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季英 |
释义 | § 人物简介 戴季英 戴季英(1907—1997)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参谋长。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参加长征。 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延安抗大高级研究班主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委员、代司令员。 1940年8月赴延安。后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政治委员,参加中原突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 § 人物经历 1927年6月,戴季英受党委派,回家乡发动农民运动,担任中共黄安县委委员、代理书记;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1928年5月,任中共黄麻县委书记兼共青团黄麻县委书记。后历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4月,任红四方面军25军74师政委;1933年3月,协助红25军军长吴焕先指挥郭家河战役(又称郭家河战斗),全歼国民党马鸿逵部两个团共2000余人。1933年4月,戴季英升任红25军政委,同时兼第74师政治委员、鄂东北游击总司令,成为鄂豫皖根据地重要领导人之一。之后,戴季英在红四方面军掀起的“肃反”运动中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严重后果。 1934年11月,红25军进行整编,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1935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参谋长。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晋省委常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西北保卫局局长),参与和制造了由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郭洪涛、聂洪钧等人开展的“陕北肃反”,逮捕了刘志丹、高岗等红26军营以上领导干部和陕甘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给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撤销了戴季英的职务,并给他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延安抗大高级研究班主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代司令员。1940年8月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9月,任中共河南区党委书记(即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暨八路军河南人民抗日军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戴季英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司令员是王树声)。1946年7月,参加了中原突围,与王树声一起创建了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王、戴分别担任鄂西北军区司令员、政委。之后,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二副书记、中原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中共开封市委书记。 1952年2月,戴季英因严重错误被判处15年徒刑,开除党籍。1984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予以平反,恢复党籍、省级干部待遇。1997年11月29日在郑州病逝。[1] “肃反”狠辣 毛泽东下令“刀下留人” 在20余年艰苦的对敌作战中,戴季英表现表现得英勇无畏,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百折不挠,颇具大将风范,为我党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但同时,戴季英又是一个“肃反”运动的急先锋,在鄂豫皖和陕北根据地大搞“肃反”,错杀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给我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要官丢了前途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但戴季英对组织上给自己安排的职务丝毫不满意。他认为,自己20年代就是共产党的省级干部了,又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在河南奋斗了多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河南区的省委书记了,现如今的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认为当时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张玺、吴芝圃、刘杰、刘建勋等人,无论在资历、威望、党龄、贡献等各方面都与自己相去甚远。 于是,戴季英不听省委的招呼,多次公开发表于省委意见相左的言论,在干部会议上说省委领导是左派。倚老卖老,自我标榜。1951年底,戴季英还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对河南省委领导进行了攻击,要求让自己做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毛泽东主席看了戴季英的要官信后,大为震怒,怒不可遏的大骂“戴季英已经不可救药了。”毛泽东当即给中央办公厅批示:“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1952年2月12日,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回家反省。不久即被判入狱15年。从此,戴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永远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4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予以平反,恢复党籍、省级干部待遇,不少人纷纷写信给他,有谈过去的战友情的,有找他作证明的(证明革命经历),有为他鸣不平的。据说,有人甚至鼓动总书记胡耀邦,要他致信中纪委为戴平反。 文革以后,陈先瑞等红25军的老人还去拜访过戴季英,主要是为了撰写红25军军史的事。据说,戴看了初稿后,哈哈大笑:“就你们的水平,能写成这样,已经算不容易了!” 戴季英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对于过去的“肃反”错误,他仍然表示不接受。 戴季英于1997年11月29日在河南省郑州病逝,享年91岁。 编辑本段 § 人物评价 1992年11月1日,陈再道上将在《人民日报》发表《大别山的红旗永远飘扬——纪念黄麻起义六十五周年》纪念文章,公开称呼戴季英为“同志”。这一声迟来的“同志”,表达了老同志对戴季英遭遇的同情,也是拨乱反正的声音。 1993年,原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在中纪委副主任岗位上离休的张策,在《传记文学》第2期发表文章称:戴季英在“肃反”中虽然犯过错误,但他是我党一位出色的政治保卫工作者,他没有反党,更没有叛党。他是一位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因党内的政治斗争,他成了牺牲品。后人有责任将戴季英在历史上的一些功过是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来,这是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张策认为,红25军与中央红军是后来到陕北的,不了解当地情况,被陕甘晋省委的一、二把手朱理治、郭洪涛所蒙蔽。 1997年7月,《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出版,收入了“戴季英” 词条,称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却有意识地没有配发图片。于是,有的军事历史学者慨叹:难道戴是见不得光的人吗?令人欣慰的是,全书出版时,戴季英还在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