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志障碍
释义

§ 简介

在意志障碍训练中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行动的目的并支配自己行动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从人的行为中得到表现,受到人的思维、情感的支持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受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意志障碍有:意志增强,表现为病态的自信和固执的行动,多见于有妄想的精神病人。

意志减弱,表现为缺乏主动性、进取性,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瘾癖。意志缺乏,表现为缺乏要求或打算、生活被动、处处均要别人督促,见于晚期精神分裂症与痴呆。犹豫不决,表现为缺乏决断力、行动上举止不定、忧虑重重,见于焦虑与强迫症。易受暗示,表现为思想和行为易受别人言语、态度的影响,不加批判地按别人的观念行事,见于癔症。

§ 其类型

在意志障碍训练中

(1)意志增强:意志增强是指一般意志活动的增强。多见于躁狂症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及偏执性精神病。

(2)意志减退:是指病人的意志活动减少。多见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各种活性物质中毒性精神病等。

(3)意志缺乏:指病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没有什么确切的企图和要求,不关心事业,也不要求工作和学习,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讲卫生,不洗澡,不理发,甚至吃饭也要他人督促。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的痴呆状态。

(4)意向倒错:指病人的意向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动和行为使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病人伤害自己和身体,吃一些人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泥土、大便、草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志:指病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但病人对此毫无知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6)兴奋状态:精神科临床上很重要、很常见的一类症状,它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表现为思维联想加快,情感高涨,意志活动增强。表现为思维联想加快,情感高涨,意志活动增强,行为紊乱等。兴奋状态分为躁狂性兴奋、青春性兴奋、紧张性兴奋、器质性兴奋。

(7)木僵状态:是运动抑制的表现。轻者言语、动作、行为迟缓,笨拙,重者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完全不动,能保持一个固定的、较不舒适的姿势长时间不动(□样屈曲)。根据引起木僵的原因,木僵状态分为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紧张性木僵和器质性木僵。

(8)违拗症:指病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不仅不作出任何反应,甚至加以抗拒,包括主动性违拗和被动性违拗。主动性违约拗指做出与对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被动性违拗指对他人的要求一律拒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9)被动性服从:指病人被动地服从他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一些令病人不愉快的、违背病人意愿的命令和要求,使病人很不舒适的事和动作,病人也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刻板动作:指病人持续地、单调而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有时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1)模仿动作:指病人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模仿周围人的动作。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

(12)作态:病人做些愚蠢而幼稚的动作和姿势,并不离奇,但使人感到好象是病人装出来似的。如病人怪声怪气的与他人交谈等。

(13)怪异行为:指病人的行为,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常做些挤眉弄眼、装怪样、做鬼脸动作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4)持续动作:当周围人向病人提出别的要求后,病人仍要重复地做刚才所做的动作,它经常和持续言语同时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15)强制性动作:指病菌做不符合病人自己意愿且又不受病人自己控制、支配而带有强制性性质的动作。对此,病人往往没有明显摆脱的愿望,同时也不感到明显的痛苦。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6)强迫动作:一种违背病人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病人能意识到没有必要做,努力摆脱,但又无法摆脱。多见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抑郁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病人对强迫性动作,有反强迫表现。以及有强迫与反强迫之矛盾带来的焦虑不安,心慌,出汗等,因此,病人对此非常痛苦;而精神分裂症病人对其强迫动作多无强迫表现,往往顺其自然,因此,较少或没有痛苦体验。

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而人的情感活动则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在意志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

§ 其常见类型

惊心动魄的意志障碍训练

1、意志增强。病理性的意志活动增多,多与病态情感或妄想有关。表现为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超出一般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如嫉妒妄想患者由于坚信配偶有外遇,故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检查,刮风下雨不间断;夸大妄想患者夜以继日地从事发明创造,不惜变卖家产筹集资金,无数次失败后仍然不改初衷。最典型的意志增强见于诉讼狂即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几十年如一日以极大毅力孤军奋战地坚持诉讼活动,遭受无数挫折仍然保持旺盛斗志和精力。

2、意志减退。意志活动显著减少,对周围一切不感兴趣,意志消沉,不愿参加外界活动。经常呆坐,懒于料理工作、学习甚至个人生活。常见于抑郁症。

3、意志缺乏。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和主动性,对现在和未来缺乏打算和要求。不关心学业、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十分懒散,甚至个人卫生也全不顾及。孤僻独处,行为退缩。对自己的状况和处境缺乏自知力,毫不在乎。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痴呆等。

