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愚公
释义

§ 愚公

§ 愚公的故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舆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杂(1)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2)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士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3),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4)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5)焉。

(2)传说: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 愚公村

陇县有个愚公村

平田修地,在农村算不了新鲜事。一个村坚持常年修山不停,造地不止,却不多见。陇县城关镇黄家崖村四年时间修地2100亩,使全村近三分之一的“鸡窝田”、“皮带田”变成了水平梯田,成为该县农田基本建设“样板村”。黄家崖村干部群众用他们的坚毅和执着诠释了当代“愚公”精神。

黄家崖村位于县城北部浅山区,全村9个村民小组,335户1287人,7700亩耕地分布在水银河两岸的梁峁上,水土难留,耕作不便。说起修梯田的初衷,该村支书张双录介绍说,村上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但农业基础条件差,90%的耕地都是坡地,广种薄收,产量不高,亩产只有二、三百斤。2004年正赶上县上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修梯田300多亩,村民抢着种,为此还闹了不少意见。在此情况下,村班子商量后决定把修梯田的事接着干下去,就这样一直干到今天。2005年村上集资4万元,购买了一台推土机,专门用来修地。同时购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拉油送水,解决修地的后勤保障。从此,这台推土机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四季轰鸣在黄家崖的梁梁峁峁上。他们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机械推土,人工整平,大大提高了修地的进度和质量。水利部门得知情况后,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派来技术人员规划放线,指导施工,先后安排项目资金10多万元,更加坚定了他们平田修地的信心。

几年来,黄家崖人不怨不等,自力图强,平均每年新修改造梯田500多亩,累计移动土石方37.8万立方米,义务投劳1.26万个。有付出就有回报,如今该村人均拥有梯田1.63亩,每年可增产粮食31万公斤,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今年,村民张喜全在新修的地里种了四亩小麦,亩产超过了600斤,张喜全高兴地说:“今年的收成翻了一番,多亏了把地修平!”他们还在新修地坎上栽植优质核桃1300亩,成林后又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走进黄家崖,看山山青,看地地平。谈到未来的打算,朴实的张支书告诉我们,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修地的事一直要干下去,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 愚公之歌

作者:登围墙



为什么要移山

是因为山在那里

还是因为

没有其它大事可做

为什么不搬家

是因为搬不动雄心

还是因为说服不了自己

你其实不是在移山

你是想移动你的命运

这是一场造山运动

你成功地将自己复制成

子孙后代们仰望的高山

§  愚公旧梦今终圆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乡,王屋乡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

出济源市区,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乡。

沿济邵(邵原镇为济源市最西的一个镇)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与山势陡峭尽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乡之偏远及王屋乡人出行的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际,扣石垦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济邵公路,双向两车道,虽随山势变化而曲折弯转,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两边的防护林连绵不断,风景秀丽。

同行的赵公文不断感慨,感叹这条道路的贯通给愚公后人带来的巨大变化。

赵公文是济源市记者协会秘书长,老家在济源市西的邵原镇,距市区55公里,他对济邵公路开通前后山区的变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离开邵原镇,在这之前,从邵原镇到市区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我父亲那时候是村支书,每次到县里开会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养些猪、羊也卖不出去,贫穷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济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济邵公路两次大修,扩整路面,济源西部的几个乡镇彻底告别了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40分钟后,汽车停靠在王屋乡愚公村村口。正对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纪念广场,广场高高的平台上立着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锄,正对着愚公村村口蜿蜒而来的柏油公路。

相隔两千年后,愚公出山的梦终于圆了。

§

移山精神传后人

入愚公村,沿街一排新建的农家小院格外引人注目,但大多人家依然土墙木栅,几位村民正在果园收拾果树,一切简朴自然,仿若世外桃源。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处位于愚公村村东50米。长期在王屋山景区工作的当地人王世平介绍说,从王屋山主峰绵延来的大山梁将愚公村和村东的一条小河隔开,从前愚公村的人每天都要绕过山梁到小河取水,相传愚公为村人着想,便带领子孙决心挖穿山梁。如今在大山梁的中间,确有一陡然凹下去的大山口,村里的人都认为那里就是愚公挖山的地方。

从愚公村到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尚有4公里的山路。1987年,在济邵公路贯通的同时,愚公村也自力更生开始修这条路。“我们自带工具、自带干粮,吃住都在工地上。”愚公村支书张安回忆当时的情景。

如今的愚公村人再也不用到小河里挑水了,村民们先打了“愚公井”,后又修了自来水管道,打开水龙头,来自王屋山主峰下的冰凉泉水便会涌流而出。

不用出门就能赚钱

6月2日下午,苍茫的王屋山阳光普照。

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程建玲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前乘凉。小院的外墙用白色涂料抹过,几行红色的大字写着:“住农家小院,赏田园风光”,下边是户主的联系电话。

程建玲是愚公村村民,愚公村全村共有40多户170多人,土地本来就不多,修路、建设景区,以及退耕还林后,人均土地只剩0.3亩左右,仅靠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但也正是道路的修通,以及景区的建设,给愚公村人打开了新的致富之门。

程家的农家小院就是专为配合旅游而新建的家庭旅馆,像这样的小院在愚公村有10多家,小院全为两层小楼,按旅馆设计房间,每家可入住二三十人。程建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丈夫张毛虎去年10月买了一辆面包车,专门从市里拉一些来旅游的人,今年五一她家毛收入5000多元,而去年净赚了两万多元。“现在不用种地,也不用出门,钱就赚了。”

王屋乡文化站站长王东风是土生土长的愚公村人,谈起愚公村的变化,他深有感触:“我1982年出去上中学,一件新衣服我从春天穿到秋天,并且星期天回家还要上山打柴。”那时候,一家几代睡一个炕、盖一条被子根本不是稀罕事,贫穷、落后、愚昧,主要是因为没有路。而村子这几年的变化,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通了路。

山门开了带来新观念

“我打战鼓你拉弦,咱来唱唱愚公移山,说的是河阳之北、冀之南,高耸着太行王屋两座山,山高直捅云天外,树老世人不计年。”6月2日下午,在与愚公移山纪念广场一路之隔的中华愚公村里,景区的琴书班正唱着自己作词谱曲的《王屋琴书》。

琴书班成立于去年国庆节,此后说唱《王屋琴书》便成了王屋山景区文化的一个亮点。《王屋琴书》的词作者王世平告诉记者,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观念也要更新,“说唱本身虽不收费,但它吸引了游客,自然带动了附带产业”。而围绕发展旅游,愚公村重建了“中华愚公村”,并正在新建“愚公故里”,而这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路通了,山门开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愚公村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游客的增多和村民腰包里钞票的增加。

“家里要住客人,个人和家里要讲究卫生了;咱这里的话别人听不懂,要学着讲普通话了。”谈起变化,程建玲给记者讲了一堆。

“路通了,外边来的人多了,山里产的东西能运出去了,怎能不富?”张安的话更为简练。或许经常接受采访,他的话颇有“高度”:“关键还在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想打开向外的通道。除艰苦奋斗外,愚公精神还包括开放、向外的精神,这几年,村民的观念新了,村里的变化明显大了。”

参考资料:

(1)www.tianya.cn

(2)www.agri.gov.cn

(3)http://news.sina.com.cn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