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房龙
释义

§ 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1]

房龙的书在美国十分畅销,取得了商业成功,但在历史学研究上房龙并未取得相应的成就。[1]

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1]

房龙相当肥胖,有“大象”的绰号。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甚理想,最后死于心脏病发。此外因长期从事写作,房龙长期患有神经衰弱。[1]

§ 主要经历

房龙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自幼对历史、地理、船舶、绘画和音乐等发生兴趣。1902年只身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1905年获学士学位,1911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1]

早年生活不顺利,第一部著作《荷兰共和国的覆亡》虽然得到了一定认可,但销路并不理想。1920年他应书商要约写作《古人类》,才取得一定销量,然而却并不足以扭转他的经济状况。此后房龙写出多部畅销全美市场的作品,其中《圣经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和《宽容》最为著名。[1]

1920年代末期房龙积累到一定财富,在美国和欧洲购置了房产,不再受限于经济问题,可以自由地从事创作和社会活动了。[1]

房龙曾以记者身份报道1905年俄国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房龙常以自己手绘的漫画作为自己作品的插图。[1]

房龙曾在康奈尔大学(1915—1917)和俄亥俄州安条克学院(1921—1922)取得过教职,校方认为他的课非常吸引学生,但是缺乏科学性,且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1]

§ 主要著作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荷兰共和国的衰亡》(1913)[1]

《荷兰航海家宝典》(又名《航行于七大洋的船舶》)(1916)[1]

《发现简史》(1917)[1]

《古人类》(1920)[1]

《人类的故事》(1921)[1]

《圣经的故事》(1923)[1]

《宽容》(1925)[1]

《美洲的故事》(1927)[1]

《制造奇迹的人》(1928)[1]

《伦勃朗的生平与时代》(1930)[1]

《房龙地理》(1932)[1]

《艺术》(1937)[1]

《太平洋的故事》(1940)[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与时代》(1940)[1]

《托马斯.杰弗逊》(1943)[1]

《西蒙.玻利瓦尔的生平与时代》(1943)[1]

§ 婚姻家庭

1906年,房龙与来自马萨诸塞州上流家庭的Eliza Ingersoll Bowditch(数学家Nathaniel Bowditch的后代)结婚,育有两子。[2]

1920年娶第二任妻子Eliza Helen Criswell(昵称“吉米”)。[2]

房龙另有第三段婚姻。在第三段婚姻结束后一直与吉米同居直到去世。《房龙传》的作者,房龙次子勒德·威廉·房龙认为房龙并不爱吉米,而只是把她看作工作和生活秘书。[2]

§ 学术影响

作品《宽容》

在美国,房龙被看作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其影响主要来自于他的著作。但在学术界房龙的影响则不大。

尽管中国公众可能对房龙缺乏了解,但在中国的知识界,房龙却拥有相当的认知度。早在1927年,其著作《古人类》就已由中国著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翻译出版(书名《古代的人》)。《人类的故事》在1930年代出现中文版。

中国当代作家郁达夫曾评价说:范龙(即房龙)的这一种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的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范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2]

1950年代以后,房龙的著作在中国大陆长期遭禁。19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大陆的大学生开始重新传看房龙的著作。到2000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际上掀起了房龙著作的出版热潮,市面上同时存在着同一部著作的多种翻译版本。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把阅读房龙著作作为了解西方历史、接受人文主义启蒙教育的捷径。[2]

房龙在欧洲几乎不享有知名度,即使在他的故乡荷兰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房龙或者不认为他是知名人士。[2]

§ 作品赏析

《房龙地理》

《房龙地理》(即《人类的家园》),此书是美国的房龙于一九三二年所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的宗旨是“把所有的高山、城市、大海统统放进地图里,只告诉我们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情况,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居住在那里,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把人类关心的故事写进地理学”。换句话说,此书注重的是人文地理,他所讲的只是“告诉我们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情况,告诉我们他们为什么会居住在那里,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在干什么——把人类关心的故事写进地理学。”一经他的渲染,平常我们看来很枯燥的地理知识,里面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就显得栩栩如生。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注明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是太小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提出的,房龙在书中多次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反过来人类生活又会影响地球的环境,并用历史事实反复提醒人类应如何与地球友好相处,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他的这些观点都有相当的超前意识。[3]

房龙以其广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和娴熟的表达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地理知识的范本。地理知识是公众所共同拥有的,为什么能冠上房龙的名字?房龙地理自有其不同于别人之处。房龙也是分国家来讲述地理,但他并不像杂货铺的老板那样,满足于陈列一个个国家的人口、面积等,他有意识地将人在地理中的活动贯穿在知识的介绍中。这个国家的气候、地势如何,人们是怎样来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继而改造自然的;特定的环境中,人们选择了怎样特定的生活方式,继而是如何影响当地的风俗、历史的,最后形成这个独一无二的国家和民族的。如果说以前的地理教科书是幻灯片的话,那么《房龙地理》就是一部活动的电影,里面的一切都栩栩如生,可触可感,呼之欲出。[3]

