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性(语言学) |
释义 | 性(语言学) 主条目:性 在语法中,性是指一个词汇的属性。一般只有名词和代词有性的区别,有的语言中形容词也有性的区别,例如俄语。性一般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 一般表示人物的名词的属性和其天然属性一致。例如отец(俄语:父亲)是阳性名词; мать(俄语:母亲)是阴性名词。而表示物体的名词其属性却不一定是中性,很难根据所代表物体的性质区分属性。 有一些语言中则很少有性的区别。例如汉语中只有个别情况才有性的区别。最明显的例子是第三人称代词:“他”(阳性)、“她”(阴性)、“它”(中性,繁体汉字中还有祂、牠)的区别,但这也仅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语法性别的由来 相对于非语法性别或相对于语意上的性别,许多自然语言中的语法性别(grammatical gender)相当纷乱,如德语 Mädchen“少女”即为中性,而非语意上所理解的阴性。一般语言学上对于语法性别的由来有几种解释(以印欧语言及其祖语原始印欧语为例): 1. 第一种说法是,这些语言的祖语,也就是原始印欧语,本属于一种语法性别,也就是他们文法上“性别”的区分和语意上的“性别”无关系,只因这种区分也包含语意性别的区分,所以原始印欧语采用了 区分语意性别的曲折或其他文法要素用以区分他们所属的语法性别。换言之,假设原始印欧语将所有字汇分为 A 和 B 类,其中在 A 类中包含一些语意性别为阳性的字汇,这些字汇字尾假设为 -o,而 B 类中包含一些语意性别为阴性的字汇,这些字汇字尾假设为 -a,故渐渐地原始印欧语便使用 -o 和 -a 来区别 A 类和 B 类(此区分因而成语法性别)。 2. 另一说是该原始印欧语本来是属于语法性别,之后其中的“中性”渐渐消失,并且被其他两性填入该属性,例如假设原来“石头”在原始印欧语是中性,但后来某些印欧语言没有中性格,并以阳性或阴性取代,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纷乱的语法性别。然而这个说法并不能用来解释像俄文、德文这些仍然有中性格的语言。 3. 第三种假说认为原始印欧语的任何性别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原本原始印欧语是语意性别,例如石头在当时的精灵崇拜的文化中可能是阴性,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属于阴性,之后随著文明的发展与轮替,本来有逻辑、有意义的性别区分到来后来都变得隐晦,有的语言甚至以自己文化中的定义对于字汇的性别加以区分,因此才出现后来看似不协调的语法性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