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圣常 |
释义 | § 人物介绍 文圣常 文圣常,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物理海洋学重点学科和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创建者,我国海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50年代末关于“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研究成果,首次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辟了研究的新途径,被收入世界海湾成果专集。60年代主持研究的“海浪预报方法”被纳入我国的工程规范,结束了我国海浪预报长期使用国外方法的局面,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0年代首次在国际提出的“风浪频谱”,代表海浪研究的一种新方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在“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他独创了我国自己的海浪数值模式,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他本人两获“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其“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1997年获“国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院士培养了我国海洋学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他的其他研究生现都为研究员、教授。他撰写的国内外第一部海浪专著《海浪原理》,属当今国际上五大海浪专著之列,其后的巨著《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广泛应用,1985年获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2001年11月1日,九三学杜社员,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先生五喜临门:80岁生日,从事海洋科教事业50周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跟他相关的“文苑楼”隆重揭幕,他设立的第二届“文苑”奖学金开奖。 文圣常文先生一生与海洋结缘,他是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他的专著《海浪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同行归入国际“五大海浪名著”之列。他通过楔而不舍的研究,在中国的海洋学界澈起了无数波浪,特别是推动了中国海浪学的研究。11月1日文先生喜迎80岁生日,又恰逢他从事海洋科教事业50周年。按国家有关规定,文圣常先生已成为我国资深院士。学校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文先生遍及全国的同行、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表示真诚的祝贺。庆祝大会上,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向文圣常院士颁发了执教50年纪念证书,证书上书:“海浪谱华章誉神州,育人才桃李满天下”。学校当天还决定将文圣常院士工作的物理海洋实验楼命名为“文苑楼”。为了答谢大家,文先生作了题为《美国海洋科学技术中的政府作用和新世纪的海洋探索》的学术报告。 1921年11月1日,文圣常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一个小职员家庭,自幼受父母的启蒙教育,孔孟的处世之道对他有较大的影响。文圣常自幼聪颖,性格内向,才思敏捷,富有创造力。1946年,他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深造,正是这次进修,使他结缘大海,与海浪相识、相知,直至相许。1946年1月文圣常乘海轮途经太平洋赴美,几千吨的轮船竟象纸船似的随浪颠簸,他为排山倒海的波涛而惊叹。在他的脑际里,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烁: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既然能使航行于大洋的巨舶颠簸,当然也可以给一切海上和沿岸的设施与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把海洋看作是一种灾害;但海浪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呢?海浪是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以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萌发了献身海浪研究的想法。他决心设计一种利用海洋能量的能力装置,去叩开海洋世界的大门。经过精心研究,他成功设计出一种装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透平,从而获得电力输出,作为一种灯标,可以不断在波浪中闪烁、导航。这一装置模型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回国后,文圣常开始打听国内的海洋科研机构,向青岛观象台去函表达了自己从事海浪研究的意愿。1953年青岛的山东大学海洋系建系伊始,首任系主任、中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求贤若渴,经青岛观象台推荐,聘请文圣常教授来青岛主持海浪课的教学。从此,文圣常在海洋世界里邀游,一展风采,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开创性的海洋研究,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增添了豪气;他似大自然中的海浪,不断地在物理海洋学的领域上掀起波澜,推动着中国物理海洋事业前进,一次又一次地去占领世界物理海洋学最先进的前沿阵地。 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计算海面呈现的多姿多态的外表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世纪性难题。而海浪变更是海洋学基础理论及工程、运输、国防等诸多海洋环境评估计算机应用中的核心问题,是近50年来国际上一直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将近50个春秋,文圣常孜孜不倦地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着,获得了累累硕果。1960年文圣常教授在《中国科学》 (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通风浪谱及其应用”等著名论文,开创了将谱概念与能量平衡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文氏谱”。1962他的专著《海浪原理》出版,它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80年代末,文院士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解析形式的海浪谱形,此次研究不同于已有的频谱的经验性,避免了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此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发展了海浪理论,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86年至1995年期间,文圣常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针对国外盛行方法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型模式,将控制方程中能量摄取、耗散、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等难于精确计算的源函数项合并为一项,然后通过易于观测得到且较可靠的海浪成长关系加以计算,从而使模式的精度有基本保证,运转稳定,计算时间只约为国外WAM模式(第三代模式)的1/10。