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杜祠
释义

§ 简介

李杜祠

李杜祠位于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富乐山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1年)。这里唐时叫治平院,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诗圣杜甫曾在这里观景吟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并称此处为左绵公馆。继后,陆游和唐庚等文人名士都先后来这里寻踪问迹,留下许多妙文佳句。

清光绪8年,吴开聪修缮这里,改名为治平书院。后来,他儿子吴朝品上任绵州拔贡。吴朝品的祖父极其崇奉先贤,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光绪26年(即公元1901年),吴朝品在治平书院的旧址上修建了李杜祠,以纪念他所仰慕的诗人李白、杜甫。走进李杜祠大门,迎面的照壁上,刻着吴朝品当年为纪念李杜祠落成的题字“巴西第一胜景”。绵阳在西魏时曾名为巴西县,从这幅题字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李杜祠的盛况。

大门里侧的左右石壁上,分别刻着李白、杜甫在绵阳留下的诗篇。

春酣亭是一座盔顶式四角双层亭,亭内立有中国古代针灸祖师涪翁画像石碑一通。登临春酣亭顶层,逶迤的芙蓉溪从脚下流过,这里曾是诗圣观鱼的地方。春酣亭最早建于宋代,后经过了历代的兴废修葺,现在在仙圣堂的前廊上,还保存着两通石碑,一通为“李杜祠碑记”,另一通就是“古春酣亭记”。“古春酣亭记”,就记载了春酣亭的兴衰历史。

“仙圣堂”原名工部祠,是为了纪念到此云游观景的杜工部而建。正殿里立有人们所崇敬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塑像,后人将这里改名为仙圣堂,以纪念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仙圣堂的对面为“问津楼”。“问津”二字,取自于李白的诗句“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问津楼为一楼一底的重檐建筑,楼下设有书斋。里面收集了两位诗人的生平,在绵阳留下的文物诗篇等。

仙圣堂与问津楼之间有弧形水池,碧叶、荷花点缀其间,丝丝垂柳随风摆动,李杜祠特有的诗情画意,尽在这流动的景物中。难怪诗人们会有那么多的佳句流传后世。

水池上还有一座船舫型卷棚顶建筑,这就是寻棕问鱼舫。

宋孝宗元年(即公元1163年),诗人陆游被贬四川,特意来这里踏寻杜甫遗踪,在这里写下了“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这里“海棕”、“舫鱼”分别取自于杜甫的《海棕行》和《观打鱼歌》。

寻棕问鱼舫有一幅楹联:

蛮渡磨针留妪语

东津垂钓闻渔歌

上联暗喻李白,下联暗喻杜甫,短短14个字,形象地概括出了两位大诗人各自的特点。

李杜祠里有文物,也有胜景。飘香的桂花、苍翠的松柏、幽静的竹林……构成了李杜祠的清幽与雅致。

§ 面积、看点vs交通

李杜祠为单檐悬山式抬梁木结构建筑,面积120.96平方米。长廊

看点:李杜祠内有李白、杜甫塑像,侧配祀黄庭坚、陆游等像。前廊有“李杜祠碑记”、“古春酣亭记”两通碑刻。水榭体量较大,为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结构,长15.4米, 宽5.9米,横跨于水池之上。四周有围墙,园内有花圃,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近年已修葺一新,游人络绎不绝。

交通

李杜祠交通:市内公交12路到达

李杜祠地址: 绵阳市

§ 保护规划

全景

2008年3月12日下午,市文化局、市文物局、游仙区委宣传部、游仙区文旅局、四川富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李杜祠召开李杜祠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科,市文化局局长马宗舜,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中共游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龙虎,游仙区文旅局局长宋波,四川富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梁尚清等参加了会议,并就以李杜祠保护规划工程为契机,利用李杜祠历史文化品牌效应,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周边房地产资源,再现汉唐文化,共同打造“李杜祠文化街区”的构想及有关工作分工达成共识。

§ 历史文化

玉泉观李杜祠,即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的祠堂,也是全国罕见诗仙与诗圣的合祠。祠遗址位于玉泉观碑廊崖顶平地上,现遗址仍处于部队所占区域,占地约300—500平方米,该区域不同于道教文化区,主要由李杜祠、八腊祠(又称北廊)、静观亭、选胜亭等六座建筑群组成,据碑石记载,其主体建筑李杜祠始建于明代中期(即嘉靖1550年),赵孟頫诗碑,“二妙轩”诗碑等刻成后,先后存放于此区域,并伴随着历代名流赋诗题咏,尽管李杜祠大部分建筑已毁于地震或兵祸,但作为天水城区最具人文气质的文化精神却一直未曾消减。

