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郑市 |
释义 | § 概况 新郑市三下乡 新郑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震惊中外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创业、建都在新郑,肇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新郑境内古迹众多,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处。新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郑国名相子产、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等历史名人均出自新郑。先后建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轩辕黄帝故里、中国侨联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祖山游览区、中国唯一将诗经摆到地面上的主体公园——郑风苑景区、中国藏车最多的车马坑——郑王陵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同时,从1992年开始,新郑市每年都坚持举办拜祖大典,黄帝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所认可,尤其是随着丙戌年、丁亥年和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新郑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新郑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城市 位于中原城市群的腹地,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郑州环城高速、郑石高速,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穿境而过,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构筑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适应形势发展,新郑机场正在按照区域性枢纽机场的要求进行改造,新机场航站楼已投入使用,客运、货运停机坪等硬件设施将于2008年年底建成,届时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 新郑是产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城市 新郑资源丰富,地下煤炭储量达13.5亿吨,拥有优质大枣20万亩,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新郑产业特色突出,初步建成了台商投资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东区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新郑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新郑医药产业园等六大特色园区,拥有“白象”方便面、“统一”食品、“加加”酱油、“好想你”枣制品等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医药、煤电等产业体系。其中,年产优质香烟50万箱的河南中烟公司新郑卷烟厂,是中国36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之一;以统一集团、正龙集团、正林食品、加加酱油、奥星实业等30多家知名企业为依托,建成了中原地区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以韩都药业、遂成科技、羚锐制药等12家规模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年产水针剂达50亿支,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医药水针剂生产基地;以福华钢铁、华驰复合材料、郑州鸽瑞等为主导的钢铁产业,年产优质钢铁制品100万吨;以美国西亚斯国际学院、台湾升达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为代表的16所高等院校,常年在校生达10万多人,形成了河南省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机场 新郑是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 新郑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循环经济和临空经济。在文化经济方面:依托深厚的文化资源,以黄帝文化开发为龙头,坚持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推进,在精心举办拜祖大典的基础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带动了旅游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共接待游客305.9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23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6.1亿元。在循环经济方面: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先后开工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赵家寨煤矿和年产180万吨的王行庄煤矿,年产240万吨的李粮店煤矿即将开工建设,三石煤矿已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几个煤矿全部建成后,年煤炭产量将达1000万吨。围绕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先后招引了国开投煤化工、神龙煤化工等循环经济项目,其中,总投资300亿元的国开投公司煤化工项目已纳入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临空经济方面:充分发挥“大交通、大通道、大枢纽”的区位优势,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依托,积极发展以仓储运输和现代物流业为主的临空经济,先后引进了深航物流、河南中铁物流、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万庄化肥交易市场等物流企业,物流业已成为新郑新的经济增长点。 § 历史沿革 新郑市政府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夏、商时,新郑属豫州。春秋,新郑属郑国,为国都。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新郑县属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改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二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3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政府,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 历史 新郑市的酒店 新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新郑,并在此一统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 新郑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历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册;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郑韩故城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熠熠生辉,每年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慕名而来,寻根拜祖。06年农历三月三余万华人在新郑公拜轩辕黄帝更被全球炎黄子孙传为佳话。 § 行政区划 新郑市辖3个街道、9个镇、3个乡:新建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新烟街道、新村镇、辛店镇、观音寺镇、梨河镇、和庄镇、薛店镇、孟庄镇、郭店镇、龙湖镇、城关乡、八千乡、龙王乡。 § 地理 新郑市市场 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山、丘、岗和平原兼有。西部、西南部为侵蚀低山区,峡谷或谷峰相间。低山外围和西北部为山前坡洪积岗地,京广铁路以东多沙丘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1%,岗地地势起伏较大。自新密入境,经武岗、郭店、薛店、苏村郑,入中牟县三官庙,有带状岗地,长26公里,是新郑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南北分水岭。新郑市境内主要有具茨山、陉山、嶂山、泰山、梅山等山脉。新郑市的北部及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新郑市的东部基本以京广线铁路为界,以东为冲积平原。 § 地形 新郑市境内主要有具茨山、陉山、嶂山、泰山、梅山等山脉。具茨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主峰风后岭海拔高度为793米;陉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主峰海拔329.7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长约2.5公里,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泰山系五指岭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22公里。呈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2.1米。新郑市的北部及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新郑市的东部基本以京广线铁路为界,以东为冲积平原。 § 水文 水库一角 新郑市主要河流、水系、水利工程:新郑市水资源总量1386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36立方米,境内有双洎河(古洧水)、黄水河(古溱水)、潩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路河等14条河流,河道总长度223.82千米,除潩水河属颍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属贾鲁河支流。 新郑市现有在册水库24座,其中2座中型水库,22座小型水库,15 座小 I 型水库,7 座小II型水库,校核总库容7061.46万立方米,兴利总库容3219.75万立方米,塘坝10处,拦河闸4处。 § 气候 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多刮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为42.5℃,极端最低气温为-17.9℃。年均日照时数为2114.2小时。1971—2000年中平均降水量为676.1毫米,年均霜期为152天。 § 资源 新郑市古迹 自然资源 新郑市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发现各类矿种12种,矿产地37处。区内固体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还储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其次是水泥灰岩、红硅石、硅石、白云岩等。新郑农业资源丰富,建有万亩樱桃、万亩葡萄、万亩小杂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大枣20万亩,枣树600万株,年产优质红枣3000万吨,被中国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旅游资源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位于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黄帝故里就建于此。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黄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产业资源 新郑产业特色突出,初步建成空港台商投资区、中原食品工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城北医药化工园、辛店能源建材工业园、城东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园六大特色园区,培育和引进了“金芒果”香烟、“白象”方便面、“统一”食品、“好想你”枣制品等知名品牌,形成了烟草、食品、医药、化工、建材、教育等产业体系。 § 交通 公路一角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区位交通优越,位居省会郑州、古都开封、洛阳等中原城市群的腹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新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交通发展这个中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使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道路运输日益繁荣,交通改革突破性进展,新郑市的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公路面貌明显改观,路网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增强,已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辐射全市、联结周边省、市的公路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纵贯全境,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郑州环城高速、郑石高速等国家、省、郑州市的重点工程穿境而过。新郑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黄金十字路口”上,周围百公里范围有郑州、开封、许昌、洛阳、新乡等大中城市,从新郑30分钟可到省会郑州,3小时即到河北省会石家庄,交通非常便利。 1997年,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在新郑建成通航,它位于郑州市东南方向,距郑州市区直线距离15公里,距新郑市区直线距离20公里,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分,因此是中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及空中交通枢纽。新郑国际机场服务配套设施功能齐备,设有海关、口岸办、商检等可提供进出境客货服务,机场地区设有星级酒店五家,有中行、农行、建设和广发行等四家金融机构进驻区域开展业务,机场候机大厅各项服务齐全,可满足顾客需求。已开辟航线70多条,通达中国54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并开通有俄罗斯、新加波、日本等国家的不定期包机和香港、澳门的定期包机航线,形成了中原一流、中国独特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是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主要汇集地。 § 教育 新郑市广场 普九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和省、郑州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普通高中教育成绩显著,高考成绩连续15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2006年重点段、本科段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仍位居郑州市第一名,河南省理科状元和郑州市文科状元均出自新郑市。新郑市职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齐全,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毕业安置率达98%。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西亚斯国际学院、华信学院、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等第一批全作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声望日益彰显,先后入驻新郑的高等院校达14所,在校师生10万人。新郑市非常关注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发展一直放在新郑市城市建设的第一位。 § 科学技术 新郑市博物馆 新郑市的科技工作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整体安排,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认真组织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引进高智能科技人才,打造科技支撑平台,增强科技服务能力等工作,各项科技计划项目强力推进,彰显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市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条件。2005年新郑市继续贯彻“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电力等主导产业的传统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产业化,立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6项。 2006年上半年,共申报项目158项,申请专利109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14个,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省级计划项目18项,郑州市重大招标项目12项(已中标6项)、普通项目65项,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大赛活动,共获奖项42项,组织企业研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个,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推荐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目22项。 § 文化 奠基 新郑市文化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发展,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每年春节前后都要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元宵节文娱大赛、闹新春灯谜晚会、书画根艺剪纸作品展、书法摄影大赛以及万民欢腾民间文艺汇演活动,全市的15支秧歌队、16支舞龙队、10支舞狮队和15支盘鼓队参加演出,为广大市民群众奉献一台台精美的文化大餐。广场文化活动在不断充实内涵的基础上,吸引力不断增强,仅在炎黄广场就成功举办各类文化宣传活动80多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新郑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新郑体育健身已形成风气,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 医疗卫生 文物 新郑市卫生工作按照健康是关键、卫生应先行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谱写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新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71个,其中市直医疗卫生机构5个,社会办医疗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所320个,村卫生室281个,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成立了新郑市疾病控制中心、新郑市卫生综合执法队和“120”紧急医疗救治中心,各乡镇成立了防保监督所,各村聘请了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员,市、乡、村三级防疫网络进一步健全。 § 经济 新郑市生产车间 自1997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通航以来,新郑市充分发挥航空港优势,以机场为中心,以精深食品加工业、台资企业和物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临空产业,形成了临空经济雏形,初步呈现五个方面的效应。 一是空港枢纽功能的完善效应。近年来,新郑市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修建了机场连接京珠高速、豫04省道、新郑市区以及空港中心区内的数10条道路,使航空运输产业链条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伸,向临空经济带延伸,与机场周边地区形成互动,直接参与临空经济的大循环。 二是区域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机场建设通航之初,新郑市便在机场中心区、副中心分别规划建设了台商投资区和中原食品工业园区,打好空港品牌,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台商投资区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68个,到位资金20亿元,先后有台湾统一集团、台湾正林食品等15家台资企业入驻。2005年,获得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中原食品工业区已入驻食品企业116家,其中包括正龙食品、新加坡味驰食品、日本世通旭洋、爱厨植物油、四季胖哥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食品加工基地。随着机场的计划扩建和吞吐量的增加,物流业也不断发展,华中棉花交易市场、万庄化肥交易市场、思达配送中心等企业不断壮大,东方中天国际航空物流园、河南中原铁道物流项目等正在规划建设。 三是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效应。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郑市率先发展机场中心区、副中心区,并着眼于统筹城乡,不断加快市中心与机场的融合发展。2004年以来,为进一步发挥航空港优势,加快机场周边东北部地区与市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市区连接机场的人民东路和新港大道,使东北部区域从原来的沙岗薄地开发建设成现在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齐全、发展环境优良的投资区,构筑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港区、薛店、龙湖为副中心,以重点镇为依托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5%,被确定为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县(市)。 四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效应。围绕区位优势,新郑市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客商,着力培育强势品牌,逐步使空港地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盆地,从而加快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目前,仅台商投资区共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68个,合同投资额34亿元,到位资金20亿元,未来五年内有望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亿元,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引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5亿元、10亿元的企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 五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效应。由于临空产业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极大的解决了机场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根据统计,台商投资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2600余人,中原食品工业园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7000人,紧邻机场的薛店、孟庄等乡镇富余劳动力就业率达到70%。总的来看,临空经济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新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空港台商投资区和中原食品工业园区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占全市比重的23.8%。 § 旅游景点 新郑市雕塑 黄帝故里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先后被确定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河南省“三点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寻根拜祖的民族圣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双洎河(即《诗经》里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经遗址的西边流过,然后紧靠遗址南部又向东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河湾,该遗址在发掘结束后即回填,现表层为农耕地。遗址上及遗址周围没有任何工程,保护管理情况很好。 郑王陵博物馆 郑王陵博物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即市区文化路南端,总规划面积270亩,内有有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长宽均超过20米的特大型墓4座。 新郑博物馆 位于新郑市区黄帝故里西侧300米处,占地8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是河南省县(市)级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于今新郑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是当时天下名都;是目前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始祖山景区 始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古称具茨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处的辛店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海拔793米,面积49平方公里。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大批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来此朝圣拜祖。 郑风苑 郑风苑景区位于市区东部风光旖旎的郑韩故城之畔,溱水之滨,长1.2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水域面积200亩),有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苑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主要有乐水亭、郑风阁、郑国东门、荷花仙子像、郑声苑、琴瑟宫、九曲流英、历史名人苑等景点。 “欧坟烟雨”——欧阳修陵园 欧阳修陵园位于新郑市区西13公里辛店镇欧阳寺村。2000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古枣园 黄帝古枣园位于新郑市孟庄镇栗元史村西南方,面积约680多亩,相传为轩辕黄帝带领群臣栽植枣树的地方。 § 名优产品 加加酱油新郑红枣 红枣是新郑的名牌,也新郑的象征。新郑红枣种植历史悠久,新郑枣文化渊源流长。1978年,在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就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 加加酱油 统一牌果汁饮料 白象牌方便面 好想牌枣片 加加酱油 金芒果红旗渠喜梅香烟 龙湖镇大樱桃 金芒果、红旗渠香烟 统一牌果汁饮料 新郑莲藕 建喜牌机制瓦 香祖食用油 中冠牌电力变压器 § 城市荣誉 国家级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红枣之乡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文化先进县(市) 中国文物先进县(市) 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中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 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 中国企业信息化试点县(市) 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中国中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100强 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中国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 省级 省级文明城市 河南省园林城市 河南省文化先进县(市) 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 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 § 参考资料 [1] 新郑政府网 http://www.xinzheng.gov.cn/ [2] 新郑信息港 http://www.xinzheng114.com/ [3] 中国新郑 http://www.xinzheng.gov.cn/web/index.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