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戊戌政变
释义

§ 简介

戊戌政变的发动者——慈禧太后

戊戌政变发生于1898年9月21日,由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极端仇恨,自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推行变法起,顽固派即开始策划政变,推翻新政。9月21日,慈禧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并假光绪帝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旋又捕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全部新政。戊戌变法失败。 [1]

§ 政变背景

戊戌变法之领导人——康有为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在这一年,经过明治维新和军备扩充后的日本,再次燃起了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一贯奉行着丰臣秀吉的大陆政策,即先取朝鲜,进而进军中国。在16世纪,丰臣秀吉统治日本时期,曾经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将朝鲜和中国纳入日本版图,他想要“泛舟西湖,终老杭州”。所以在他的晚年,一直对朝鲜作战,直至他去世。明朝万历皇帝派兵前往朝鲜帮助朝鲜抵抗日本军队,最终,日军未能得逞。但以后凡是有侵略野心的日本统治者都始终奉行着这一政策。由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迅速增强,同时他们的侵略野心也逐渐燃起。到了1894年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清朝在朝鲜也有驻兵。1895年9月15日,平壤战役爆发,清军与来犯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因为清军最高统帅叶志超的贪生怕死,最终朝鲜被日本占领。此外,黄海大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等都以清的败绩而终,整个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日本强迫清签订城下之盟。清没有办法,只好派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商谈媾和事宜,最终,1895年4月17日,清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许多有识之士在声讨“卖国贼”李鸿章的同时,也开始深刻地考虑中国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避免亡国的悲剧。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公车上书,请求光绪帝变法维新。光绪帝从1885年中法战争的失败和最近的甲午之败中认识到,清朝现有的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再不变法恐怕真的有亡国灭族的危险,于是他在征求了慈禧的意见后,决定实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推行新政。但朝中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相当强大。在此之前,光绪帝实际上只是慈禧的傀儡,根本没有什么实权,事事都要先请示慈禧后才敢决定。可是自从变法开始后,慈禧越来越感觉光绪帝不像原来那么听话了,很多事都敢擅自作主了,就如任命谭嗣同等4人为军机章京,在军机处行走。光绪有什么旨意直接通过这四个人去执行,从而绕过了守旧派官员。此外,光绪还大刀阔斧地裁撤抵制变法的守旧官员,重用支持变法的人。这一切,深深地触动慈禧太后,这个对权力有强烈欲望的女人开始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她似乎得对光绪帝和维新派留上一手儿。

6月15日慈禧迫使光绪帝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职位原是李鸿章的,因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受到国人一致声讨,迫于舆论压力,清只好将他开缺)。此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矛盾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朝中局势剑拔弩张,而血腥政变一触即发。

§ 政变过程

6月16日 慈禧太后命咸丰帝老臣刑部尚书崇礼代理步军统领。康有为在等候皇帝召见时,遇荣禄。荣禄问:“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康有为答:“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6月24日 康有为进呈《波兰分灭记》、《列国比较表》。御史胡孚宸奏劾张荫桓受贿二百六十万两。

6月25日  慈禧太后命派怀塔布管理圆明园官兵,刚毅管理健锐营。

9月1日 礼部主事王照疏请光绪帝游历日本等国,以考察各国情况。怀塔布、许应骙不肯代送。王照弹劾他并到堂亲递,怀塔布不得已允许其代奏。许应骙则上奏弹劾王照“咆哮署堂,借端挟制。”

9月4日 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王照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用昭激励。怀塔布老婆与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逐向太后哭诉。

9月5日 光绪召见谭嗣同,并命谭、刘、杨、林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

9月11日 光绪帝召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来京陛见。湖南举人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 光绪帝

9月13日 光绪帝拟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慈禧太后不允。光绪帝手谕杨锐以变法之难,命康有为等详细筹议。

9月14日 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抵燕京。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经天津抵京。

9月16日(八月初一) 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

9月17日(八月初二) 光绪帝再召见袁世凯,命与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光绪命康有为即离京赴上海督办官报局,传通过杨锐带给康有为密诏。

9月18日(八月初三) 御史崇杨伊上书慈禧,称大同学会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葫。 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于9月18日去法华寺夜访袁世凯,透露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并说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也有一种说法是,袁世凯离京前密告给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

9月19日(八月初四) 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 康有为访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请英国公使相助,不成;又访伊藤博文,请游说慈禧太后。当晚黄绍箕劝康有为迅速离京。深夜,梁启超、康广仁等恳求康尽快出走。