李杜祠位于选胜亭崖上座南朝北,建于明嘉靖中,内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侧有“大雅堂”,祠堂内墙壁内分别镶装有赵孟頫草书诗碑四通和清顺治时期宋琬集杜诗与“二王”之字刻成“二妙轩”诗碑。李杜祠经历了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乾隆四年(公元1739)和同治十年(公元1871)三次大修。它是玉泉观文化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明、清以来咏诗最多的地方。

从李杜祠现存碑刻价值上讲,以赵孟頫草书诗碑、“二妙”轩诗碑为主体的文化诗碑能同时存放于李杜祠,说明 赵孟頫草书诗碑了李杜祠文化区在玉泉观的特殊地位。

赵孟頫诗碑共4方,第一方为唐李白《夜下征虏亭》,边缘镌刻刘崙题跋,第二方为唐韦应物《西塞山》诗,第三方尚不知作者,第四方为宋王安石《题舫子》诗。本碑字体行草相间,笔体圆润,大气磅礴,如此风格,赵书存世甚少,为全国罕见之珍品。

李杜祠另一瑰宝“二妙轩碑”刻成于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6),由清初著名诗人,时任秦州佥事宋琬在重修震后的玉泉观李杜祠时,取杜甫流寓秦州诗作,集王羲之、王献之书法,镌名人刻石34块,刻石于李杜祠旁亭基壁上,供游人玩赏。这些蕴涵人文气息的的碑石从刻成之日起就已经成为玉泉观李杜祠文化区中最具魄力的亮点之一。但这个亮点仅存世百年之久就由于天灾和人祸散失,幸好其拓片存世,后重刻碑石后移建南郭寺。除此之外,在此区域还有清顺治年丁华章十四章诗碑,康熙年汤其昌诗碑等3方诗碑,其文化价值也十分高。每当我们再次看到“二妙轩”碑刻时,我们不应忘记350多年前那位为传承天水文化而做出贡献的宋公,那一处文化圣地——李杜祠。

再者,李杜祠的建筑虽然湮没于历史,但关于李杜祠文化区所遗存的诗文却仍绚烂多彩,源远流长。

“诗兴文心,二分山色三分水;工部学士,五斗功名八斗才。”

这是李杜祠门庭楹联。明秦州文人胡缵宗在《游玉泉观次韵》中,以“追随此日同元白,诗罢翛然独倚楼”在感叹自己的文化胸怀;明秦州进士白士卿在《九日登玉泉观》中以“怀贤不尽骑鲸客,昂古空余跨鹤流”表述自己对诗仙的崇仰,明秦州进士杨恩以《李杜祠》为题怀念了两位先贤蹉跎传奇的一生,诗以“吁嗟天水一抔土,两贤遗迹留今古……瓣香拜罢高回首,满目山川无限情。”来开头结尾。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进士罗森拜谒李杜祠后发出了“警才旷世皆无敌,大雅同堂更不孤。”的慨叹,清康熙年秦州知州汤其昌、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秦州知州国栋、道光年间甘谷王权等许多名宦文人拜谒题诗于玉泉观李杜祠,留下近20多首诗作、楹联,特别是清末时期的陇南文宗任其昌及其子任承允更是留下了许多关于李杜祠的诗篇,这些诗作已成为《直隶秦州志·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时秦州人文的亮点。直至今天,李杜祠遗址尽管已湮没于荒草之中,但由此流传下来的遗风仍未消失,天水诗词学会的笔会活动,一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探访一直没有停止过,李政道、娄师白、冯其庸、韩素音、冯牧、罗哲文等当代一批名人大家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留下了他们珍贵的诗作或墨宝。

今天,当我们在玉泉观拾级而上时,应该不要忘记在李杜祠残砖破瓦砾下的文化记忆,她实质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应忘却或遗失的文化气质和根脉。

玉泉观李杜祠,位于玉泉观碑廊崖顶平地上,现遗址仍处于部队所占区域,占地约300—500平方米,该区域不同于道教文化区,主要由李杜祠、八腊祠(又称北廊)、静观亭、选胜亭等六座建筑群组成,也是全国罕见的诗仙与诗圣的合祠。尽管李杜祠大部分建筑已毁于地震或兵祸,但作为天水城区最具人文气质的文化精神却一直未曾消减。[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