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戊戌六君子传
释义

§ 戊戌六君子传

晚清梁启超所撰。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梁启超生平传记见于前篇。戊戌政变以后,清廷大肆缉捕维新派,并将谭嗣同、康广仁、杨锐、杨深秀、刘光第、林旭等六人残酷杀害,此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梁启超感于此六人的慷慨牺牲,满怀悲愤地写成此书。

此书共分六篇,包括《康广仁传》、《杨深秀传》、《杨锐传》、《林旭传》、《刘光第传》以及《谭嗣同传》。

§ 相关条目

◇第一篇:《康广仁传》。

康广仁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是康有为的同胞弟弟。他自幼精明锐断,事理分明。少年之时就绝意不以科举进仕,他认为中国的衰弱,就是由于八股文锢塞人才所致,所以对此深恶痛绝。胶州旅顺割让之后,康有为上书痛哭议论国事,请求实行改革。康广仁则认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中国谈改革,所有的政事变革,都只是第二步。如果要说第一步,那只有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的制度,使全国的有识之士,都将这种顽固谬陋的八股之学丢掉,而去讲求实用的真正学问。如能这样,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象盲人突然睁眼,认识到使一个国家强盛或衰弱的原因,从而激发起国人的爱国之心,人才也就自然产生了。

当八股乡会考试废除之后,康广仁又与御史宋伯鲁商议,抗疏请求废除岁科试。那时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康广仁劝其兄长康有为出京养晦,他指出:自古以来,从没有一个主权不统一的国家能成就大事,如今皇上虽然圣明,可是他手中没有治国之权,大权旁落于西太后之手。满人猜忌,守旧大臣相互嫉妒,怎么可能成大事呢?此后果然大事不成。康广仁的料事之明非他人所能及。戊戌政变后,康广仁催促其兄长康有为出京,而自己却留了下来。他对于生死非常达观。在狱中也言笑自若,放声高歌,神气雍容,临死前也不曾有丝毫改变。在殉难的六烈士中。康广仁行事更勇猛,性行最笃执。他曾在澳门创立《知新报》,发明民政公理,在上海设立译书局,翻译日本书籍以开通民智。他的遗文所存不多,可是文中言辞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其胆识韬略可见一斑。◇第二篇:《杨深秀传》。

杨深秀,字漪村,号■子。少年时聪颖敏锐。他博学强记,精通经史诸子,考据宏博,又能讲宋明义理之学,以气节自厉。光绪二十四年,初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正值俄国威胁割占旅顺大连,他的第一疏就是谈论国际大势,请求政府联合日本、英国来抵抗俄国,言辞非常肯切。当时京中的大臣都知道杨深秀有极深的旧学功底,却不知道他也通达时务,洞见国运,由此众人都十分佩服他。杨深秀与康广仁的交情最为深厚,康广仁坚持认为废除八股制度是中国改革的头等大事,并为此殚心竭虑,而杨深秀也上书皇帝请求变更文体。他提出,考试仍以四书五经命题,但文章中则应结合时事来论述,不能依旧继承八股文的体式。

杨深秀的主张体现了其深谋远虑:八股文的弊端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几千年,想一朝扫除,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能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彻底根除八股制度。由于杨深秀提出了这些改革的措施,因而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嫉恨和排挤。杨深秀在此后又上书朝廷,请求选择通才召见试用,把那些老弱庸愚之人全部罢免掉。此书一上,朝中的守旧大臣更对他恨之入骨。湖南巡抚陈宝箴力行新政,成效显著,但湖南守旧党却与之为难,纷纷上书弹劾陈宝箴。朝中大臣唯有杨深秀一人为陈宝箴剖辩,陈宝箴因此才能得以重新施行新政。戊戌政变后,维新派被朝廷缉捕,京中人人恐慌,没有人敢与清廷守旧党相对抗。杨深秀却不畏清廷之残暴,毅然上书质问光绪皇帝被废的原因,援引大义,切陈国难,要求慈禧太后撤帘归政,因此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十几章,怆怀皇帝,忧念外患,那种忠诚的气节,溢于言表。杨深秀为官清正廉洁,取与之间,一丝不苟。做御史时家里仍然很穷,衣食有时都供应不上,只有靠诗文自给,虽然如此,却不曾稍改其志。在京城住了二十年,恶衣恶食破车老马,生活艰苦,对自己要求很严,高尚的气节无与伦比,有古君子的风范。

