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意志帝国
释义

§ 简介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Kaiserreich)通常指从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到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为止的德国。有时候,德意志帝国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因为将神圣罗马帝国算为第一个帝国。需要注意的是,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帝国(德文:DeutschesReich),也是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名。

§ 帝国资料

名称:德意志帝国

首都: 柏林

位置:北纬52度31分,东经13度24分

语言:

官方:德语

非官方:丹麦语、法语、东弗里西语、波兰语、索布语

政府: 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皇帝

1871–1888 威廉一世

1888 腓特烈三世

1888–1918 威廉二世

德国总理:

1871–1890 奥托·冯·俾斯麦 (首)

1918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末)

立法机关: 德意志帝国议会

历史年期: 新帝国主义

德意志统一 1871年

德国革命 1918年

正式退位 1918年11月28日

面积:1910年 540,857.54 km²

人口:

1871年 est. 41,058,792 人

1890年 est. 49,428,470 人

1910年 est. 64,925,993 人

密度: 120 人/km²

货币: 黄金马克 (1914年)

纸马克: (1914年)

§ 历史背景

德意志国徽16世纪,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为了扩大谷物生产,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作为补偿。1848年德国革命后,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在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1871年普鲁士“自上”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的烙印。魏玛共和国时期,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敌视共和政体,支持A·希特勒执政。

§ 帝国建立

帝国建立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发三月革命,但遭到镇压。俾斯麦(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鲁士首相后,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统一。

国家制度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德意志的统一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君主主义、容克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特征。1871年4月16日通过的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后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组成,普鲁士在议会中占有决定性票数,可以否决帝国国会通过的议案。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其预算权和立法权受联邦议会制约。帝国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在各级政府和军队中享有特权。

§ 帝国宪法

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只是德国统一的第一步,1870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法国,又消除了南部各邦和北部统一的障碍。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自己为德意志帝国皇帝,4月帝国国会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这部宪法巩固了德国的统一,对德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对日本宪法有很大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由《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修改而成,共14章78条。其特点如下:

1、帝国中央权力非常广泛

2、具有专制主义性质

3、肯定了普鲁士在全帝国的支配地位

4、军国主义条款占重要地位

§ 政治经济

奥托·冯·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19世纪70年代,帝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案,如银行法、统一货币法、专利权法、统一关税法、统一度量衡法等。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掠得50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和钾矿,以及接受和应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帝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工业和银行业的集中,9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不久,重工业生产超过英国,占欧洲第一位。

德意志帝国前期,内外政策的实际制订者是俾斯麦。其对内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普鲁士和容克的特权,照顾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872年开始反天主教会的文化斗争,1878年公布《社会党人法》,1879年采取高额保护关税政策。外交政策是以争霸欧洲大陆为目标的大陆政策,为此1873年恢复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订立德、奥、意三国同盟。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孙威廉二世即位后于1890年将俾斯麦解职,以加强自己的决策权。90年代后期,资产阶级同容克之间进一步融合,对外积极扩军备战,赤裸裸地宣扬侵略、扩张、强权和殖民主义,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0世纪初,国内矛盾加剧,与英、俄、法等老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战争中失败,1918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Hohenzollern家族的统治,德意志帝国终结。

§ 同盟关系

俾斯麦为了避免日后法兰西共和国报复,利用列强间复杂的关系孤立法国。1873年与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缔结三帝同盟。1879年与奥匈缔结同盟。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1887年与俄罗斯帝国签订巴尔干半岛保障条约。与当时的英国也没有特别的对立。可以说俾斯麦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相当成功。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后,与俾斯麦发生对立。1890年,俾斯麦被解除首相职务。威廉二世亲政后开始积极实行帝国主义政策,开始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美利坚合众国产生冲突,欧洲开始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势,局势对德国开始转为不利。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世界大战

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列强间的利益冲突(德奥的同盟、英德和德法的对立、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的政策等)使得德国卷入了战争。德意志帝国选择站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一边,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1915年参战)对抗。战争蔓延到全欧洲,德意志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也遭到波及。