9月20日(八月初五) 凌晨康有为携仆人李唐离京。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之后袁回天津。光绪皇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亲密交谈。太后垂帘旁听,极为不满,当天深夜又接到荣禄密报,说光绪帝欲软禁太后。康有为离开北京。

9月21日(八月初六) 凌晨慈禧太后率卫队囚禁光绪帝于瀛台,然后下诏太后训政。当天步军统领衙门兵弁围南海会馆宅,搜捕康有为未获,但在此拿获康广仁和康的弟子程大璋、钱维骥。之后又查抄了粤籍官僚张荫桓寓所,没有发现康有为,将张逮捕。

9月24日(八月初九) 刚毅奉太后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杨锐、林旭当日被捕。刘光弟投案自首。杨深秀因诘问慈禧太后为何黜光绪帝,在闻喜会馆住处被捕。

9月25日(八月初十) 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2]

§ 政变结果

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刚毅亲自监斩。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律都被废止。

§ 原因分析

关于戊戌政变的爆发,传统说法多归结于袁世凯的告密行为。研究表明,如果把慈禧“训政”作为政变发生的标志,这种说法显然是不适当的。袁世凯将谭嗣同9月19日夜访法华寺劝其“兵围颐和园”之事泄露出去,应在9月21日之后,其结果是导致慈禧大开杀戒,引起六君子被杀以及张荫桓、徐致靖等官员被捕下狱,使本来可能和平收场的政变染上了血腥的色彩。由于袁的告密,光绪帝于9月15日曾给杨锐下达秘诏之事暴露出来,因康有为派谭嗣同借此秘诏劝袁世凯“围园”,使得光绪帝陷入“谋逆”一案,无法辩驳,从而招致慈禧的痛恨,后来被囚禁瀛台,军机四卿也因此而惨遭杀戮。从某种意义上说,因袁世凯的告密才最终使“训政”变成了政变。 [3]

对于慈禧为什么发动政变,搜集六种说法,其要点分列于下,另提供此说法的出处。

第一种意见:慈禧是顽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书名:《中国近代史干部读本》 作者:龚书铎

第二种意见:康有为抓住光绪来行新政,反对新政的人便包围慈禧求助,慈禧和光绪久不和睦,便想索性废掉光绪。

书名:《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第三种意见:慈禧说不上有何政见;她和光绪嫌隙已深,现在光绪要自主,她内心益愤,于是一开始便作了部署,最终发动政变。

书名:《近代中国史纲》作者:郭廷以

第四种意见:光绪恳求改革,而太后不同意,致每遭训斥。远在戊戌之前,她对光绪早存废立之意。于是布下陷阱,让光绪和他的新党去“胡闹几个月”,然后待时机成熟便发动政变,还宫训政。

书名:《晚清七十年》 作者:唐德刚

第五种意见:慈禧发动政变,自然难逃罪责。不过,百年来不断有人为她辩解。越来越多人认为,把慈禧说成完全因反对维新而发动政变,最少是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看得过于简单了。戊戌政变的直接动因与其说是政策之争,毋宁说是她察觉了康氏有针对她个人的举兵夺权的计划。事关最后决定权,她不能区分少数人的轻举妄动和关乎国家盛衰的改革。康有为是戊戌维新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除了坚决反对变革的顽固派訾之为大逆不道外,在支持或同情维新的人士中指摘康氏把事情办坏了的也大有人在。

文章名:《慈禧和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影响》 作者:袁伟时

第六种意见:不应该把慈禧简单地划归入保守派之列。她早年就曾力排保守权贵的势力,支持洋务运动,也曾对光绪的变法愿望予以赞同;她和光绪还是有点亲情的。与其说她的思想接近保守派,不如说更接近洋务派;并不是变法不可逾越的障碍。康有为采取了错误的孤立与排斥慈禧的政治战略。结果使以怀塔布、刚毅、叶德辉等为代表的原先就反对改革的保守派,以慈禧、荣禄为代表的有限地同意改革的既得利益派,以孙家鼐等为代表的原先曾支持改革的温和派,出于对激进的变法政策的共同不满而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政变发生。

书名:《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作者:萧功秦 [4]

§ 历史意义

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结束,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

§ 研究著作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清宫档案研究戊戌政变的著作主要包括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1970年);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3联书店,2004年)。相关论文有房德邻:《戊戌政变史实考辨》,收入胡绳武主编:《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林克光:《戊戌变法史实考实》(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戊戌政变时间新证》(载《历史教学》1987年第3期),等等。[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