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成兆才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成兆才

艺名:东来顺

生卒:1874~1929

描述:评剧作家,评剧演员

籍贯:河北滦县

§ 个人概述

18岁学唱莲花落,1909年在唐山组成庆春班,与月明珠、余钰波等人创造了平腔梆子戏(即蹦蹦戏、唐山落子),为后来的评剧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演出的同时,作为庆春班的编辑员,他整理、改编、创作了近百个评剧剧本。

§ 职业生涯

成兆才,字捷三(又作浩三),清直隶滦州绳各庄(今属河北省滦南县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父成顺,父名记义,母亲张氏。

清末,滦州地方戏曲活动频繁,广泛流行的有冀东秧歌、莲花落、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秦腔、什不闲等。成兆才从小爱唱爱跳,极富艺术天赋。庄里过年过节扭秧歌撂场子他都要与大人们一块上场,成为他接触民间艺术的开端。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成兆才随莲花落艺术人金开福学艺,并参与了本地莲花落班社的演出。

光绪十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891年—1908年),是成兆才艺术生活的最初阶段。他的早期创作也始于这个时期,作品多是对莲花落原有剧目、唱本、秦腔剧目的移植或改编。如《戏爱保》、《偏心眼》、《打狗劝夫》、《安安送米》。这些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

为了争取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同年秋,成兆才团结了任连会、杜知义(艺名金菊花)、张化文、张德礼、侯天泰、张化龙、刘春生等人聚集在滦县东吴家坨张德礼家中,将拆出戏进行大胆改革。原来的莲花落剧本,唱腔和表演粗俗、简单,难以与大剧种抗衡,难登大雅之堂。成兆才从剧本入手,创作了具有本剧特色的剧本,如《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

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莲花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冀东农村。在滦县东吴家坨,成兆才等人第一次亮台演出,节目有《告金扇》、《刘伶醉酒》、《老妈开嗙》等。他们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演出五天五夜,台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压肩叠背。随即,京东庆春班成立,成兆才成为编剧、演员。该班由滦县进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由于当地官府多次下令禁止莲花落演出,为混过官府耳目,遂取名为“平腔梆子戏”。

成兆才走红的时代,正是军阀混战、百姓苦难深重之时。他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社会的腐败,写出了一系列反映现实的剧本,如《杨三姐告状》、《枪毙驼龙》、《黑猫告状》等,其中偶尔写古装戏。其作品多是描写一般市民的生活,下层贫民的形象也常出现于舞台上。他的剧本是反映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1922年,年仅24岁的月明珠由于过渡劳累病逝于沈阳。成兆才一手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殒落它乡,成兆才和全体演员怀着无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棂回乡,接着,成兆才举用他培养多年的金开芳领衔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戏社头班重整旗鼓,于1923年返回唐山,又进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经吕海环建议,改“平腔梆子戏”为评戏,取“评古论今”之意。评戏之名由此而来。

1927年,应老友孙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孙班——振兴剧社,任文戏教师。孙洪奎给他安排了写作时间,待遇高于一般演员。时北孙班正在哈尔滨与素有“评戏皇后”美誉的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成兆才到后,小试锋芒,几日内写出《盗金砖》一戏,全班人马连夜赶排,立即上演,使李金顺演出的戏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戏半月。

正当北孙班全体成员对成兆才寄予更大希望的时候,成兆才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染病期间,写出《洞房认父》和《烈女还阳》两个剧本,回乡后,1929年2月8日病逝于原籍,享年55岁。

§ 个人荣誉

所演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斩窦娥》、《巧换婚》、《回杯记》、《杨三姐告状》、《打狗劝夫》及在津演出期间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二十余出。

§ 个人影响

成兆才在从艺二十几年中,根据莲花落,宝卷、皮影、河北梆子和《今古奇观》、《聊斋》、《宣讲拾遗》及时事新闻等,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移植有九十余个剧目。他还致力于戏曲教育,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均受其教益。

§ 人物评价

他创作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仅为评剧文学奠定了基础,也对评剧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相关链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