由于适合中国国情,不仅被国家有关预报部门使用,还应用于远洋航行的台风防避系统及一部分海洋环境评价工作中。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国家“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等奖项。 20世纪的最后10年,已经年逾古稀的文圣常先生敏感地意识到,从中国海洋事业的实情出发,研究海洋灾害的问题近在眉睫。他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专题“近岸带灾害性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并亲自参与该专题“近岸带浪、流、水位联合计算方法研究”。文院士在子课题中提出的新的谱方法研究,其谱结构的可靠性、模式性能覆盖范围、改进的可行性、所需计算机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当前世界上盛行的第三代海浪模式。 在海洋科学王国里,文先生依然关注着国际海浪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如海浪生成的机理问题,如何进一步开展海岸附近的海浪利用研究问题,如何进一步把海浪研究成果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他说:海浪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海浪在海港建设、造船、航运、海上作业的安全保证,特别是国防建设的需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海浪科研成果应用到经济建设中是核心的问题,国外有了利用海能的大型装置,而我们在工业利用海能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值得我们去研究。在文先生心目中,21世纪海洋的开发将愈来愈为人类所关注,发展海洋事业大有可为。 文先生历来淡泊名利。2000年10月文先生荣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奖金20万港币。但文圣常自己一分不留,全部贡献给教育事业,其中的10万元港币捐献给自己家乡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建设海洋希望中学教学楼,另外的10万港币全部捐献给他从事半个世纪教学生涯的青岛海洋大学,以“文苑”奖学基金的名义奖励给优秀的学生。 文圣常坚信,中国要搞海洋研究,首先要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而,在科研上硕果累累的文先生看重的还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文先生亲手培养了众多海洋高水平人才。如今,许多学生都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的前沿,成为海洋科技教育界的知名学者。如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学者--美国夏成夷大学王斌教授、我国海洋学科第一位博士--青岛海洋大学孙孚教授等。他的博士毕业生大都因科研成绩优破格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他培养的一名博士生学位论文入选200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海洋界惟一一篇入选博士论文。 80华诞,对文先生来说,又将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正如他在庆祝会上的答谢致辞中所说:“我在海洋大学所做的工作是很少的,远没有达到大家所说的高度,对海洋大学所在的青岛市和山东省以及海洋界的工作是微乎其微的。我的年龄渐大,但我将在同志们的鼓励下,继续努力做好我力所能及的工作。” § 研究成果 文圣常文圣常教授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成果有二:一为海浪计算和数值预报方法,一为海浪谱。海港建筑等海洋工程中,需要计算海浪,我国五、六十年代依靠苏联和美国的计算方法。文圣常将当时国际上盛行的能量方法和谱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方法,精度较高,使用较方便,被国家的《海港水文》规范采用,以取代长期使用的外国方法,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86--1995年期间,文圣常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针对国外盛行方法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型预报模式,将控制方程中能量摄取、耗散、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等难于精确计算的源函数项合并为一项,然后通过易于观测得到且较可靠的海浪成长关系加以计算,从而使模式的精度有基本保证,运转稳定,计算时间只约为国外WAM模式(第三代模式)的1/60,适合中国国情,故为国家有关预报部门使用,还应用于远洋航行的台风防避系统及一部分海洋环境评价工作中。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国家“七五”、“八五”重大科技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此外,由于他在“七五”、“八五”攻关中的突出成绩,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和“‘八五’先进个人”称号。在海浪谱的研究中,避免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谱中的参量包括一个“尖度因子”,一方面反映风浪的成长状态,一方面能有效地描述谱形,既便于理论研究的应用,也便于拟合观测资料。此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上述有关谱的研究成果,为在“九五”攻关项目中研制更完善的预报模式提供了基础(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成果,未发表)。文圣常撰写的《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和计算原理》 ,在内容、范围、系统性方面,可与国外同类型的专著相比,为国内海洋科技界和高等学校较广泛应用的参考书和教材。上述第二专著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并评为优秀图书。 § 人物故事 文圣常: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者 文圣常 洗得发白的灰色夹克,一只似乎已成为他的标志的手提袋,谁能想到这个每天都穿梭于中国海洋大学校园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文圣常世界大洋环流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水文气象学会理事长……名望如此赫赫的文先生给人的印象竟然是那么平易近人、那么从容淡泊。 1940年,文圣常考上了武汉大学机械系。1946年他到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深造。正是这次进修,使他结缘大海,并萌发了研究海浪的想法。乘海轮途经太平洋时,文圣常发现几千吨的轮船竟像纸船似的随浪颠簸,他被排山倒海的波涛震撼了。