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抽动症 |
释义 | § 简介 抽动症,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为障碍的综合症。抽动症发展到严重程度,患者会患上“抽动秽语症”,即在肌肉抽动的同时骂一些脏话,但病人完全不由自主。 § 症状 抽动症是一组肌肉或几组肌肉不可控制地反复快速抽动,而且是全身很多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抽动。可以分为: 面部肌肉抽动,例如眨眼、翻眼、斜眼、扬眉、皱眉、撅嘴、咧嘴、歪嘴、张嘴、伸舌、舔嘴唇、缩鼻、皱鼻、做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例如点头、摇头、仰头、扭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例如挺胸、扭腰、腹肌抽动、鼓肚子、吸肚子等。 上肢抽动,例如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例如抖腿、踢腿、踮脚、跺脚、伸膝、屈膝,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唾沫,长出气,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入睡后抽动消失,性情紧张时加重。 § 异常表现 1.裸露癖:少数抽动症患者有裸露癖症状。男性约占16%,女性约占6%。裸露癖可分为四级:O级:无裸露现象;Ⅰ级:抚摩性器官;Ⅱ级:在家中限于家庭成员面前裸露;Ⅲ级:在公众前也有裸露欲及裸露行为。本病患者中,以上四级均有表现。 2.遗尿:抽动症患者后期不少出现遗尿现象,约占36%。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二便,如肾先天不足,失于约束,则出现遗尿。 3.攻击性及行为幼稚:如易怒、行凶现象等。 4.焦虑、抑郁、纪律问题、狂躁、恐怖、口吃、睡眠障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5-20倍。 5.自残行为。 § 发病率 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 大多数抽动症是短暂的,抽动症到成人期趋于稳定,一些患者甚至可完全缓解。 § 病因 医学界倾向认为,抽动症病症是综合因素的结果,有可能的相关因素是: 1.体质因素。某些神经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本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本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2.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例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小儿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儿童的活动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3.习惯及模仿。儿童开始的抽动表现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4.其他。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有人认为该症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过性不良习惯。 § 预防及治疗 预防:避免对任何不良习惯的模仿,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治不良情绪的产生。 治疗:包括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父母对儿童的抽动表现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努力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使症状逐步减弱消退。用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行为治疗方法对清除抽动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诱因,然后予以解决。 2.药物治疗。首先要治疗诱因,例如扁桃体炎、结膜炎、鼻炎、咽炎等。对抽动症状一般无需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试用氟哌啶醇,对有严重焦虑情绪的患儿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 §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oudongzheng.org.cn/zhengzhuang/zhengzhuang22384.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