1914年西线德军的攻势在马恩(巴黎北方)停滞,此后西线双方形成堑壕战,僵持状态直到1918年春季。在东线,虽然占领大片土地,但没对俄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北海,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封锁使得德意志帝国开始发生原料和食物短缺。1917年,基于德意志帝国的无差别潜艇战略,间接令美国参战,使得战争情势开始转向。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国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芬兰和乌克兰取得独立,德意志帝国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军在西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巴黎再次危急。但德军最后仍然无法取得胜利。1918年10月底11初,德意志帝国境内许多城市发生叛变(起义)。局势急转直下。在各方压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海外。帝制终结。11月9日,社会民主党魁菲利普·夏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停战和约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虽然战争结束,但德国的革命并没有停止。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最后在1919年5月镇压了社会主义分子的起义。在1919年6月,凡尔赛条约终于结束了战争。签订和约的地方,正好是凡尔赛的镜厅,也就是德意志帝国成立的地方。德国割让土地给法国,比利时以及刚刚复国的波兰等国。德国尚需赔款,并要为战争负上全责。因此,许多德国军人认为他们被背叛,他们认为德国事实上根本不应该输,这也是后来纳粹德国成立的原因之一。

§ 经济

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仍以务农为主,1852年期间约50%人从事农业生产。早在1834年德意志地区已组成关税同盟,以消除各邦之间的关税,促进经济发娶。随着经济发展,加上普法战争后得到大量赔款,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进行工业革命,经济突飞猛进,乡村人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力,成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1882年德国工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40%,鲁尔地区更成为德国的工业中心。1873年俾斯麦创立帝国铁路局,负责国家的铁路事务,迅速扩建帝国铁路网,1865年铁路总长度只有14,690公里,1875年已达27,960公里,减低了产品运费和运输时间。德国的钢产量亦大为提升,由1870年的140万吨,去到1913年已超过1,000万吨,煤产量增加3倍。在经济高速发展达到顶峰时,1873年的大萧条使德国经济发展减缓,德国在1879年改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国内工农业,而德国经济要直到1895年至1913年才恢复,此时期德国出现了新的工业,如化学、电子业。然而俾斯麦的保护关税政策到了19世纪末已失去成效,不但使国内物价高涨,而且招且外国的报复性攻击,使德国工业产品外销不理想,在卡普里维时期才调整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后,德国是以速战速决方式击败法俄两国,可是战事持续,由于德国没有作打长期战争的准备,1915年粮食出现短缺,主要是英国封锁所造成,许多粮食无法入口至德国,在6月政府实施面包配额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况更严重,面包严重短缺,城里出现抢粮、抢店、示威的情况,许多农家不再带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抢去,约70万人在大战期间活活饿死,战后营养不良现象普遍,许多年轻人因营养不足而被认为无法胜任工作。不单粮食出现短缺,军需也一样,所有弹药在1914年10月用尽,工厂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补,1918年妇女在工厂就业人数高达230万,较1913年的160万高出许多。军需工人的工资比较低、工时长、加上战争期间原有福利都被取消,使工人深深不满,促使1918年的示威、罢工事件,最后甚至加入革命行列。

§ 社会

德国早期大多数工人居住和工作环境都很恶劣,早期德国工人的工资较低,缺乏保障,住屋与公共设施未能配合人口涌入的需要,许多工人为节省开支,往往与数人合租一间住房。城镇卫生不良,卫生设施较原始。于是政府在1883推出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1911年的职员保险法,使德国成为一个拥有优良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此外政府又大力兴建房屋,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1878年立法规定妇女及儿童不得从事对有害身体的工作,14-16岁的青少年每天工作不得超过10时。

德国国内男女不平等现象甚为普遍,妇女是没有投票权的二等公民、法律对妇女的歧视、同工不同酬、受教育权利、甚至在1908年帝国结社法通过前妇女是没有参与政治权利,包括工会和政党。战前避孕方法极不普及,故每家庭都有4至5名子女,加上死亡率渐渐下降,导致人口急增。1865年成立的德国妇女会,主要推动教育和就业平等,但要到威廉二世时期才见成效。

§ 教育

相比欧洲其它国家,德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相当进步。19世纪初多数邦国通过立法,规定国民须接受基本义务教育。1871年,普鲁士就有33000所初级学校,在学学童约400万人,1911年增至39000所,学生高达650万人。因此德国民众识字率甚至,直到十九世纪末,每1000名德国人中,无法读写的文盲不到5人。学校向学生灌输忠君忠国、纪律、苦干的观念,众多课目中历史科最为重视,学童须熟习国家历史。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在完成小学后继续接受教育,共有关系良好的富家子弟才能升读中学和大学,不鼓励大学生以批评眼光判事,而女性大学生更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新事。

§ 军事

德国军队在1870年只有40万人左右,到了1911年增加至864,000人。国家实行征兵制,男子都须要服役,期间不断灌输国家观念,接受纪律训练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军官大多是来自贵族阶级,1860年有65%军官来自贵族家庭,可是这比例不断下降,到1913年只有30%。

