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戴文赛
释义

§ 人物简介

戴文赛铜像

戴文赛(1911年—1979年),中国天文学家。1911年12月19日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市),1979年4月30日卒于南京。21岁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数理系,29岁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历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1954年任南京大学数学天文学系副系主任,1962年任该校天文系系主任。致力于太阳系演化学的研究,晚年在全面评述各家太阳系演化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太阳系起源的新星云说 。

1979年出版这方面的专著《太阳系演化学(上册)》。著有《恒星天文学》、《天体的演化》、《太阳系演化学》(上册),有《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20世纪60年代前期,提出了宇观这一新概念,并剖析了微观、宏观、宇观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差别和联系,开创了中国天文学哲学领域中对宇观过程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此外在恒星光谱分析、恒星物理、恒星天文、星系结构等方面也发表了许多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天文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中国各天文台站的骨干力量。

他一生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而且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从英国学成归来时,正赶上战乱,由于设备简陋,他不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了使中国天文学获得长足的进步,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从事了大量的科普活动。他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擅长运用散文体写作科普文章,如在写星星时用“繁星”,写月球用“月光”,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了许多天文爱好者。他的科普工作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对普通人做报告,他常把“亿”这样庞大的单位换成大家熟悉的“万”,甚至不厌其烦地重复几个“万”字来做解释。

§ 人物生平

《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

戴文赛同志是福建省漳州人,生于1911年12月19日。他的父亲是个基督教的牧师,也当过小学教员。戴文赛自幼聪慧勤奋,功课成绩优异,17岁时即考取北京协和大学的数理系。由于家境清寒,他一面在大学图书馆当职员,一面读书。毕业以后,又留校当助教。1937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天文。

他的导师是英国著名的学者爱丁顿教授。戴文赛第一次去见这位声名显赫的学者不免感到拘束。他穿上了燕尾服,执礼甚殷,他发现那位教授平易近人,并不是古板的英国绅士。屋子里乱七八糟地到处堆满了书。教授显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东方的青年人。谈了一会儿,他笑嘻嘻地指着戴文赛的燕尾服说:“你下次到我这儿来,就不一定穿这个了。”接着他征求了戴文赛对研究工作的意见。

戴文赛表示希望先做点观测工作,他立刻表示同意,并且很坦率地说:“搞观测并不是我的专长,我另外替你找一位导师给你指导吧!”文赛固然知道爱丁顿是研究基础理论的,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像他这样一位有地位的大学者居然会在自己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己学识的不足。这件小事给了文赛极其深刻的印象。以后,他在自己的研究、教育工作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这决不是偶然的。

年轻的戴文赛很快在研究中心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获得了剑桥大学1937年的天文学奖金。他的博士论文的课题是《特殊恒星光谱的光度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在当时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后来到了60年代才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还在论文中引用他的研究成果。戴文赛在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爱丁顿教授曾热情挽留他在剑桥继续工作。但是他婉言谢绝了。

戴文赛渴望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为中国服务,而当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于是戴文赛毅然选择回国,他来到了当时从南京内迁的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所在地昆明。名义上,他担任了研究员的职务,事实上根本无法进行真正的研究工作。他的遭遇比他归国前预计的还要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只好转到了教育工作的岗位上去。他来到了故都北平,在燕京大学教起来数学来。直到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才学才获得了施展的天地。

1953年,戴文赛作为抗美援朝慰问团分团长访问了朝鲜,深受震动。归国后他说服了夫人刘圣梅,离别故乡北京,到中国主要天文基地南京工作。在南京大学,他首先着手从事一项重大“基本建设工程”编写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天文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天文事业生力军。60年代是国际天文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戴文赛却被关进了牛棚,他白天推小车,晚上挨批斗。在劳改中跌断了腿,骨折没痊愈,又被迫拄着拐杖下放溧阳农村去劳动。1972年他重新工作,正值花甲之年。来日苦无多,他加倍争分夺秒,试图在天体演化领域形成中国学派。

恢复工作后,他就像一部开足马力的马达,日夜不停地运转。学校是堆烂摊子,百废待兴。1956年制订中国科学规划时,他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研究天体演化的课题。在有生之年建立天体演化领域的中国学派,是他人生最后的奋斗目标。他硬着头皮顶住了种种冷嘲热讽和诸多压力,收集、分析和评价了国外40多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跟踪国际最新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新的星云说。

§ 社会贡献

《天体的演化》

戴文赛先生于1941年他毅然回国,历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副研究员,燕京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天文学系主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天文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79年因患癌症而溘然长逝。戴文赛先生毕生致力于天文事业,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天文哲学和现代天文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其论著《天体的演化》、《太阳系演化学(上册)》的出版引起国内外天文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

戴文赛提出的“星云说”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探索了太阳系主要特征的共同根源和各类天体的起源。关于提丢斯?波德定则的说明,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卫星、环带的形成,以及角动量分布等问题,都得出不同于前人的解释。1978年7月初,美国的克里斯蒂宣布发现冥王星有一颗卫星。他得悉后意识到这一发现对演化的重大意义,是检验自己假说的良机。于是便不顾重病缠身,当即和助手胡中为等一起重新推算冥王星的有关数据,得出其平均密度为1.5克每立方厘米,质量为地球的0.0024倍,这与后来国际公认的数值相当吻合,总结出的演化结论与新星云说原有预言完全一致。

戴文赛先生对中国现代天文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在南京大学25年的执教生涯中,为探索中国天文教育的模式,为天文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为天文人才的培养耗尽了心血。戴文赛先生是学有所成,知名度颇高的学者专家,可是他从无骄矜之色和凌人之气;总是鼓励支持青年学者勇于开拓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

§ 基金会(南京大学)

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天文系五十年系庆之际,为奖励品德优良,热爱天文科学,刻苦学习,有良好科研成果的学生,特向校友和社会上募捐钱款,成立“戴文赛基金会”,以基金的利息支付奖学金。戴文赛基金会和奖学金以戴文赛先生的名字命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