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户籍 |
释义 | 户籍 户籍是对自然人按户进行登记并予以出证的公共证明簿,记载的事项有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结婚、离婚、收养、死亡等。它是确定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法律地位的基本法律文件。目前在东亚中国大陆、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使用。比起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口管理方法,中国大陆和朝鲜具有世界上对人口流动限制最严格户口管理制度。 § 基本介绍 户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有国家就必须有户口管理。中国旧时称户籍为“丁籍”、“黄籍”、“籍账”,定期分类审编,用以稽查人口、征课赋税、调派劳役。 中国历代户籍管理都设有专门法令和机构。虞舜十一年(前2245)就进行“九州”(即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的人口调查,但典籍资料毁于秦火,无从稽查。周朝(前684)设有“司民”之官,建立户口编查制度,其时,全国人口为1184万人。 § 特征 一是户籍地域性中国户籍本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如金朝规定:“避役之户举家逃于他所者,元贯及所寓司县官同罪。”明朝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人身的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户籍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它享受以下特权: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作为特权户种的官户在宋代以后消失了。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其社会地位基本相同。而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三是户籍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体现在对人口等级、职业的控制上,即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军户自东汉末和三国时出现历朝各代均实行世袭制,以达到“兵之子恒为兵”的目的。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嫁人,形成了户籍对婚姻的制度性限制。杂户主要是指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专业户。北朝时就规定他们的子弟要世袭父业,不得进学受教育。匠户主要是指各种手工业者。唐朝政府对官府掌握的手工匠户的世袭性作出了明确规定,《大唐六典》卷7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宋元以后控制更严,《元史·刑法志》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其辄敢拘刷者,禁之”。 § 制度设计原因 首先是经济原因,国家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所实行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稳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有利于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确保共和国的安全。 第三个原因则是为了更高效地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必须提高全国人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得他们都变为组织的一员。 § 社会治安职能 户籍管理一般应是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工作,与社会治安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各种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止了旧的户口制度,制发了新的户口簿册,建立了新的户口登记制度。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仍保留有大量传统户籍制度的内核。如户籍带有深深的身份烙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间存在着等级差异性,享受的待遇明显不同;户籍被打上世袭的烙印,农村居民的子弟除考学等少数途径外,绝大部分都承袭父母的农村户籍;户籍管理带有很强的社会治安功能等。 § 户籍历史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至迟在战国时期已建立了这种制绘制田丘形状)相配合的户籍地籍制 度。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命令男子不 论是否成丁,一律登记年龄,补充了旧有的户籍制度。汉代户籍又称名数。汉代政府非常重视户口数,它是政府制士处民,征收贡赋,制造器物,规定禄食 ,兴发力役,组织军旅的基本根据。汉沿袭前代旧制,每年县、道官吏负责进行登记验查户口,当时称为案户比民或案比 ,在案比的基础上,县、道编造户籍。户籍的内容包括每户男女人口、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 三国战乱,民多脱籍。西晋统一全国后,国家户籍制度开始趋于稳定。时户籍皆用经过药物处理的黄色的木牍,故称黄籍。东晋南朝承西晋之制,仍用黄籍,但却有为侨居江南的北方流民所设立的临时户口,时称白籍。凡入白籍者 ,无徭役赋税。 唐代户籍主要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内容。规定三年一造,其依据是每年登记一次的计帐和手实编写。 宋代版籍有户口版籍和二税版籍。户口版籍有时简称版籍或户籍,又称人户产业簿、丁产等第簿,或五等簿、五等丁产簿等。二税版籍又称税租簿、夏秋税簿、夏秋税管额帐等。 蒙古建国(1206)之初,即按千户制编籍全国游牧民 ,共编九十五千户,并在成吉思汗子弟中实行领民分配这些都登记在青册上。 清沿明制,以丁口定赋役,需确查人丁数目,据以征丁赋,故有编审户口制度。大致为五年编审一次。编审办法 ,将户分军、民、匠、灶四籍,各定上中下三等。 § 改革 户籍迁移流程图 新中国成立后,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户籍管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属自由迁徙期。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们可以自由迁徙,此时期全国总人口最高时为5.36亿人; 第二阶段(1958—1978),为严格控制期。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毛泽东签署一号主席令,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此时期全国总人口最高时为9.7亿人。 第三阶段(1978--),为半开放期。1978年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户籍制所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同时,因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大量高学历或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和一些有远见的农民加入到波澜壮阔的商潮的流动大军中。特别是1984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后,改革户口管理,准予农民进城落户,并在全国公民凡年满18岁的一律颁发身份证。据有关部门估算,1997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1亿人次,全国总人口已突破10亿。 § 历史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公民身份登记,从而证明身份并确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此外,户籍管理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 权利和福利 就业机会 招工必先查户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有不同的要求。那些环境较好、技术性较强、待遇较高的工种,往往必须从事持有本市镇正式户口者中选择。 受教育机会 农家子弟一般只能在附近村庄上学,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质量普遍偏低,而中心城市的学校,情况要好得多。 社会保险 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在目前中国也仍是地区性的,对于城市低收入人口,包括新迁移人口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丧失获取收入的能力,其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却仅仅限于本地户口的当地人享有。 房屋所有 外地人为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与本地人一样纳税,但他们在北京安家购房时却受到户口问题的困扰。 公用设施 没有城市户口,就很难在城市工作,更难定居下来,因而对公用设施的享用也就极其有限。 § 中国的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公安部门正在起草《户籍法》准备提交全国人大,预计会对目前严格的户籍规定做松动。目前部分地区(例如青岛)已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制度,统一为居民户口。 § 国外户籍 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因为实行“户口登记”美国法律通不过,美国法律认为这样侵犯人权,故只进行公民出生、死亡登记,平时公民可以自由迁移、移民。但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如有一定的住房面积,有稳定的收入能呆在该地。否则,有关部门将出面予以法律制裁,用这种方法维护一个城市的和谐和发展。 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旦变动,意味着整个生活将发生较大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跨地区的人口流动—不论是城里人下乡,还是农村人进城,法国政府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只要本人愿意,到哪儿扎根都没有人拦着。搬家的话,只需通知以前的社会保险机构,将其个人资料转到新住址所在地的相应机构即可。 日本:实行的是“户口随人走”的制度,它以家庭为单位标明每个人的身份、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孩子在20岁的法定成人之前,无权独立设立自己的户籍,一旦成人,完全自由。但是日本最常用的户籍文本称为“住民票”,它以每个人的居住地为基础设立,标有此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日本的住民票是完全随着住址移动的。 § 未来 中国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户籍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应尽快变户口的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淡化户籍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实行用工制度与户籍制度弹性挂钩,加速实行证件化管理,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控制手段调节人口迁移。 § 参考资料 [1]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banshi/gm/huji.htm [2] 敦煌网 http://www.dunhuang.gs.cn/wangshangbanshi/huji/0831614477493_4.html [3] 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s2005/05huji.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