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释义 | § 医院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名医荟萃,技术力量雄厚。有高级专家、教授188名,其中四川省名老中医14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0%。医院科室齐全,分工细致,医疗设备先进。设有临床科室31个,医技科室8个,开设病床642张。医院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细胞刀治疗中心,拥有全身CT、彩色超声诊断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细菌药敏全自动鉴定仪等先进大型诊疗设备,有一批独具特色的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和41个以诊断、治疗、用药为一体化的专病门诊。 § 特色科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医院急诊科是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以中医药治疗中风、高热为特色,坚持急诊工作的中医方向不动摇,坚定地贯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原则,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得到上级机关和全国著名中医急症专家的肯定。该科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级等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承担了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8282项目。 医院眼科由全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创建于1956年。经过几代人数十年不懈奋斗,已发展成为拥有各类先进设备,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中西医并重的综合性现代化专科。眼科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围绕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科研工作为先导、人才培养为羽翼的指导方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赢得了良好声誉,奠定了眼科在国内的领先学术地位。1986、1991年先后被批准为全国中医眼科硕士、博士点授位单位,为“全国中医眼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四川“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中医眼底病重点研究室”。1999年由四川省教委批准筹建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医院形成了以肾病疾患为中心,内、外、儿及各种辅助诊疗多学科配套、中西医结合、诊断和专方专剂治疗并重的特色诊疗体系。能完成从小儿到成人、从内科到外科,从中医中药到体外震波碎石,前列腺微波、电切割、气化治疗等一整套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技术工作。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特别对治疗用的中药新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对小儿肾病、特别是小儿难治性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在这一学科,以硕博士为主的中青年梯队已经形成。 肛肠科将传统中医痔瘘诊疗学说与现代肛肠外科理论相结合,长于诊治复杂性肛瘘、先天性肛肠疾患、出口梗阻性顽固性便秘及肛门畸形的整形等,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全国亦有较大的影响,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临床医学院承担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现有硕士学科授位点7个,博士授位学专业点4个,博士导师17个。有与四川大学联办的七年制中医学专业1个,与华西医科大学联办的七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1个,有中医学、骨伤、五官、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及方向4个,有高护专科专业1个,中医学专科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成人)1个。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核心课程4门,省级重点课程2门。有12个教研室和4个综合实验室。今年在读硕士研究生95人,博士研究生46人,在校生829人。学院每年除安排近200名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外,还要接收200余人的进修生学习。 § 新药开发 医院重视中药新药的开发。目前,全院已开发成功的中药新药,正在开发的有35种,其中的鼻窦炎口服液等20余种,已转让并投入生产。近期有丹红化瘀口服液、风热清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清热利肺口服、宫瘤清胶囊等5种成果已获得三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肾康注射液现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类新药临床批文;散寒解热、喘必泰颗粒、肾康栓等3种成果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新药临床批文。 § 医疗设备 医院有医疗设备总值1.3亿元,有全身CT、CR、DR、彩色多普勒、CCU、ICU、TTM、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宫腔镜、电子肠镜、电子胃镜、纤维支气管内窥镜、全自动数字X线机、X线C型臂数字化血管造影系统、人工肾、准分子激光系统(鹰视酷眼)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近600台件。 § 医疗队伍 医院在编职工人数逾千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04人,中级职称321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1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3人,四川省名中医28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卫生人才1人,造就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实力强大的医教研人才队伍。 § 科研工作 医院是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重点研究糖尿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三级科研实验室2个、二级科研实验室3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攻关、支撑、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6项,90余项成果获省、市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中药饮片560种,中成药380余种。医院制剂有22种剂型,近200个特色制剂,被患者誉为“信得过”产品。 § 服务理念 医院注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发扬中医医患关系密切的传统,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视形象为生命,把病人当亲人”的十八字办院方针,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职工们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里,全院职工将继续抓住机遇,致力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为争创一流的中医医院而奋斗。 § 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重点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四川省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中心、首批中医内分泌专业硕、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西南地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龙头单位和临床、教学和科研培训基地。 团队实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 人,四川省卫生厅及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名中医、博士导师3人,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人,其中海外归国硕博士3人,留美博士后1人。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等国内国际学术兼职20余项。 特色优势:科室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脂代谢紊乱、肥胖、痛风等疾病诊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特别是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前期与本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显著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大幅降低治疗费用。科室现有病床50张,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年住院近1000人次,中医治疗率达98%以上。 科研水平: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0余项,部省级项目近20项,厅(局)级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部级、省市级奖20余项,申请专利2项,开发新药2个,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CP基地之一。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0余本。出版国家规划教材及专著24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92名、博士后2人。在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形成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国际交流:每年国内外学术交流30余人次,与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学科建设:内分泌病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和国家局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为目标,不断凝炼和拓展学科研究方向,培育强大创新团队,构筑高效创新平台,实现学科多元化综合性发展,使学科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立足西南,兼顾全国,顺应人民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消渴及内分泌病学的需求,加强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如糖尿病(消渴)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瘿病)、骨质疏松症(骨痿症)等的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教创新为动力,建设科学完善的学科体系,专业结构合理、课程体系优化,使本学科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 [1] § 专家介绍 段俊国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科:眼科 段俊国教授,1963年5月出生,汉族,1987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中医专业。先后于1993年、1996年和1999年破格晋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五官科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科带头人,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药临床试验(GCP)中心(成都)副主任、国家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三级科研实验室主任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段俊国教授在所从事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在学术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担任WHO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咨询专家,国际中医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标准委员会委员、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会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药学会临床药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段俊国教授从事中医眼科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神经经保护研究及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7人,目前在读博士生8人,硕士生12人。近年来在视觉电生理,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与视神经保护、中医药临床试验等研究领域取得较突出的成绩。 主持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2项,部省级9项,厅局级4项(计25项)。获部省级科技奖8项次,其中一、二等奖各一项。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防治和视神经保护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系列研究项目和成果成为中医五官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方向的重要支撑。为第一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主编,第一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眼科临床研究》主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140余项新药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已创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制开发成功丹红化瘀口服液、芪明颗粒、DGH胶囊等国家新药成果均已转化到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大型医药企业。 应诊时间:星期一、四上午。[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