4、意向倒错。意向要求和意志活动违背常理,或与常人的意向相反。如吃常人不敢吃的东西,如大小便、脏物、草木石头等,这些行为可能与其他症状如幻觉或妄想有关,也可能独立存在而不是受其他症状影响的结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向。原发的内在意志不统一,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表现出对立的意志活动,却不能判断其病态和纠正。和意向倒错一样,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本质特征之一。[1]

§ 主要表现

一、人生意义与行为目标的盲目性

行为的目的性是意志的首要特征。一个人的成就与发展,从主观因素来看,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在我国传统的青年教育中,特别重视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曾鼓舞了几代人的成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已不再能吸引广大青年,因为它内容较为空泛,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对当代青年已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的滞后,对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不良影响,相当多的一部分青年对人生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致使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行动缺少动力,甚至引发出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例如,某高校一名大二的男青年,因入学后放了学习,经常逃课,甚至考试缺勤,所以大部分科目成绩不及格。为此,学校让他留级复读一年,如仍不合格就要请他退学。他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想到了自杀。为摆脱心理困扰,他到心理咨询室求询,并阐述了他的生死观。他向咨询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总有一死,早死晚死都一样,与其苦苦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还不如早点死掉。"当咨询员问到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时,他说:"有人为了追求名利而生活,而我对名和利都不感兴趣,我认为名是虚的,对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意思;而利呢?我从小到大没缺过吃穿,生活需要父母都能提供,金钱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问他父母老了怎么办?他说,这正是他对人生意义感到渺茫之处。父母活了大半辈子,为生活而辛苦奔忙,自己不愿再像他们那样,辛苦一生,包括现在的学习也很辛苦,面前又遇到了留级、复读、甚至退学的难题,因此想到了死。

上述案例说明,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对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没有人生理想和信念的人,他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一方面他没有为什么要奋斗的动力,不愿为学习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勇气去面对,想到的只是逃避,而最彻底的逃避便是去死。这说明,人生观的教育对青年心理卫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但不过时,而且应当大力加强。值得研究的是如何使这种教育更加切合青年的实际,使它易于为青年所接受。

学习无目标状态,是青年意志缺陷的又一表现。说到学习无目标,似乎并不切合实际。80年代以来,孩子们上学的目的似乎是很明确的:考大学或找一份“好工作”。这是许多家长为子女确定的学习目标。但这一目标一旦实现,青年学生便出现了学习无目标状态。例如,已经考上中专或大学的学生,往往不明确新的学习目标,不知道现在又要为什么学习,出现了学习无目标状态。学习没有动力,学习劲头不足。

二、高期望与低适应之间的不协调

对生活期望过高,而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偏低也是青年意志缺陷的一种表现。青年人容易追求完美,按自己的想象去描绘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很难尽如人意,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落,甚至情绪消沉,怨天尤人,不思上进。近20年来,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数青年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生活方面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青年人又容易追求完美,对生活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学校环境要美,居住条件要好,周围的人要关心自己,手头的钱要富裕……,总之,一切都要如意。与这种心态相反,不少青年自身却并不完美,他们缺乏生活的磨练,境适应能力很低,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管理不好,环境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很难适应,心理上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导致意志错误。

例如,一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对大学生活不满意,认为现实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的想象大不相同,缺少诗情画意。学习生活单调,住房拥挤,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心理上感到非常失落。有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同学,在心理咨询时对咨询员说:我上大学以前,把大学想象为天堂,而现在觉得它比地狱稍好一点。大一的许多同学感到想家,女同学还经常哭鼻子。想家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同学居然因为不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而要求退学回家。高校心理咨询的事实说明,90年代后期,大一学生的生活适应期比过去明显延长了,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比过去也明显增多了,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三、困难生的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即意知过程。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坏,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困难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低,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

1、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学习高中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正因为他们没有把学习物理作为内在需要,把物理学好作为学习目的,因而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

2、缺乏学习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随意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困难生中的多数人,学习物理的毅力和耐力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较长时间的艰苦钻研,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一旦遇到题目做错了,不会主动去寻找致错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错误。遇到更困难的问题,就一眼扫过,甚至不屑一顾,回避失败,不善于使自己的智力活动高度紧张起来。

