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排列组合
释义

§ 历史

1772年,旺德蒙德以【n】p表示由n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p个的排列数。而欧拉则於1771年以 及於1778年以表示由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p个元素的组合数。至1872年,埃汀肖森引入了 以表相同之意,这组合符号(Signs of Combinations)一直 沿用至今。

1830年,皮科克引入符号Cr以表示由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 r个元素的组合数;1869年或稍早些,剑桥的古德文以符号nPr 表示由n个元素中每次取r个元素的排列数,这用法亦延用至今。按此法,nPn便相当於现在的n!。

1880年,鲍茨以nCr及nPr分别表示由n个元素取出r个的组合数与排列数;六年后,惠特渥斯以及表示相同之意,而且,他还以表示可重复的组合数。至1899年,克里斯托尔以nPr及nCr分别表示由n个不同元素中 每次取出r个不重复之元素的排列数与组合数,并以nHr表示相同意义下之可重复的排列数,这三种符号也通用至今。

1904年,内托为一本百科辞典所写的辞条中,以 表示上述nPr之意,以表示上述nCr之意,后者亦同时采用了。这些符号也一直用到现代。

§ 组合数的奇偶

对组合数C(n,k) (n>=k):将n,k分别化为二进制,若某二进制位对应的n为0,而k为1 ,则C(n,k)为偶数;否则为奇数。

组合数的奇偶性判定方法为:

结论:

对于C(n,k),若n&k == k 则c(n,k)为奇数,否则为偶数。

证明:

利用数学归纳法:

由C(n,k) = C(n,k-1)   C(n-1,k-1);

对应于杨辉三角: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

可以验证前面几层及k = 0时满足结论,下面证明在C(n-1,k)和C(n-1,k-1) (k > 0) 满足结论的情况下,

C(n,k)满足结论。

1).假设C(n-1,k)和C(n-1,k-1)为奇数:

则有:(n-1)&k == k;

(n-1)&(k-1) == k-1;

由于k和k-1的最后一位(在这里的位指的是二进制的位,下同)必然是不同的,所以n-1的最后一位必然是1

现假设n&k == k。

则同样因为n-1和n的最后一位不同推出k的最后一位是1。

因为n-1的最后一位是1,则n的最后一位是0,所以n&k != k,与假设矛盾。

所以得n&k != k。

2).假设C(n-1,k)和C(n-1,k-1)为偶数:

则有:(n-1)&k != k;

(n-1)&(k-1) != k-1;

现假设n&k == k.

则对于k最后一位为1的情况:

此时n最后一位也为1,所以有(n-1)&(k-1) == k-1,与假设矛盾。

而对于k最后一位为0的情况:

则k的末尾必有一部分形如:10; 代表任意个0。

相应的,n对应的部分为: 1{*}*; *代表0或1。

而若n对应的{*}*中只要有一个为1,则(n-1)&k == k成立,所以n对应部分也应该是10。

则相应的,k-1和n-1的末尾部分均为01,所以(n-1)&(k-1) == k-1 成立,与假设矛盾。

所以得n&k != k。

由1)和2)得出当C(n,k)是偶数时,n&k != k。

3).假设C(n-1,k)为奇数而C(n-1,k-1)为偶数:

则有:(n-1)&k == k;

(n-1)&(k-1) != k-1;

显然,k的最后一位只能是0,否则由(n-1)&k == k即可推出(n-1)&(k-1) == k-1。

所以k的末尾必有一部分形如:10;

相应的,n-1的对应部分为: 1{*}*;

相应的,k-1的对应部分为: 01;

则若要使得(n-1)&(k-1) != k-1 则要求n-1对应的{*}*中至少有一个是0.

所以n的对应部分也就为 : 1{*}*; (不会因为进位变1为0)

所以 n&k = k。

4).假设C(n-1,k)为偶数而C(n-1,k-1)为奇数:

则有:(n-1)&k != k;

(n-1)&(k-1) == k-1;

分两种情况:

当k-1的最后一位为0时:

则k-1的末尾必有一部分形如: 10;

相应的,k的对应部分为 : 11;

相应的,n-1的对应部分为 : 1{*}0; (若为1{*}1,则(n-1)&k == k)

相应的,n的对应部分为 : 1{*}1;

所以n&k = k。

当k-1的最后一位为1时:

则k-1的末尾必有一部分形如: 01; (前面的0可以是附加上去的)

相应的,k的对应部分为 : 10;

相应的,n-1的对应部分为 : 01; (若为11,则(n-1)&k == k)

相应的,n的对应部分为 : 10;

所以n&k = k。

由3),4)得出当C(n,k)为奇数时,n&k = k。

综上,结论得证!

§ 概述

定义

公式P是指排列,从N个元素取R个进行排列(即排序)。

公式C是指组合,从N个元素取R个,不进行排列(即不排序)。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Pmn

排列数公式: Pmn =n(n-1)(n-2)...(n-m 1)

全排列: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个不同元素的一个全排列。

自然数1到N的连乘积,叫做N的阶乘。记作:n!  (0!=1)

全排列公式: Pnn =n!

排列数公式还可写成: Pmn = n!/(n-m)!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加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 M2 ... MN 种不同的方法。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N=M1×M2×... ×MN 种不同的方法。

C-组合数

P-排列数

N-元素的总个数

R参与选择的元素个数

!-阶乘 ,如5!=5*4*3*2*1=120

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排列 与元素的顺序有关, 组合 与元素的顺序无关。

组合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作:Cmn

组合数公式: Cmn = Pmn / Pmm = n(n-1)(n-2)...(n-m 1)/m! = n!/m!/(n-m)!

组合性质1: Cmn = Cn-mn   ( C0n =1)

组合性质2: Cmn 1 = Cmn   Cm-1n

C-Combination 组合

P-Permutation 排列

排列的变化

排列的变化,排列数“P”现在已成了“A”,P是旧用法,现在教材上多用A,即Arrangement也就是说,“P 3 3”已成了“A 3 3”.高考、中考也是这样,希望大家改过来!

小学排列组合公式

1、“C m n”=“C m (m-n)”

2、“C m 0(m大于0)”=1

3、“C m 0” “C m 1” ...... “C m 10”=2的m次方

§ 举例分析

排列、组合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解决排列、组合问题,关键要搞清楚是否与元素的顺序有关。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往往是对元素或位置进行限制,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的类型与解法对学好这部分知识很重要。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与顺序有关的为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的为组合问题。

解决排列组合问题要讲究策略,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楚是排列(有序)还是组合(无序),还是排列与组合混合问题。其次,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准确合理地利用两个基本原则进行“分类与分步”。加法原理的特征是分类解决问题,分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类与类必须互斥(不相容),②总类必须完备(不遗漏);乘法原理的特征是分步解决问题,分步必须做到步与步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并确保连续性。分类与分步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策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步”与“类”交叉,有机结合,可以是类中有步,也可以是步中有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