◇第三篇:《杨锐传》。

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性情笃直严谨,不妄言乱语。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因其谨慎周全,张之洞很信任他。张之洞出任边疆近二十年,而杨锐则在京城任职。张之洞的儿子也在京城,但京城里的事,张不托付给其子而是托付给杨锐,可见此人极可信赖。杨锐性格耿直看重名节。自己未议和以后,他慷慨陈辞谈论时事。当时康有为在京城,与杨锐来往密切。康有为与维新派志士倡议设立强学会,杨锐积极支持,而且出力很多。同年十月,守旧派大臣杨崇伊上书弹劾强学会,清廷于是下令封禁。强学会中的志士联名抗争。按惯例,凡联名之书,其名交都按衙门排列先后顺序。杨锐官居内阁,应当首署,而会中另有一人也官居内阁,于是争先署名,最终杨锐还是署名第一。

这时强学会已经被封禁,京城中四散消息,说要逮捕强学会的人,而杨锐仍然毫不畏惧,首先署名,率领众人向清廷抗争,可以说不畏强暴。此后,康有为又在京城设立保国会,杨锐与刘光第同为该会会员。同时,杨锐还自己创立了蜀学会,集资数万,很快就在四川会馆形成一定的规模。杨锐的这些举动引起了朝中守旧大臣的嫉恨,加之被皇上任命为军机章京,守旧派更与之势不两立。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召见杨锐,赐以衣带诏,命康有为等人设法救护皇上。杨锐久居京师,对于朝局早已了然于心,而且常常听说宫廷中的事情,知道二十年来的国运都断送在慈禧太后手中,因而愤懑之情难以自抑,往往义气形于词色。由于杨锐早有对慈禧太后的不满,因此接到皇上的诏书之后,立即与维新派诸人共谋护卫皇上的大策。由此在戊戌政变之后被逮捕入狱。杨锐平日待人接物冲淡平和,言谈举止温和不躁,但遇到大事则重气节,明大义,立身不苟,临危授命,实在令人钦佩。

◇第四篇:《林旭传》。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人。儿童时代就聪颖绝伦,极有才气,十几岁时参加乡试,成绩位列全省第一。人们读他的文章奥雅奇伟,没有不惊服的。因此许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学士都愿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乙未年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林旭发愤上书,请求政府拒绝和议,意气十分慷慨。后来官居内阁时,听说康有为学识渊博,十分钦慕,于是拜康有为为师,受业于康。康有为认为,振厉士气,是保卫国家的基础。于是在京师先后创立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浙学会、陕学会等。而林旭则是闽学会的领袖。创立保国会,林旭也出力甚多。荣禄想将他拉拢到自己身边。戊戌年五月,荣禄到天津,于是招林旭入幕府。林旭向康有为请示,问是否可以就任此职。

康有为认为,如果能够向荣禄阐明大义,开导其迷谬,消遏其阴谋,也是一件好事,于是林旭接受了荣禄的聘任。维新变法之时,光绪皇帝任命林旭与谭嗣同等人进入军机处,参与新政。新政的十天当中,林旭所呈的奏章最多,颁布的上谕也大多采用他所拟定的奏章。光绪皇帝在戊戌政变之前,交给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密诏。谭嗣同等人打算联合袁世凯对抗慈禧太后,林旭却认为此举不当,并作了一首小诗交致谭嗣同:“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报立恩。愿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诗中暗指东汉何进之事。戊戌政变后,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捕。临斩前质问监斩吏自己罪名何在,神色自如,不曾稍变。