3、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相当活跃的成分和激素。尤其对物理学科,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规律的描述、物理实验的操作诸如此类的智力活动都要求尽量将自己的学习兴趣保持在较高的激活水平上。然而,困难生的心情多数处在厌烦、焦燥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太难,即使有时对某个问题,某些实验表现出一些兴趣,也只是凭借不需要意志力支持的直接兴趣学得一时的轻松愉快,一旦听或看不懂,就觉得无味,从而使自己兴趣始终未能激活起来,进而丧失兴趣,越不想学习就更不会学习,导致成绩越来越差,继而在思想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最终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2]

§ 案例分析

一、案例资料

祁某小学时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但在近半学期来,由于对初中的教学适应缓慢,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经常不能及时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学习、作业和考试,头痛心烦,面对残疾的母亲,焦虑内疚。利用零花钱在休息时间流连网吧,在结交部分社会青年后,经常逃学上网,成绩持续快速下降。

下面是一次谈话的实录:

祁某:感到心里烦躁无聊,感觉学不下去。

老师:为什么烦躁无聊?

祁某:受到老师的责罚,回到家里父母唠叨。

老师:老师为什么会责罚你?父母对你唠叨的又是什么呢?

祁某:因为我的课堂和家庭作业经常无法完成(所以老师责罚我)。父母对我现在的学习状况不满意,希望我能改正。

老师: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你能够做到吗?

祁某:我觉得压力很大,而且我也管不住自己。

老师:你的那些行为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现呢?

祁某: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逃学,上网……

老师:希望自己这样吗?

祁某:不希望,但是对现在学习提不起多少兴趣。

老师:根据我的了解和你说的情况来看,造成现在的学习困难局面的不是你的学习能力,也不是外界恶劣的环境,而是你本身对于学习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缺乏主动性。

……

二、案例结论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学习动机缺乏的青少年常常表现为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不能积极思考、时常走神;课后不愿意复习不愿做作业。在学习活动中缺乏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逃学是指学生擅自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闲混的行为。其表现为:在校生不上学,逃避学校生活;逃学者用谎言欺骗父母,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逃学;没有正当理由,主要动机是厌学,逃学后在外闲逛游荡,逃学行为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由以上有关陈述我们可以得出,祁某面临的是学习障碍中的学习动机缺乏,及其后形成的意志行为障碍的综合表现。

三、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

这是主要原因。因为该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和竞争意识;由于自信心不足,该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无所适从,继而对学习畏缩;在困难面前,意志力脆弱,经不起别人的教唆与诱惑,选择了厌倦与逃避。

2、学校原因

教育思想有待改进,过于强化学生的分数与名次意识;教育氛围有待改善,教师平日对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不及时,谈心交流不够。

3、家庭原因

其母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其父为退伍军人,脾气不好,生活压力较大。对孩子的深切希望与孩子学习的现状形成反差,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教育。

四、辅导对策

对于祁某的疏导,重点是要帮助他调整心态,放松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并通过家长与师生的共同帮助,让其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班级的温暖,在生活上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远离病情的干扰。

1、加强信念

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作为班主任利用多种途径和机会与其进行沟通。在表示对他的处境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地让他了解求知的快乐与痛楚,并通过讲述古今饱受挫折的名人故事,完成力所能及的辅导游戏,锻炼学生,克服学生意志力的软弱,让其充分认识自己的现状,感受自己的能力,感受能力的成长。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环境中,淡化分数以及名次的概念,构建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让科任老师及同学们主动关心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与障碍;温暖他的心灵。在班集体中形成对他关心和帮助的良好氛围,动员他的好友主动接近他,学习上一起讨论,生活中一起玩乐,困难一起分担,让他不自卑,不孤单,使他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在家庭环境中,要求其父母多用平等的态度与之交流,减轻压力,把他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他的父母,希望家长从心理上与他沟通开导,理解他的心情,了解他的感受。

3、创造条件,激发兴趣,培养欲望。

求知欲望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在班级教学中,对其多鼓励和表扬,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和转变,及时指出不足,提出希望;调整班级委员的职务,让其担任科代表的职务,为大家服务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五、辅导效果

心理辅导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虽然如此,祁某在经过半学期(三个月)的学校、班级、家庭的综合辅导训练下,其意志行为有了明显转变,没有发生任何借口的逃学旷课事件;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基本消失,成绩稳步上升,工作认真负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六、辅导启示

学生们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重大调整,有相当的学生表现出不适应性,经过若干学习的周期和大部分学生的适应后,仍有极少部分学生由于智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或者外界的影响,无法完全适应,从而变得焦虑、不安,导致成绩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习障碍乃至意志行为障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留下阴影。时刻关注学生的改变和表现,积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终将为许多事件画下完美的句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