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护国运动
释义

§ 简介

护国运动是指以 1915 年底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捍卫中华民国的正义的、革命的运动。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1] 云南护国军将领合影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

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孙中山虽非护国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和领导者,但他在护国战争酝酿阶段,就与黄兴、蔡锷、唐继尧、梁启超等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护国战争期间,孙中山除了及时给全国指明斗争目标外,还具体领导中华革命党在鲁、豫、皖、苏、浙、闽、粤、赣、湘、鄂、川、陕等省发动起义,指示中华革命党要联合党内党外讨袁各派协同进行。孙1916年5月从日本抵上海后,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倡言反袁各派应众谋救国,相互提携,勿争权利,共任讨袁之事;并使谋危民国者今后绝迹于国内。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实为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掌握。孙和中华革命党并未能控制局面,仅居于配角地位。

§ 过程

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大做“皇帝梦”,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孙中山自“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高举反袁斗争大旗。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兴和一部分未参加中华革命党而另组欧洲研究会的革命党人,自袁世凯帝制活动公开化以后,也放弃“停止革命”的错误主张,重新举起反袁旗帜。原进步党领袖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锷在饱尝自己酿造的袁世凯专制统治的苦酒之后,为了不致落为“牛后”,也反戈一击,走上了反袁道路。

1915年8月24日,蔡锷从北京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重返云南,起兵讨袁计划。梁启超提出由他作篇文章,表明反对帝制的态度;但蔡锷需要伪装拥护帝制,麻痹袁世凯,以便逃出北京。此后,师生两人依计而行。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驳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杨度等筹安会的种种谬论,指出袁世凯不宜称帝,希望不要逼到非动干戈不可。梁启超不顾袁世凯的利诱和威胁,毅然于9月3日将洋洋万言的文章在京津各大报发表,对袁世凯及其洋顾问古德诺进行揭露和讽刺。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给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当头一棒,揭开了护国运动的序幕。

蔡锷从天津回到北京不久,即邀集袁世凯的心腹孙武、唐在礼等军界要人在自己家里举行赞成帝制的签名活动。他亲书“主张中国国体宜用君主制者签名于后”题款一行,并率先签了名。之后,又故意与京中名妓筱凤仙打得火热,佯装不问政治。但暗地里一面密电云南将军唐继尧、贵州护军使刘显世等速作反袁准备;一面派专人送信给黄兴,报告准备回云南发难,请黄兴予以协助。与此同时,蔡锷去天津与梁启超、汤觉顿以及刚从贵州来的戴戡、王伯群等人最后议定:袁世凯一旦下令称帝,云南立即宣布独立,贵州越一月后响应,广西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三四个月后,会师湖北,底定中原。会后,王伯群带着蔡锷的密信奔赴云南,梁启超在天津准备起义文告,蔡锷回京打发家眷南归,作好出走准备。护国运动11月17日,蔡锷以治病为名,微服出京,再住天津同仁医院。19日凌晨,他到梁启超家与老师告别。两人互相约定:成功,什么地位也不要,回头继续作自己的学问;失败,宁可死也不跑租界,不跑外国,反映了蔡锷为争国格、人格、维护进步的共和制而发动反袁起义的真诚动机。天色微明,蔡锷身着日本和服,由梁启超密派周善培和殷承瓛陪同,登上日本商船山东丸,经上海东渡日本。在瞒住袁世凯以后,巧妙躲过密探的监视,从日本横滨经香港、河内,于12月19日回到昆明,同唐继尧以及早两天到达这里的李烈钧等胜利会合。当时的云南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早在蔡锷入滇之前,云南人民反对帝制就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报纸公开发表社论,号召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滇军中下级军官日以促唐继尧起兵讨袁为事。在云南人民和滇军中下级军官的推动下,唐继尧对讨袁军事也有所部署。蔡锷回到昆明,大大加快了起义步伐。

12月22日,唐继尧召开军事会议,蔡锷主张立即兴师讨袁,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23日,以唐继尧、任可澄名义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元凶,并限于25日上午10时以前答复。12月25日,袁世凯对唐继尧等的要求拒不答复。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按照中华民国元年旧制恢复都督制,推唐继尧为都督。护国军编成三个军,第一军主力由蔡锷率领,罗佩金任参谋长,下设三梯团六个支队,出四川,得手后进取武汉;第二军为偏师,李烈钧率领,下设两梯团三个支队,出两广,相机进取湖南、江西,得手后与第一军在武汉会师;第三军由唐继尧率领,下设五梯团十一个支队,负责补给和警卫后方。

另有挺进军司令黄毓成、第一纵队司令杨杰、第二纵队司令叶成林所率部队相机接应。又委熊克武为四川义勇队总司令,程潜为湖南招讨使,开辟敌后战场。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当时非常悬殊,护国军总兵力两师一混成旅,共2.1万多人,入川部队有六七千人。袁世凯总兵力13个师,17个混成旅,总计38万多人,在前线的是4个师3万多人。护国运动时朱德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川南。12月27日,护国军第一军先头部队刘云峰第一梯团首先出发,次年1月21日攻克叙州(今四川宜宾市)。1916年1月16日,蔡锷亲率护国军第一军主力赵又新第二梯团、顾品珍第三梯团挥戈继进,直指川南重镇沪州。2月6日攻占沪州。2月中旬,护国军在纳溪一带屡挫曹锟、张敬尧的气焰。3月17日,护国军重创张敬尧的第七师,使北洋军不敢再进攻护国军。护国军还在湘西和滇东南两个战场上同时给北洋军以沉重打击。2月21日,李烈钧率护国军第二军向广西前进,迎击奉袁世凯之命进犯云南的粤军龙觐光部。3月中旬,李烈钧部张开儒支队与挺进军黄毓成部,护国军第三军赵钟奇支队、桂军马济部围攻百色,龙觐光缴械投降,通电赞成共和。3月15日,陆荣廷乘机在柳州宣布广西独立,粉碎了袁世凯从后路进攻护国军的阴谋。李烈钧进军广东,护国战争进入高潮。

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命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谈判议和,妄图退保总统地位。但护国军没有受骗,坚持袁世凯不退位,就无调停可言。蔡锷同意自3月31日起停战一周(以后又两次各延长一月),目的在于争取时间,筹划军备,以图大举。陆荣廷一面北攻湖南,威胁袁世凯的心腹汤芗铭;一面配合李烈钧进攻广东,迫使龙济光于4月6日宣布独立。

5月8日,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以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蔡锷、李烈钧、龙济光等为抚军的军务院,宣布指挥全国军政,与袁世凯政权相对立。与此同时,孙中山也发表宣言,表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孙中山选集》第114页)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参加护国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以为大功告成。7月14日,唐继尧宣布撤销军务院。接着,中华革命党也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护国战争至此结束。

§ 历史评论

护国运动反袁的护国运动,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取得了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胜利。蔡锷主动发难,善于联合各派反袁力量,功不可没。

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达到了铲除帝制,恢复共和制的目的。因此,护国运动仍然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性质。但它打倒的仅仅是一个袁世凯,代之而起的段祺瑞,仍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封建军阀专制独裁。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整个过程来看,护国运动仍然没有取得成功。

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云南,不仅是讨袁护国首义之省,而且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从云南开始的护国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

相关文献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重评护国运动结束后陈宧离开四川的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5)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护国运动"旗手说"质疑-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1)万方数据期刊论文从边缘到前沿——云南辛亥革命精神的起源与传承-学术探索-2011(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