1890年代,德国出现了沙文主义团体,其中势力中最的是泛德意志协会,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提出夺取英、法等国殖民地,再吞并欧美小国,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国,对当时的德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887年,通过了军事法案,同意增加军费。1898年成立德国海军联盟,并通过了第一个海军扩建法案,在1903年前建造11艘装甲舰、63艘驱逐舰、23艘巡洋舰。1900年通过第二个海军法案,1915年前拥有7艘战舰、11艘重型巡咩舰、34艘轻型巡咩舰和100艘驱逐舰,使德国海军慬次于英国。1906年英国建造无畏舰时,再通过第三次海军法案,建造无畏舰。德国扩建海军引起英国关注,展开了军备竞赛,1908年时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却有7艘,成为全球第二海军强国。

1891年,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开始调整对俄法的作战计划,以速战速决为原则,4-6周内击败法国、3-4个月内击败俄国,最终在1905年完成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为了准备战争,德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1879年只有4.28亿马克,到1913年已超过20亿马克,军队人数从1874年的40万增加至战前的75万,390艘船舰,海员达8万人。同时,威廉二世亦积极对外扩张,甚至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派出“豹”号战舰驶至摩洛哥,以示抗议。三国协约的组成,宣示了对立的军事集团形成,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德国介入战争,实行施里芬计划,向法俄宣战。德国在战争不能得势,山穷水绝,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投降,德国灭亡。

§ 外交

大陆政策

俾斯麦一向采用大陆政策,煽动英、俄两国互相对抗、与奥结盟、阻止俄国扩张和孤立法国,目的是巩固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1873年,德、俄、奥结成三皇同盟,是一个很模糊的军事盟约,三国之间存在利益矛盾,所以三皇同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同盟。俾斯麦原以为法国需要一段很长时间,法国才能在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中恢复元气,可是1873年提前付清了50亿法郎赔款,迫使德军撤出法国。俾斯麦不愿意法国重新强大起来,在1874年借口法国图谋报复,在边境集结军队,引发战争危机。俾斯麦相信三皇同盟刚刚建立,俄国不会反对德国对法国的行动,但俄国不希望德国过份强大,而法国又是一个能有效牵制德国的国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批评俾斯麦的行动,表示俄国不会视而不见,俾斯麦只好放弃行动。

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由俾斯麦主持,它对德国而言不仅是一个修订圣斯特法诺条约的会议,而是一个显示德国实力的会议。会议中,德国极力讨好英国和奥国,而俄国玨有的利益在会议几乎完全失去,使德俄关系恶化。到了1879年德奥结成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组成三国同盟。1879年德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俄国粮食入口,到了八十年代,德俄关系基本上无法维持,这时法国主动出击,1887年提出法俄结盟,1888年提供5亿法朗帮助俄国解决财政困难,1889年又提供19亿给俄国。为了维持德俄关系,在1887年签定再保条约,可是在1890年宰相卡普里维拒绝与俄国续约,俄国转为加入英法阵营。

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作风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殖民帝国,此导致与英国关系恶化。1890年7月英德签定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解决了英德殖民地之争的问题,暂时改善两国关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纪末积极扩军,尤其是海军,介入外国殖民地事务,引起了英国的关注。1895英国进攻德兰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议,最后英国行动失败,威廉二世祝贺德兰士瓦,结果英国派舰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示威。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山东半岛。1898年英德签定秘密协定,瓜分葡属非洲,以防德国干预即将进行的第二次波耳战争,而德国亦答应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战争的机会,出资购买关岛、加罗林群岛和帕劳。然而当时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远远不及英法两国,而且多是资源贫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这些收获,便与英法两国直接竞争。德国决定建造一支仅次于英国的舰队,这无疑会引起英国的不满,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使英德关系恶化。1903年得到巴格达铁路建筑权后,推出3B计划,连接柏林和巴格达,中途经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国势力渗入鄂图曼帝国。英国提出要德国把连接波斯湾沿岸铁路最后一段建筑权让给英国,但德国拒绝。于是英印总督在英军舰队护航下,在波斯湾进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关系越来越紧张。1905年在摩洛哥与法国发生争执,引发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并表示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最后摩洛哥独立。1911年引发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德国派出舰艇往摩洛哥,英国介入,最后德国获得部份刚果领土,并承认法国为摩洛哥的保护国。1914年6月28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向奥国表示无条件支持,结果俄国向奥国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帝国政区

德意志帝国全盛时期帝国本土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了39个独立的邦国。这些邦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邦国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领土占全个帝国的六成。

