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昌祠
释义

§ 简介

文昌祠

文昌祠又名文昌宫、文昌庙,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恩施市解放路103号鳌脊山顶。为清代佛教建筑。

§ 历史沿革

文昌庙原建于城南门外,嘉庆三年(1798年)移于今址。坐西朝东,为双重檐歇山顶无斗拱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5米,南北宽15米,占地375平方米。

§ 建筑特点

正门为牌坊式,出檐飞角,饰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门框上则雕刻吼狮云龙,整个门墙富丽堂皇,为祠中建筑的精华。祠内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天井,中为卷厅,后为正殿。天井中原有戏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戏--南戏的主要场所之一。卷厅为木构建筑,高4.5米,进深7.5米,有圆柱8根顶撑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进深8.5米,以24根圆柱顶撑屋面。枋间衬体及石柱础上雕刻麒麟、斗兽等动物及莲花、棋、琴、书、画等图案,线条简洁流畅。[1]

§ 景点介绍

文昌庙后为奎星楼遗址,文昌庙下为城隍庙,共同组成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保护区。文昌庙是州城内中心文物景点,它西接西门城楼城墙、洗马池旧址、象牙山烈士塔、叶挺囚居旧址;南接南门古城楼城墙及武圣宫、巴王墓遗址;东与五峰连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狮崖蜿蜓而过,与柿子坝三义宫、薛家巷、四维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与白衣庵、问月亭遗址遥遥相望,从而构成了以文昌庙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网络。藏语称“尤拉康”,始建于明代后期(1590-1600年之间),位于县城西部6公里处河西乡下排村西侧山坪台根,北距黄河1000米,庙宇建筑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居高临下,可望贵德三河风米。庙前暖泉河萦绕北流,又有下排、格尔加、刘屯等村社庄院、农田、树林为屏。该庙遐迩闻名,史书多有记载,《安多政教史》云:“贵德地区地方神的神庙,位于日安德吉沟的沟口,这座庙的后山,远看象个宝座,所以被称为‘赤尕’宝座台。”民国时期编修的《贵德县志稿》载:“文昌庙,在城西十二里古边墙外,依山傍岭,河流萦绕,汉藏信仰,士民供奉,每逢朔望,香烟甚盛,有事祈祷,灵验显著,久为汉藏祈福消灾之所。……”又据1962年朱辑吾编《贵德县续志稿》(油印简本修改稿)记载:“贵德距城西四十里,旧有文昌庙,创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悉遭焚毁,……同知十三年(1874年)开始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矣。”相传重修时,动工之前所备木料被洪水冲至今址堆积,故修建于此。原建筑分3个平台,以阶梯而建,其规模虽小,却金碧辉煌。

祠托城景,城壮祠观,旧有:“城为舟形,祠为桅,桅必举,船始通”之句形容景物的美妙。祠后为奎星楼遗址,祠下为城隍庙,共同组成了占地1.3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保护区。文昌祠是州城内中心文物景点,它西接西门城楼城墙、洗马池旧址、象牙山烈士塔、叶挺囚居旧址;南接南门古城楼城墙及武圣宫、巴王墓遗址;东与五峰连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狮崖蜿蜓而过,与柿子坝三义宫、薛家巷、四维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与白衣庵、问月亭遗址遥遥相望,从而构成了以文昌祠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网络。[2]

然而文昌祠原并非建于此处,鳌脊山顶原建城隍庙。《恩施县志》载:“文昌祠原建于城南门处,即卫学旧址,今改为书院。嘉庆三年,知施南府事、前恩施县知县尹英图将其移建于城内鳌脊山。”查县志《新建文昌祠碑记》载:“粤维郡城鳌脊山,一峰独秀,襟带清江,旧列城隍祠宇于上,体制卑陋,岁壬子,余宰恩邑,徘徊瞻眺,深用怃然。夫神奇灵奥之区,实斯文发祥之地施郡文昌祠,岁人倾圯,奎星无阁,而斯山嵬然而重……举凡捐资出入,诸生掌之,不杂胥吏,迁建城隍于山麓,经妥神灵,规模宏阔。山顶更建奎阁三层,即文昌祠焕然一新,不数月报竣。祭告之下,列文冠者数百人,可谓盛矣……谕旨崇祀文昌,礼仪并同关帝,于是生登斯阁,洁济将事,感神人之诉合,斯文风之丕振。”据此,文昌祠于清嘉庆三年,由署恩施知县尹英图主迁于鳌脊山之巅,并移城隍庙于山下,成为恩施城区的重要名胜景观。而鳌脊山作为祭祀文昌,渴求科名仕途,工余读书,行吟坐唱之所,被誉为施郡文风发祥之地的重要处所。曾一度喧哗热闹。而今游览城隍庙,寻迹奎星阁,登临文昌祠凭栏远眺,“东有五峰朝阳,南有活龙奔江,西有青狮白象,北有悬崖挂榜”,施州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大凡在封建社会有城就有庙,有庙也就供奉有神灵。恩施在清初将城隍庙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阁于山之巅,意即神人合一,文风丕振,使鳌脊山成为文人汇聚、崇祀文昌、发祥地方文化之所。据有关资料介绍,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与梓潼帝君合称。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谓“文曲星”,是古代中国 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元仁宗延佑三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祠禄宏仁帝君”,后经乩坛一番制用即??神。“魁星”,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奎星”的俗称,奎星原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星”,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汉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建奎星阁以崇祀之。传说中的奎星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象鬼,一脚往后翅起,如“鬼”字之大弯钩,一手捧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中试人之姓名。

在恩施,相传一般读书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状元才能登三层魁星楼。城隍庙供奉城隍神,它是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长官,人们尊重称它为“城隍爷爷”。道教所传,最初为守护城池的神,唐初兼管治安,宋代以后并管文人科举、水旱疾病、生老病死等。恩施文昌祠桂香殿,原供奉文昌帝君神象,后废。奎星楼和城隍庙是否供奉魁神及城隍神象,今无从查考。

§ 恩施古城寺庙

恩施古城寺庙多,素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但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大多成为遗迹,有的甚至难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被列入重点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古代寺庙建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