他决心设计出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装置,叩开海洋世界的大门。经过精心研究,回国后不久他就成功设计出一种装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透平,从而获得电力输出,作为一种灯标,可以不断在波浪中闪烁、导航。这一装置模型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1953年,文圣常教授来到青岛,在当时的山东大学海洋系主持海浪课的教学。50多年来,他在风景如画的海大园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在国际上极有震撼力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尚未开展海浪研究。当时国际上虽然有两种盛行的方法研究海浪,但所有探讨只限于海浪在充分成长状态下的海浪频谱内容,没有考虑成长过程中的海浪谱型形式,且主要是以半理论和半经验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文圣常首次将国际上盛行的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开创了将谱概念与能量平衡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描述风浪成长的全过程,并于1960年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通风浪谱及其应用”、“涌浪谱”等著名论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文氏谱”。 如何将海浪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服务,是文圣常经常思考的问题。1965—1966年间,他主持和领导了国家科委海洋组海浪预报方法研究组的技术工作,提出了海浪计算方法。70年代后期,为适应我国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需要,他又制定出近岸工程设计和管理的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级规范被纳入我国工程规范,结束了我国在建港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前苏联和美国的状况。1985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80年代以后,文圣常又用了十年的时间,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解析形式的风浪谱形。避免了以往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代表了海洋研究的一种新方向。此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文圣常又主动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6年至1995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独创了我国自己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成果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本人也两次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八五”先进个人称号。经国务院批准,自1990年7月起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海大历史上首位院士。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年逾古稀的文圣常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国家“八五”“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其产品现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台风浪预报,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在防灾减灾中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后,他又承担起“近岸带灾害性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评估技术研究”专题并亲自参与其相关子课题,提出了新的谱方法研究。 除了课题的研究,文圣常还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其中1962年出版的《海浪原理》,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被列入国际五大海浪巨著之一,而美国惟一的一本同类型专著则发表于1964年。他1984年出版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也在促进我国海浪研究、培养海洋科学人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熟悉文圣常的人都知道,即使年事已高,他仍坚持一天上“三班”每天上午9时来校,中午12时30分回家休息;下午4时来校,晚上6时30分回家吃饭;晚上8时30分再一次来校,晚10时回家。十几年来除春节几天休假外雷打不动。即使现在年逾八旬,也仍以常人难及的毅力,每天在海大的物理实验楼内伏案工作十余个小时。 2000年,文圣常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全部捐给教育事业。其中一半捐给了他从事教学生涯半个世纪之久的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另一半捐给了河南家乡用来盖“海洋希望教学楼”。谈及往事,文圣常总是淡然“我一生中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就很高兴。” § 相关报道 中科院院士 海大教授文圣常:加大力度治理市区行乞现象 文圣常 “我们应当拿出创名牌的气魄来治理市中心区的行乞现象,因此我提出这个加大力度治理行乞现象的建议,它的实现将有助于文明城市建设,有助于迎接奥运。”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说,东部佳世客周边和其他一些中心地区的人行道上,总 有一些蓬头垢面、衣衫破烂的妇女在行乞,而且越是繁华的中心区,越是乞丐扎堆的地方。这和步行街上提包购物、衣着入时的人群格格不入,和兀立的摩天大楼不相称,和近在咫尺的滨海大道不相称,和青岛正在建设的文明城市极不相称,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文圣常说,虽然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是这种触目惊心的现象依然在影响着美丽青岛的形象。“这显然是个极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广州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甚至酿出了命案。但不能因此放弃整治。” § 参考资料 http://www.qd93.org/ReadNews.asp?NewsID=834 http://www.gushiba.com/kejiao/kexuejia/33880.shtml http://news.sina.com.cn/o/2004-09-16/10203684687s.shtml http://club.chinaren.com/bbs/index.jsp?boardid=416&hotmsgid=102718092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5-07/09/content_5032988.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