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布勒森战役 |
释义 | 德布勒森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发生于1944年10月6—2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实施的进攻战役。 § 战争位置 德布勒森是匈牙利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布达佩斯),豪伊杜-比豪尔州首府,位于布达佩斯以东约220千米的匈牙利大平原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布勒森几乎被摧毁:70%的建筑物受损、50%完全倒塌。1944年10月,一场主要的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在当地附近发生。同年,该城的重建工作展开,并再度短暂成为匈牙利的首都。 § 战役背景 德军在雅西、基什尼奥夫附近被击溃后(参见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辖第40集团军(司令为日马琴科中将),近卫第7集团军(司令为舒米洛夫上将),第27(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上将)、第53、第46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2个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以及罗马尼亚第1、第4集团军,继续发展进攻,于1944年9月底至10月初以其左翼前出至南斯拉夫境内和罗匈边界。其弧形战线总长800公里。乌克兰第2方面军当面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弗里斯纳上将),辖德军第8、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第3集团军及“F ” 集团军群的3个师。 § 战役目的 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装备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粉碎克卢日、奥拉迪亚、德布勒森地域之敌,向北面尼赖吉哈佐、乔普方向发展进攻,配合乌克兰第4方面军粉碎德军东喀尔巴阡集团,攻占乌日哥罗德、穆卡切沃地域。按照战役企图,第5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普利耶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和罗马尼亚第1集团军在中央由奥拉迪亚以南、阿拉德西北地域向德布勒森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方面军右翼第40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应向苏尔杜克总方向进攻;第27集团军奉命协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攻占克卢日地域,戈尔什科夫中将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奉命向萨图马雷、卡雷伊进攻并解放两市。 第46集团军从南面保障方面军主力的进攻,所受领的任务是肃清蒂萨河以东南斯拉夫境内德军,并在该河右岸塞格德、森塔,贝切伊附近夺取登陆场。空军第5集团军航空兵对军队行动进行空中支援,罗马尼亚航空兵第1军在作战上隶属该集团军。进攻开始前,苏军人员比德军多2倍,火炮多0.8倍,迫击炮多3倍,坦克多2倍,自行火炮多0.3倍,飞机多2倍。 § 战役过程 德布勒森战役——军事图10月6日,苏军开始进攻,首先实施了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第53集团军和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进攻第一日即突破了主要防御地带,第三日日终前向北推进约100 公里。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加强1个步兵军)的行动却不那么顺利。它未能从行进间攻占奥拉迪亚市。 于是,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主力被调来配合该集团军行动,该集群从西北面向奥拉迪亚实施突击。由于实施了这一机动,奥拉迪亚市终于在10月12日获得解放。此前,乌克兰第2方面军已粉碎德布勒森方向和塞格德方向之敌,肃清了德布勒森以南蒂萨河左岸匈牙利领土上的敌军,解放了塞格德市,而在右翼攻占了克卢日市。右翼军队向萨图马雷,乔普方向推进,配合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彼得罗夫大将)在喀尔巴阡山的进攻(参见东喀尔巴阡战役)。航空兵对进攻军队进行了很大的支援。方面军在发展进攻中于10月20日攻占德布勒森。10月22日,普利耶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戈尔什科夫将军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各兵团亦已转隶该集群)攻占尼赖吉哈佐市,其先遣部队进抵蒂萨河,切断了德军克卢日—塞格德集团(匈牙利第1、第2集团军和德军第8集团军)的退路。 德军为避开合围,以3个军和1个坦克军向骑兵机械化兵集群两翼实施反突击,切断了它在尼赖吉哈佐以南的交通线。苏军经过5天的艰苦战斗,于10月27日放弃尼赖吉哈佐市,与方面军主力会合。至10月底前,方面军以其右翼包围了尼赖吉哈佐地域之敌,在中央则进抵蒂萨河并在右岸攻占了一个登陆场,而左翼各集团军则在蒂萨河及多瑙河之间向布达佩斯推进。10月28日,方面军受领了准备布达佩斯战役的任务。 § 战争意义 在23天的进攻中,乌克兰第2方面军重创“南方”集团军群,在右翼推进230—275 公里,在中央和左翼推进130—150 公里,为粉碎布达佩斯地域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德布勒森战役最重要的结果,是从德国占领者手中解放了几乎整个蒂萨河左岸地区(占匈牙利面积的29%,人口约占25%)和北特兰西瓦尼亚。苏军前出多瑙河中游平原和攻占德布勒森,对匈牙利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了反法西斯运动。 德布勒森战役的特点,是战役过程中组织并顺利实施了两个方面军的战役战略协同。由于全体人员在解放德布勒森作战中战功卓著并发扬了英雄主义,24个部队和兵团被以“德布勒森”命名,13个被以“塞格德”命名,10个被以“克卢日”命名。随后,在德布勒森举行了临时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为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匈牙利的中央机关奠定了基础。 § 战役将领 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1967.3.31)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敖德萨。 1914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2月随俄国远征军赴法作战。 1919年回国后参加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在东方面军对白卫军作战。 1920年初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 1926年加入联共(布)。 1930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骑兵团参谋长、骑兵第3军参谋长。 1937~1938年作为国际纵队成员参加西班牙内战。 1939年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苏德战争期间,曾任步兵军长,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边境交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1945年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日战争中,率部遂行主要突击任务,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使用坦克集团军于方面军第一梯队,周密组织协同,保证了进攻的高速度。因指挥有方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国防部长,为加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做出贡献。获列宁勋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 § 相关词条 北非登陆战役右岸乌克兰战役北意大利战役 西喀尔巴阡战役所罗门海战下西里西亚战役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大西洋之战乌曼—博托沙尼战役 § 参考资料 [1] 二战战史 http://bbs.tiexue.net/post_2306079_1.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