◇第五篇:《刘光第传》。

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县人。性情端重敦笃,不苟言笑。志节凛然,治事精节。光绪二十年,因父亲去世而辞官,教授乡里,提倡实用之学。在京师做官时,闭门读书,不与当时所谓的名人雅士来往。康有为创立保国会后,刘光第加入该会。维新变法之时,刘光第与谭嗣同等人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谭嗣同认为,京师中的高洁笃行之士,很少有比得上刘光第的。按惯例,初入军机处的人,内侍要向他索要赏钱,唯独刘光第一人持正不给。礼亲王生日祝寿,同僚都去拜寿,唯独刘光第不去;军机大臣裕禄升任礼部尚书,同僚都前去祝贺,唯独刘光第不去。他还对人说:“时世艰难,我辈在朝为官,应当勤于政事,哪还有闲暇谗媚权贵呢?”其气节严厉,可见一斑。戊戌变法后,刘光第被捕入狱,未经审讯。临刑前叹息道:“我辈一死,正气将尽。”于是慷慨就义。

◇第六篇:《谭嗣同传》。

谭嗣同,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幼年丧母,为父亲所虐,备极孤孽苦,但从小就怀有大志。1884年,谭嗣同正好二十岁,他离开家庭,到新疆在巡抚刘锦棠幕府中任职。不久,刘因故离职,谭嗣同便离开了新疆,开始十年漫游。从1885年以后的十年中,谭嗣同漫游中国各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往来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目的是为了“察视风土,物色豪杰”。同时,谭嗣同还研究了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探索西方传入的“新学问”。1886年至1887年,谭嗣同将佛学、西学和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以及过去学到的儒家、墨家等学说,杂糅在一起,写成《仁学》一书。在谭嗣同写作《仁学》期间,维新运动正在各地开展起来,谭嗣同一面赶写《仁学》,另一方面,他以更多的精力,关心和参与湖南省的维新运动。

1897年,唐才常等倡议在省城办时务学堂,以培养精通中外的人才和更好地推动全省的维新运动。谭嗣同对这件事很赞赏和关心,积极促其实现。在时务学堂创办的一年时间中,曾经培养了一批变法人才,有些人后来转向了革命。在创办期间,它是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宣传变法思想的重要场所。谭嗣同虽然始终未在里面任职,在它创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也不在湖南,但他积极参与了学堂的创设,又在学堂里宣传过变法。因此,他对于这个学堂的设立和活动,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谭嗣同还倡议设立“南学会”,他作为“南学会”的中坚分子,具体参加了其他许多组织和学会的创立工作,对于湖南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新变法之时,谭嗣同受诏入京,被授以四品官衔,任命在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参与对新政的筹划。这时,以慈禧太后、荣禄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势力,已经作好了准备,要借秋季去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兵变,罢黜光绪,推翻一切新政。光绪帝和维新派知道这一消息后,惊恐不安,积极筹划对策,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当时掌握兵权的袁世凯身上。光绪皇帝发下密诏,说自己“位且不保”,要康有为等人赶紧设法相救。谭嗣同自告奋勇去说服袁世凯举兵勤王,杀荣禄,包围颐和园,他们把自己的命运、连同整个新政的命运都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拿出光绪的密诏给袁看,对他说:现在可以救皇上的只有你,你愿意救他就救他。谭嗣同说到这里,摸了摸自己的颈项,继续说:如果不愿意的话,请到颐和园报告西太后,杀了我,你可以升大官。袁世凯装模作样地说:你把我袁某当作什么人,圣主是我们共戴的,保驾的责任你有、我也有。后来谭嗣同还说:对付荣禄怕不容易。袁世凯回答:皇上阅兵时只要在我的营里,那杀荣禄就象杀一条狗。最后,袁世凯表示,要先回天津调换几个守旧的军官,准备枪支弹药。

袁世凯骗过谭嗣同,回到天津后就向荣禄告密。荣禄得到密报后,向西太后告发。西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软禁光绪帝,一切新政都被推翻。维新派惨遭迫害,康、梁逃亡国外。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只关了三天,他在狱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以“大逆不道”的笼统罪名,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谭嗣同叫监斩官刚毅走过来,说“我有一言要对你说!”但刚毅不予理睬。谭嗣同口中念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就刑,时三十四岁。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的著作概被禁毁,此书也当然不能例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