石窟寺壁画艺术中反映唐僧取经故事的珍贵资料。壁画中的色彩和线描极为严谨工细,可以和榆林窟的《水月观音》相媲美,堪称西夏壁画的精品佳作。 5窟前室东西壁北侧的两幅《文殊变》、《普贤变》(东壁《文殊变》已脱落)中的文殊、普贤、青狮、白象、山水、团云相对称。其绘画手法则粗犷大笔,与2窟细致入微的线描手法迥然不同。西壁南侧为《八塔变》。塔下婆罗树左右对称。有趣的是,塔右侧婆罗树上倒挂着4只顽皮可爱的猴子在井中捞月。画中套画,景中套景,构思巧妙。两壁下沿大规模供养人画像与题名接衔,是考证西夏人开窟绘画的直接依据。 7窟前室东西壁南侧绘两幅《接引佛》。正中两幅各4.5平方米的《说法图》十分复杂,天上画日月、翼人,灵山雷音寺中佛祖高坐莲台说法,左右两侧长廊下站立众弟子,两排使乐、天人奏乐,乐器有长萧、排萧、长笛、古筝、胡琴、铜磐、铙钹、云锣、手鼓、大鼓等,是研究民族乐器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佛莲台前八德池中莲花盛开,小楼内僧人手扶横木在撞钟。人物栩栩如生,多达84身。图中的大雄宝殿、亭台楼阁结构复杂,雄伟壮观,是研究西夏民族建筑艺术风格的珍贵资料。 除这些西夏流行的大幅佛传经变故事绘画题材外,还穿插着小幅坛城,鸟兽花枝花边、双花团凤,跌坐小佛、使乐菩萨、金刚、力士、火焰、壶门等装饰图案,同大幅经变故事画融为一体。 东千佛洞自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历经160余年风雨剥蚀,造成洞窟倒塌,西夏至元代壁画地仗酥碱起甲病害各占三分之一,窟檐全部被拆除,泥塑造像残损过半,还要长期遭受地震威胁。为使这座西夏民族艺术宝库得到长久保存,1987年8月、1991年8月,甘肃省文化厅拨专款进行两次整修加固,清理残损泥塑造像,开挖水井;并由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对壁画地仗脱落及酥碱起甲病害进行加固、修复,修补残破部位,清洗烟熏壁画、摄影录像;安西县博物馆会同省考古研究所全面测绘记录等。这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使洞窟基本恢复原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