《太平洋的故事》

《太平洋的故事》,喜欢探险的人可以读到15至18世纪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中的所有重要的探险活动。从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首次环海航行,到1642年至1643年艾贝尔·塔斯曼航行至澳大利亚、新西兰,从1728年白令穿越白令海峡,到1768年至1779年詹姆斯·库克先后三次环海航行。喜欢地理的人,也可详尽地了解太平洋的经纬。[3]

《人类的故事》

作品《地球的故事》

在选读房龙的著作时,虽然《发明的故事》的科学内涵,相比之下会更多一些,但其作品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成名之作《人类的故事》。房龙的成名之作《人类的故事》,是写西方文明发展史,主要对象是少年。这本书在1921年11月推出,立即成为畅销书。房龙因此书曾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儿童读物协会颁发的两枚奖章,以表彰他在美国儿童读物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这本书的主要读者定位为少年儿童,实际上远远超过未成年少年儿童的阅读水平。[3]

房龙写《人类的故事》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没有深入人心(尽管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就提出相对论,但即使他在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人们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相对论的价值),许多人都认为经典物理已经达到科学的顶峰,人类社会也已经发展到了某种极限,而房龙却这样预言未来:“到了公元10000年……他们(指我们的后代)会把拿破仑……和成吉思汗或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混为一谈。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会被他们当作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长期商业冲突……甚至值得我们骄傲的医院、实验室和手术室看上去也不过是稍加改进的炼金术和中世纪医生的工作间”。因此现代人并不值得骄傲自大。房龙揭示了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他提出,我们时代的发展特点是物质文明远远走在精神文明前面,“科学家们开始制造钢铁、化学、电的新世界,却忘了人类思维比那个谚语中的乌龟要迟缓”。于是“这个笨拙的中世纪机构突然应时代要求去处理机械、工业世界的高度现代化问题,它就被迫根据数世纪之前定下的游戏规则尽其所能地去做了”。[3]

《美国的故事》

房龙在《美国的故事》中,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诞生和发展叙述颇详。对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活都有祥尽的阐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量大,非一般美国历史书籍所能及。本书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3]

《与伟人谈心》

《与伟人谈心》一书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音乐、地理等知识领域,同时,时间跨度也是相当大的。在《与伟人谈心》一书中,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不拘时空限制,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几十位在人类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这本书通过对邀请历史人物出席晚宴的情景描写,生动地烘托出了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房龙的《与伟人谈心》写作风格很独特。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铺述基础上不露声色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和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可谓《与伟人谈心》的最大特色。从文学的角度看该书确有一定的研究与欣赏价值。并且,读一读这本书,既可以大致了解一批著名历史人物的情况,了解一些他们生存年代的社会背景,又可以补充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3]

§ 中国读者评价

房龙文集

赞扬方

持支持态度的读者认为,房龙为写作历史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与健康,用他平易近人、生动流畅的文笔把高深、晦涩的历史知识和理解、宽容和进步的思想普及到广大普通读者中,向无知与偏执不懈地挑战,其精神与功绩都值得后世的赞扬。[2]

关于房龙叙述历史的立足点,支持者认为: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虽然作为一个过了20岁才移居美国的荷兰人,他不可避免地更多写到他熟悉的西方,也更钟情于他的故国,但他绝不是西方中心论者。他一直在努力从人类的眼光来观察和叙述.超越地区的、宗教的、党派的和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包括那种为了给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实的超爱国主义。[2]

批评方

有读者批评,房龙在1932年出版的《房龙地理》中,把中日两国比作一条船上的两位乘客,中国年迈体虚,却紧抱着一大包食物;日本血气方刚身强体壮却饥肠辘辘(见《房龙地理》第三十章《日本》)。这句话显示了房龙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可避免,且存在合理性。与房龙对于几乎同一时期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和侵略所持的鲜明的批判态度(见房龙为驳斥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写作的《我们的战斗》【1938】)相比,从这一反差中可以看出房龙所宣扬的人文主义似乎本身就常伴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并具有虚伪和两面性。[2]

在《房龙地理》中,因其将西藏与中国分作独立的两章撰写,使中国大陆的版本都以注释声明立场。[2]

§ 读者言论

有读者表示:读房龙的书,对他亲手绘制的插图断不可视而不见。相反,它们是房龙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字难以替代的内容。房龙的作品不仅是用青少年都能看懂的语言讲述了成年人也同样感兴趣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把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来讲述。他实际上是大文化思想普及的先驱者。他也是用文艺手法宣传科学的大师。[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