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恶 |
释义 | § 正文 荀子针对孟子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第一次运用"性"与“伪”的范畴来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他反对把人的自然性道德化,强调“性伪之分”,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物质生活的欲求,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是对这种欲求的限制和调节,两者是对立的。同时他又认为,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着社会道德的人为加工;没有这种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自发地由恶变善。荀子较全面地论述了性与伪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着重强调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而起伪”的观点。他又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人人都有改变本性、成为“圣人”的可能性。理想人格的形成是“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即从改变自然本性开始,不断努力于伦理道德的实践。这种人性改造论为确立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