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颐武 |
释义 | § 简介 张颐武 张颐武,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为当下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做出了重要阐释。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著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最近(2009年)张颐武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1] 任教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史》;《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 § 研究领域 张颐武 张颐武一直在进行对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他将从我们熟悉的影片中为我们讲解:电影诞生以来代表性的电影思潮,不同艺术维度展现出电影艺术的永恒魅力,不断创新的电影表现手法和技术,百年来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文化的俯瞰,中外优秀电影人电影评论家深刻细致的梳理。 张颐武教授是做文化研究的,即用文学的理论来审视各种大众文化现象,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因此,他的博客更新极快,总是密切地关注着当下社会里的各种文化现象。 他的文章,从对王小波的回忆到王朔的新小说,从儿童电影《宝葫芦的秘密》到年轻“宅男宅女”们的沟通能力,从恒源祥广告到我国电影的分级,从《士兵突击》到80后爱看的《奋斗》 ,从“华南虎”事件到北京是否宜居的讨论……,包括时下最流行的山寨文化的讨论,包罗万象;文风犀利归犀利,却也时常洋溢着一种充满希望的浪漫情怀。 § 荣誉奖项 2003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3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国文联第3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4 论文《“论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中国文联第4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8 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想象中的全球化》人民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新时期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 经典作品 专著《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 张颐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电影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第五代”、“第六代”等重要电影现象,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辟的个案研究。本书剖析电影深刻细致,理论分析高屋建瓴,是电影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有令人信服的独到阐释,对电影现象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全面展现了作者在电影方法的研究成果。 随笔《在言语的旅途上》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前言摘要:对“新文人”进行整体评述,现在还为时尚早,他们至今还是一个谜。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开始而很难看到其结束。开始本身有时就是艰难的,尤其在五四传统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拨开纷乱的现实表象,重新回到五四的基点上,就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况且,五四精神也仅仅能够为他们提供动力,远非他们的精神目标。他们在时间的另一端等待自己。期待最终到来的不仅只回音。也许只有那时,才能说出关于这代人的谜底;也许,谜底像终点一样永不存在。 丛书《符号中国》 (共六册)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9 这是一套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读的一套丛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各界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全书精选数千张上自远古、下至当下具有公认的中华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高清图片,从器具到食物、从风俗到礼仪、从人物到景观的方方面面,由专家以及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逐一进行权威解读。该丛书中文版共6卷,主要内容涵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等诸方面。丛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相得益彰,设计精致古雅,将宣纸、木刻等众多浓厚的中国元素贯穿其中,令人叹为观止。该套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由冯骥才主编、张颐武副主编。 § 作品 专著 张颐武 《在边缘处追索》 1992 时代文艺出版社 《大转型》(与谢冕合著)1995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1996 广西教育出版社 《后世纪的文化瞭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1996 漓江出版社 《世纪末沉醉》1999 百花文艺出版社 《思想的踪迹》2002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言语的旅途上》 2002 云南人民出版社 《新新中国的形象》2005 山东文艺出版社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200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个人的阅读史:张颐武》2008 辽宁人民出版社 编著 《欲望的舞蹈——新状态小说》(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破镜的美丽——后现代主义散文》(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现代性中国》(编选)2005 河南大学出版社 《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与贺桂梅合编)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符号中国》 (副主编,冯骥才主编)2008 译林出版社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主编)2008 上海大学出版社 论文 张颐武 《全球化:认同或追问》《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5000字《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14000字《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第四代与现代性》10000字《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5月 《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反思》《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追寻李长之的文学精神》《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5期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山花》2003年第11期 《全球化时代批评理论的新空间》《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新文学的终结》《山花》2004年第10期 《超越启蒙论和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回归想象与下降史观》《上海文化》2005年第1期 《传奇与优雅:跨出新文学之后》《山花》2005年第2期 《第五代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时期的思考》《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张颐武 《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历史临界点的回溯》《山花》2007年第2期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 《两对基本概念:抽象观众/具体观众视觉性/文学性》《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文艺复兴再思——以李长之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前提》《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规范的建构和影视研究的发展》 《当代电影》 2007年第4期 《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组》《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 《黄河文学》2007年12期 《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集结号: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新文学的“严肃性”与当下文学的“后严肃性”》《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后严肃性”与新世纪文学》《花城》2008年第3期 11000字 《新世纪文化: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展开》《山花》2008年第2期 13000字 § 语录 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张颐武说: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器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