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鲁兹人 |
释义 | § 简介 阿拉伯人的一支。约30~40万人(1969),主要分布在西亚叙利亚豪朗山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信伊斯兰教,属什叶派中伊斯玛仪派的德鲁兹支派(创于11世纪初,因其创建者M.ibn I.ad-达拉齐而得名)。 § 特点 德鲁兹人原为宗教共同体,他们团结紧密,纪律严格,遂发展为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与其他穆斯林不同: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朝圣,实行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保留较多的拜火教习俗,只过“宰牲节”和“阿术拉节”。 德鲁兹教有一条重要的教规,就是要求德鲁兹人必须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但阿以冲突给生活在以色列和邻近阿拉伯国家的德鲁兹人带来了难题。他们本来属于同一个民族,而且很多人原来都是兄弟姐妹、远近亲戚或朋友。在阿以冲突前,他们可以相互走动、结亲。但阿以敌对后,他们根据“效忠所在国”的教规,不但断了往来,而且只能各事其主,形同陌路。 § 经济 德鲁兹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 历史 德鲁兹人勇敢强悍,富于反抗精神,曾长期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19世纪后期受土耳其人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英、法侵略,多次参加反帝起义。1925~1927年,德鲁兹山区成为叙利亚全国民族起义中心。 § 人口 少数德鲁兹人分布在黎巴嫩南部及巴勒斯坦北部。德鲁兹人社会约有40万人,在黎巴嫩有大约15万德鲁兹人(占其总人口的6.3%),在叙利亚不足20万(占总人口的3%),在以色列只有6万(占总人口的1%,但占非犹太人口的8%)。 § 相关 这是一个迷人的民族,说它迷人不仅在于他奇特的装束——男人留着又长又密的胡子,身着黑袍,头戴高腰白帽;女的穿单色长袍,围白色头巾。还在于他们对外界是一个谜。德鲁兹人讲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人中的一支,据他们自己讲,德鲁兹人已有1000年的历史,现在全世界总共有100多万德鲁兹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黎巴嫩和叙利亚,在以色列只有8万多,主要居住在以色列加加利的农村和卡尔梅尔山区的22个村庄。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尽力维护自己的传统习惯。德鲁兹教对外人一直是个秘密。据说它是一种神秘宗教,是一神论,同中国的喇嘛教一样,相信轮回转世说。德鲁兹教徒每周集中一次进行祈祷,有关宗教细节从不为外人所知,就是在德鲁兹人内部也只为那些虔诚的信徒和牧师所知并继承。 德鲁兹人崇尚诚实、正义,笃信博爱、和平。德鲁兹教徒不准吸烟、喝酒,他们生活简朴,实行一夫一妻制,绝少与外族通婚。如果与外族结婚,便被“革出教门”和“逐出族门”,永远不得回归。 早在以色列国成立之前,德鲁兹人就祖祖辈辈生活在巴勒斯坦,与相邻的犹太人友好相处。1948年阿以战争时,多数德鲁兹人持中立态度,少数站在犹太人一边。较之于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德鲁兹人能够更成功地与以色列社会相融合,并为犹太社会所接受。自1957年起,以色列政府就在其领袖的要求下,吸收德鲁兹青年服义务兵役,他们同犹太人一起为国家而战斗流血。德鲁兹人没有以色列阿拉伯人那种心理困惑,有的是地域上的困难,因为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边境。他们对与犹太人的合作伙伴关系表示满意,他们希望以色列强大。 1967年的中东战争后,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占领,一部分生活在戈兰高地上的叙利亚德鲁兹人并入以色列。随着以色列1981年把戈兰高地并入其版图,这批德鲁兹人拥有了正式的以色列公民身份。但他们知道自己处于战火的前沿,难免将来什么时候又回到叙利亚的统治下,所以尽管拥有以色列国籍,但他们拒绝参加选举,也不应征入伍。虽然如此,但他们仍不同于被占领土上的阿拉伯人,对于以色列没有公开的敌意,能与以色列犹太人和平相处。 戈兰高地的德鲁兹村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冬天这里白雪皑皑,并有一个闻名的“呼喊谷”。在戈兰高地上,最大的德鲁兹村庄米格达尔沙姆斯(Migdal Shams)旁,有一个山丘,边境线两边的德鲁兹人用喇叭、话筒或干脆扯着嗓子高声叫喊,向对面的亲友传递消息。一条边界线隔开了过去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和朋友,形成了咫尺天涯这一奇特的景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