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子勋
释义

§ 简介

李子勋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 职务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李子勋作品

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 观点

在中国社会里,我们通常会说话很节制,不会无所顾忌说真话。因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中国人李子勋专著

的处事哲学。比如说我们对某位领导有点不满,在表达意见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出来,因为在中国我们是要尊重上级的。这不叫撒谎,这叫节制。说话人在不同的环境决定说什么,决定运用哪套言语系统,是什么身份就要说符合该身份的话,这涉及中国文化,而心理学是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从小到大,我们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自然有我们独特的说话方式,这种现象不能用撒谎解释的。

我们一直在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其实我们的文化研究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对世界有所贡献,也就是这个方面的,而西方社会对世界的贡献在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研究。在中国,我们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这么复杂,自然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会表现得比较复杂,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说话会更婉转,有更多的修辞,说话很有节制,表达不完整……不可能像西方人想说什么就直截了当。这两者表达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中西方文化没有高低之分。评价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要从中国的文化视角来评价,而不能从西方的视角来评价,简单地认为中国人爱撒谎。

而且,在心理学上是没有“谎言”这种说法的。比如一个五岁的孩子,他六点到家。妈妈问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回来,孩子可能就会说我们五点半放学。实际上老师说五点放学,而孩子把自己在学校活动半小时的时间也算上学时间,他自然会说我们五点半放学。而家长通常会认为小孩撒谎,这只是家长和小孩对这个事件的知觉是不同的。 [1]

§ 心里访谈

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幼时的经历吗?李子勋接受《心理访谈》

网友:是不是很多人成年以后的想法、行为跟他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很有关系。

李子勋:不同的心理学派对这样的认识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我们认为小时候的生活尤其是跟亲人的关系,跟爸爸妈妈的关系这种经验,从小养成在亲密关系里面获得的经验,包括情绪体验的经验,可能对他成年以后有影响,但是不是绝对的。

李子勋:早年的创伤体验可能会导致他出现一种情结,这种情结如果这个人有足够的支持的话,或者足够的觉察力量,可以在自身成长过程当中化解缓冲,或者重新看待创伤的意义。创伤不见得全是坏的,就看这个人怎么看待创伤。成长过程当中有不断的选择,如果做了这个选择,他做了一个解释诸多的困难都是因为早年的创伤带来的,这样就固化了一种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帮助他走出来,通过一步步走到现在为什么受创伤的影响,这样来帮助他。不要简单认为早年的生活体验就决定他成年。 [2]

§ 接受记者采访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腾讯演播室。今天是腾讯教育频道与《青年心理》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最困扰青年心理问李子勋接受记者采访

题”系列访谈第三期,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很荣幸我们请到了知名心理学家,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先生,李医生您好。

李子勋:你好。

主持人:李医生也是中国心理协会心理督导师,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国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是我们青年朋友非常熟悉的专家。

李子勋:还行,因为我也做一些杂志,在北大、清华、人大,好多大学我都跟学生讲过课,公开课。

主持人:而且您在媒体上,在中央电视台…

李子勋:在《心理访谈》做了很长时间,最近少一点。

主持人:所以青年朋友非常熟悉您。

李子勋:客观上讲,我研究亲子关系方向上是我的主导工作,所以对青少年心理和青年人成长关注多一点。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肯定也是您很关注的,就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因为我看您的新书,《问问李子勋》里面专门有讲人际关系问题,可见您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很有研究。首先您从心理学的角度,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简单给我们讲讲人际关系的问题。

李子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关系模型里面,心理学一般归为四种关系,最大的人际关系是人跟自己的关系。因为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要是处好了,他跟周遭关系都会处好。为什么呢?心理学一直强调我们对外部的关系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投注,如果我们内部跟自己的关系是好的,人和自己的关系是一个和谐的,是一个接纳、认同并且喜欢的,就是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人呢,他在人际社会里面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他也会用类似于对自己的态度去针对别人,所以心理学最大的人际关系是与自己的关系,其次才是与人的关系。

与人关系里面最重要的关系是跟父母的关系,因为心理学强调一个孩子的社会性行为或者人际关系模型来自于家庭,早年和妈妈、父亲之间形成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很经典的说话,叫奥蒂普斯情结,父亲、母亲和孩子形成的关系是早期关系的雏形。因为来到一个家庭,或者是来到一个学校,实际上他的关系还是早年和爸爸妈妈关系的重复,会无意识地把对母亲、父亲的态度投注到身边的朋友、老师身上。但如果这个人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关系,也可以把这种自我关系投注在周遭人身上,一个是自我的关系,一个就是跟人的关系,跟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跟父母的关系,一般跟父母关系搞不好的人,也很难和别人搞好,尤其是跟妈妈,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跟妈妈搞不好关系的话,在个人关系里面,跟他的亲人就很难处理好关系。其实我们心理关系,比如一个男士结婚了,或者一个女孩子恋爱了,你的对象很多都是来自于早年积攒的这种关系的感受来呈现的,这种呈现看起来不是跟妈妈爸爸,但实际上还是重复了跟爸爸妈妈的这种方式。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