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急性外耳道炎 |
释义 | § 简介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就是急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湿疹 、 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桿菌、绿脓桿菌。 § 病因 急性外耳道炎 1. 温度升高,空气湿度过大,腺体分泌受到影响,降低了局部的防御能力。 2. 外耳道局部环境的改变:游泳、洗澡或洗头,水进入外耳道,浸泡皮肤,角质层被破坏,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外耳道略偏酸性,各种因素改变了这种酸性环境,都会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3. 外伤: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或异物擦伤皮肤,引起感染。 4. 中耳炎脓液流入外耳道,刺激、浸泡,使皮肤损伤感染。 5. 全身性疾病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外耳道也易感染,且不易治愈,如糖尿病、慢性肾炎、内分泌紊乱、贫血等。[1] § 病症 1.耳部红、肿、热、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同侧颞部。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耳道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状隆起,成熟时顶部有脓点。破溃流脓后,耳痛减轻。 3.耳屏压痛,牵拉耳廓痛,或乳突区皮肤红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 治疗 相关图(一)急性期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二)局部治疗 1.0.9%生理盐水外耳道冲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镜或和手术显微镜下,细心清除外耳道脓液、渗液、痂皮、脱屑等。 2.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纱条贴敷外耳道,嘱患者每3~4小时滴上述药物1次,每天更换纱条1次。 3.慢性者可选用抗生素类(如新霉素、多粘菌素等)与激素类(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霜剂,软膏等涂敷、换药。 4.怀疑与过敏因素有关者,可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5.积极治疗感染性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耵聍栓塞、异物等。 6.加强全身性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