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托钵 |
释义 | § 解释 托钵 手托钵盂。谓僧人乞食或赴斋堂用餐:沿门托钵|托钵乞食|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1] [1] § 托钵乞食的意义 托钵 1.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命的必需品。这是世人值得景仰,出家人必须学习实践的。 2.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光明地接受信众布施,清净安心。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3.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透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4.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避免为了积蓄所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产物品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人们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5.托钵乞食去除骄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天天这样子审思观照自己,还会增长憍慢吗!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憍慢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6.托钵可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7.托钵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8.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自己的生命培养资粮,得到美好的果报。 9.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接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则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 相关资料 托钵 中国古时多用持钵、捧钵之称,至宋代以后,方用“托钵”一语,如开元寺之文康作托钵歌,明太祖和韵之;又如云栖袾宏撰“沙弥律仪要略”叙述托钵之法。在禅林中,又称托钵为“罗斋”。又粥饭之时,擎钵而赴僧堂,亦称托钵。禅林于每年冬夏二季,及荒年非常之时,皆行托钵之行仪。关于托钵仪则,有严密之规定,于诸经典中有详细之解说。此外,于十二头陀行中,有常行乞食与次第乞食二种。后世称托钵为“乞食”,即由此转化而来。(长阿含卷十一阿閦夷经、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岩头全豁条、续传灯录卷十净土惟正条、碧岩录第五十一则、僧尼令第五条、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下分卫条、佛祖统纪卷四十五、禅林象器笺杂行门)((参见:乞食)FROM:《佛光大辞典》。(术语)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钵而乞食之义也。续传灯录惟正禅师章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生以享。’又粥饭之时,擎钵而赴僧堂,曰托钵。联灯会要雪峰章曰:‘师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师晒饭巾次,见德山托钵,至法堂前。师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山便归方丈。’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指出家者持钵巡访各城市、村落等处,领受施舍之食。又称乞食、行乞、分卫、团堕(团饭堕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添钵。 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罗门教及其他教团已有此行仪,而佛教沿袭当时风俗,亦以托钵方式取得食物,如《金刚经》云(大正8·748c):‘尔时,世尊食时着托钵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下)云(卍续111 ·814上):‘每逢食时,统诸弟子人间乞食,不择净秽贵贱,平等行化,此先佛托钵之遗风也。’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侣仍奉行此乞食法。 中国古来多用持钵、捧钵之语。宋代以后始称托钵。如开元寺文康作托钵歌,明太祖曾加和韵;云栖袾宏撰《沙弥律仪要略》,阐述托钵之法。在禅林,仅于每年春夏二季及荒年时,住持率众托钵乞食。而在平时,则以集体劳动的方式以供应僧众饮食。 在台湾,僧众饮食皆在寺院之中,故以托钵方式化募食物以维持生计者已不复再见。偶有为之者,所托钵化募之物亦非食物,而是金钱。此类托钵者之动机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为筹建寺院或兴办公益事业而筹募资金;另一种则是冒充出家众以向信众求乞金钱。此二种托钵者大多固定在一处(法会或大型聚会处,或系闹市之某一角落),而非如古代之沿门托钵。 关于托钵制度的意义,《广弘明集》卷二十四所载沈休文〈僧设会论〉文中曾加论及,其文云(大正52·273b):‘佛与众僧,僧伽蓝内本不自营其食具也。至时持钵往福众生。(中略)何者,出家之人本资行乞,诫律昺然,无许自立厨帐并畜净人者也。今既取足寺内行乞事断,或有持钵到门,便呼为僧徒鄙事下劣,既是众所鄙耻,莫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者寡,便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白净王子转轮之贵,持钵行诣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乎?’ 又,智顗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二也说持钵能施福众生。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也曾详论著衣持钵的方法。 托钵 在日本,诸宗皆行此制,尤其德川时代的普化宗,以一月寺及铃法寺为据点,依照一定法规行托钵修行。然因有缺乏道心而作僧形之乞食者衍生,因而产生诸多弊端。明治以后遂遭禁止。现今主要流传于禅宗之间。 此外,十二头陀行中有常行乞食、次第乞食二种。后世称托钵为乞食,即由此转化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