这些邦国中的其中数个在神圣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得到了独立主权。其余的邦国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得到独立主权。这些邦国的领土可能并不是一块连续的领土,可能会分成数个部分分布在德意志地区各地。这种现象是因为透过家族分支瓜分领地,或者是透过征购而获得的。

帝国内的每个成员国都会派遣代表参加帝国联邦会议和帝国议会。帝国中心与每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很固定,之间的关系仍然在基础阶段。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范围颇大,例如他能够调停邦国之间的争论,或者是解决邦国的继承权问题。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行政区名

德意志帝国1871年(柏林)王国

拜恩王国(慕尼黑)

普法尔茨

普鲁士王国(柏林)

勃兰登堡

黑森省

汉诺威省

威廉港

霍亨佐伦

劳恩堡公国(与普鲁士组成个人联盟直到1876年,然后并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拿骚

东普鲁士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和崛起

波莫瑞

波兹南

莱茵省

萨克森省

西里西亚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威斯特法伦

西普鲁士

萨克森王国(德累斯顿)

符腾堡王国(斯图加特)大公国

巴登大公国(卡尔斯鲁厄)

黑森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达姆施塔特)

奥尔登堡大公国(奥尔登堡)

比尔肯费尔德侯国

吕贝克侯国

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什未林)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新施特雷利茨)

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魏玛)公国

安哈尔特公国(德绍)

不伦瑞克公国(不伦瑞克)

1893年德意志帝国政区

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阿尔滕堡)

萨克森-科堡和哥达(个人联盟)(科堡)

萨克森-迈宁根公国(迈宁根)

侯国

利珀侯国(代特莫尔德)罗伊斯侯国旧线(格拉)

罗伊斯侯国新线(格赖茨)

绍姆堡-利珀侯国(比克堡)

施瓦尔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鲁多尔施塔特

施瓦尔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国(松德斯豪森)

瓦尔代克侯国(阿罗尔森)

皮尔蒙特帝国领地

阿尔萨斯-洛林帝国领地(1873年)斯特拉斯堡汉萨自由市

不来梅汉萨自由市

不来梅港

汉堡汉萨自由市

库克斯港

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 历史影响

德意志帝国殖民地德意志帝国为日后的德国和欧洲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俾斯麦领导之下,这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终于组成,但是却由普鲁士主导,并将同属德意志的奥地利排除在外。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和帝国在其殖民地的管治对帝国造成了一个负面的形象,特别是德国在其殖民地所施行的灭绝令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亦颁布一连串革新的社会改革法案,例如保证新闻自由,建立社会福利系统等。但同时政府亦容许种族主义者对非德国人作出种族歧视,令一些学者将帝国称为一个“种族隔离国家”。帝国的联邦议会(Reichstag)亦有一个现代的选举制度,每一位成年男性各投一票选出代表。这令帝国内被官方视为“帝国的敌人”的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政党,在帝国政治上成为不可否视的角色。

在德意志帝国的时期,学院的研究和大学生活令艺术和文学发展变得兴盛。1901年托马斯·曼出版了他的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特奥多尔·蒙森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令他在19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蓝骑士派和桥派等画家为现代艺术作出重要的贡献。彼得·贝伦斯1909年设计的柏林AEG涡轮机建筑被视为经典现代建筑的一个里程碑和功能主义建筑的一个杰出例子。社会、经济和科学的长足进步,令到威廉二世统治的这个时期被视为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黄金时期。

在经济领域,皇帝为德国成为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力量奠下了基础。特别是鲁尔地区、萨尔地区和上西里西亚的钢铁和煤炭业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886年卡尔·本茨制造了第一辆汽车。蓬勃的工业生产和潜力亦加快了德国的城市化速度,令德国转变成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支持奥匈帝国对抗俄国,入侵塞尔维亚的行动,被后世众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激发欧洲两大军事同盟冲突,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一战中德意志帝国的战败,和帝国瓦解后签订凡尔赛条约所造成的领土和经济损失,令到新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分裂成多个派系,保守派、自由派、社会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天主教和新教徒争相发表意见,定义新政府的政治体制、政府运作的机制等,造成帝国瓦解后一个政治和社会激烈对立的高峰。

历史学家多年来持续争论是否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令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建立变得不可避免。弗里茨·菲舍尔、汉斯乌里奇·威勒和沃尔夫冈·蒙森等的一些历史学家,争辩说在德意志帝国时期一些“前现代”的贵族精英已经被德国社会孤立,从而令魏玛共和国在建立之前已经注定失败。其它例如格哈德·里特等的历史学家,则认为只是一战及其带来的影响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