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托克托城 |
释义 | § 简介 托克托城,曾译写作脱脱城,经历了唐代、辽金元三 代、明代和清代等4个发展阶段。 托克托城地处黄河河套东北转折处,即黄河白西向东流来,至此折向南面流去。城址在一处高出水面约20米的土岗 上,北望乎坦的呼和浩特平原(土默川),西南方为黄河、东临黄河东岸的小丘陵地带。由于地处平原与丘陵区的接壤地带,面临黄河两大地理特点,也就成为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 历史 唐王朝建立后,为了抗击后突跟的南侵,于708年(景龙二年)在黄河北岸的阴山以南地带兴筑了三座受降城,其中东受降城城址就在今托克托城内的“大皇城”,由于历代文化层堆积在上面约4米厚,现已很难找到唐代的遗迹,但还能在城址内见到一些唐代的遗物,证明东受降城确实曾经兴建在这里。唐代黄河河水在城下流过,还不至于冲刷城墙,但这是距离阴山比较远,约有50多公里,不宜于防守自山谷中冲出来的突厥铁骑,825年(宝历元年)根据振武节度使张帷清的建议,将东受降城迁至绥远烽南面,大约在今土默左旗境内的大黑河沿岸。东受降城废弃后的二十年,842年会昌二年)李德裕(李文饶)还说:东受降城废弃后,基址依然保存完好,城内种植的树木和菜园还存在。 辽王朝建立之初,916年辽太祖便率军西征,擒获了振武节度使李嗣本,击败了党项族,将胜州城人民强行迁移到黄河东岸,在唐东受降城址进行安置,重新修缮了城垣,并命名为东胜州,意即在旧胜州城东面的意思。这座经辽代补筑修缮的城垣,南北长约620米,东西宽约500米。这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城郭,面积仅相当于唐代都城中的一个坊区,由于东胜州人口少,且属于辽王朝的西南边境小城,因此定为下等州,成为西京路下属的西三州之一。金代沿袭辽制,仍在此设置了东胜州,但由于人口增多,便在城东面扩筑了一座小城。这座小城仅剩下东、南、北三面城墙,最高仅4米,西城墙已被后期改筑削去,现存东墙长310米、南墙长370米,北墙长350米,墙上加筑有马面,城门址已不明显,可能原有南、北二门。城内发现有金代建筑基址,地面遗存有金代的瓦件,可以确定是金代所筑的,现今称为:小皇城”。元代沿袭使用东胜州城,并经过补修,切去了金代加筑的东城,基本上保持辽代城垣的规模,依然是一座下等州城。现今当地群众将辽、金、元三代的东胜州城址,通称为“大皇城”,城墙经过改造和加筑,南墙也移动了位置,现存有东、南两墙正中的城门,并加筑有方形瓮城。由于年代久远,文化堆积层甚厚,原来城市布局情况已难于了解清楚,大致在城中央偏北部分见有官署遗址,其余地方都是些民居。辽金两代东胜州在军事上的作用,还不曾有显著的效果,但在蒙古汗国时期却又明显起来。蒙古汗国多次南下中原,都是从东胜州渡过黄河,穿过鄂尔多斯高原而深入内地,而至云南大理及四川一带。这里黄河河道窄而且水深,冬季黄河冻结后,大军渡河如履平地,就不存在有黄河天险问题。因此,元王朝统一全国后,就很重视利用东胜州的自然条件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元王朝在东胜州至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之间的黄河上,设立了水路驿站,西面来的人员和物资经由东胜州转至丰州大同、以至于大都或上都;另从东胜州起设立纳怜道驿路,不经水路,而且沿黄河西行,直穿腾格里沙漠南沿而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再经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黑城),穿越大戈壁而进入漠北,直达岭北行中书省所在地和林城。因此,东胜州在元代曾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外使臣经过这里的都记载于他们的著作中。 明王朝建立初期,元王朝残余势力扩郭帖木儿(王保保)还占领着东胜州一带地方。1371年(洪武四年)明王朝军队进驻东胜州,改东胜州为东胜卫,撤消了元丰州和净州的建制,并将这些州及所属地方划给东胜卫管领。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分为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第二年取消了中、前、后三卫,只保留了东胜左卫和东胜右卫。到1403年(永乐元年)撤消东胜左、右两卫为止,共经历了三十多年。正统年间(i436年一1449年)虽曾一度复置,时间很短便立即撤消了。明王朝设置东胜卫,是为了打击蒙古族封建割据势力,但蒙古族既经统一了各部和右翼各部时,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明王朝军队只好向南转移,东胜卫城便成为:废墟。东胜左卫城,即辽金元的东胜州城址,在此设置东胜卫时,就开始兴筑了高大的城墙,扩展了全城的范围,将原来东胜州的西墙包筑在东胜卫的西墙内。经过扩筑的东胜卫城,全用土夯筑,城培残高9至12米,基宽14米,顶宽约6.5米。全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410米,东西宽1930米,周长约8.6公里,是目前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明代古城,原来城墙上没有加筑墩台和马面等防御设施,城墙上也没有女墙、敌楼和城楼等遗迹。在四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加筑有长方形瓮城,其中东城门采用重城的制度,就将瓮城筑成内外两重,显示出东门是原来的主要城门。城的东、南、北三面地势平坦,因此掘有城壕,宽约20米5而西墙外是陡坡,也就未曾挖过城壕。自东门进入城中,为于大片官署建筑基址,曾在这一带挖出过明代火铳等武器。在此建筑址北约500米处,地表还耸立着一处墩台,当地群众称它为“点将台”,现今外表塌毁许多,已看不出蹬道的迹。城内由于多年开垦种植,地表的建筑遗迹都已毁坏,难弄清楚原来城内的其它建筑布局情况。由于是屯戍合兵驻守的城;城内居民也只有官兵,因而很少有遗物留存下来原东胜卫城一带,因此后人相传他驻牧过的城郭为脱脱城,也就是托克托城。 清代中期起,汉族人口大量来到土默川一带,特别是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后,托克托一带地方已全部放垦。先是1741年(乾隆六年)在呼和浩特设置归绥道,同时在托克托城设置协理通判,由归绥道管领,负责处理汉人事务。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改为托克托理事同知厅,简称为托克托厅。1884年(光绪十年)又改称托克托县。清代在托克托城设置的官署及民居已不在东胜卫城中,而是在古城西南角外的河滩上,这时黄河河道已经改道西移,这片河滩上已是被开垦了的良田。原来额临黄河的交通便利条件,已被大黑河出口处的黄河东岸上的河口镇所代替,黄河上的船舶往来于宁夏银川至山西河曲之间,沿河两岸的物资运输大多从河口转运,河口镇便欣欣向荣起来,成为呼和浩特地区的水陆转运枢纽,直到京包铁路通车以后才失去了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