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国档案事业 |
释义 | § 德国档案事业 § 正文 公元 919年萨克森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德意志国家历史的开端,但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基本上是诸侯割据或松散联合的局面。帝国虽有全国性机关,但没有统一的档案库房,国会和最高法院等都自行保管档案;帝国本身的档案长期没有固定的保管地点,到哈布斯堡王朝时与奥地利的档案合并,存维也纳。帝国、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档案后多次散失,所余已为数不多,长期分散在许多德国城市。各诸侯国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时实行公文登记后,都逐步成立了各自的国家档案馆,保管有3类档案:王朝档案、国家档案(主要是外交档案)和内政档案。前两类档案较受重视,按事由原则分类整理并编有目录。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受法国档案改革影响,各诸侯国档案工作有较大进展,其中以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具有代表性。普鲁士建立了省档案馆体系,1831年设立档案管理局领导档案馆工作,并从1887年起出版多卷集《普鲁士国家档案馆文件》,1900年起出版定期刊物《普鲁士档案管理局公报》。普鲁士还有两个中央级档案馆:①普鲁士国家机密档案馆。该馆16世纪末叶即已存在,因属国家机密办公厅而得名。1881年该馆正式采用登记室原则(见来源原则)整理档案。②普鲁士和勃兰登堡王朝档案馆。巴伐利亚的档案工作水平本来就高于其他诸侯国,19世纪后对部分重要档案实行了集中化管理,建立了帝国档案馆和国家民族档案馆。1881年创刊的《档案杂志》流传颇广。萨克森于1832年在德累斯顿成立国家档案馆,集中了内政、外交和王朝档案,以及地方档案馆的古老文件。还形成了与国家档案馆相联系的省档案馆网。其他较大诸侯国如符滕堡、巴登、黑森等也都在国家档案馆集中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大部分档案。但档案的集中化管理只限于部分政府机关,私人,教会和城市档案馆等不受政府控制。这个时期,档案文献公布工作得到广泛开展,著名出版物有《德国历史文献》、《巴伐利亚文献》等。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仍是由许多邦和自由市组成的联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国性的中央档案馆一直未能建立起来。20世纪初德国首先出现经济档案馆,这是随着垄断企业的出现,为其提供管理情报而产生的。其中有克虏伯经济档案馆(1905)、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档案馆(1906)、西南经济档案馆(1906)、西门子经济档案馆(1907)、汉堡世界经济档案馆(1908)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收集保管具有全德意义的档案,尤其为保管和整理大战期间形成的大量军事文件,于1920年在波茨坦成立全国性的帝国档案馆。该馆后来也接收国会和中央机关的档案。各邦的档案事业也有所发展,但由于没有全国性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各邦档案馆通过每年召开的档案大会保持联系。到1933年前,德国档案事业虽然一直处于分散状态,以致各地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统一原则和领导,但其水平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高的。如专业教育方面,1894年成立的马尔堡档案学院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了许多档案专业人才;德国档案学家对创建和发展档案学理论,更是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3年法西斯窃取政权后,其走卒进入档案馆,把档案馆变成希特勒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从事种族属性和政治“可靠性”的查询,伪造历史和煽动战争狂热。1936年建立隶属总参谋部的军事档案管理局,领导一个军事档案馆网,包括中央军事档案馆和设在波茨坦、慕尼黑、斯图加特和德累斯顿的4个军事档案馆;占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后,又把这些国家的军事档案馆纳入馆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大肆掠夺和焚毁别国的档案,仅罗森堡特遣支队总部在巴伐利亚仓库所存他国档案和文物就达60列火车之多;在意大利则焚毁了大批意大利珍贵档案,包括古代那不勒斯安茹王朝的5.4万件羊皮档案。 法西斯在战败前曾大规模销毁档案材料,以掩盖其罪行。战争结束后,苏、美、英、法搬走了几乎全部德国档案,后分别归还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在归还前大都拍了缩微副本并不加限制地提供利用。 联邦德国的档案事业 联邦德国是在美、英的扶持下建立的,其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仿效美、英,没有全国统一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档案馆亦无隶属关系,各自为政。 中央级的国家档案馆是联邦档案馆,1952年在科布伦茨建立,受联邦政府内务部领导,负责接收和保管联邦政府机关的档案以及德国历史档案。该馆从1972年起设立联邦文件中心,负责保管联邦政府除国防部、外交部外中央各机关的全部文件,经鉴定后每年约五分之一的案卷向联邦档案馆移交永久保存。1984年新的联邦档案馆大楼落成,占地面积38650平方米,库房面积15000平方米,配有各种现代化设备。联邦级档案馆还有联邦影片档案馆和外交部政治档案馆,后者所藏档案主要供政府使用。 德国档案事业 地方档案馆的设置各州有所不同,有的州设总档案馆并在州内一些城市设分馆,有的州无分馆但各城市有自己的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保管本地区的各种档案,并设有参考图书室收集专著、期刊及与该馆馆藏有关的书籍。除中央和地方国家档案馆外联邦德国还有许多企业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政党档案馆、经济档案馆、文学档案馆、工会档案馆、私人银行业全国联合会档案馆等。 联邦德国的档案学校,除马尔堡档案学院外,还有慕尼黑的拜恩档案学院,成立于1821年。两校学习期限和入学条件大致相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6年12月,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交流情况和经验。机关刊物为季刊《档案员》,1947年创刊。 民主德国的档案事业 战争期间法西斯曾把帝国档案馆的约5 万捆档案疏散到施塔斯富特和舍内贝克的两个废矿坑内,战后落入苏联手中,1946年成立苏军占领区中央档案馆,负责保管这批珍贵档案。1949年苏军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仿效苏联对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于1950年颁布了第一部档案法。 民主德国的档案机构体系,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档案馆组成的。国家内务部下设国家档案管理局,由部长或第一副部长直接领导。国家档案管理局直接领导中央国家档案馆和档案学校,直接指导中央机关和全国性企业的档案馆(室);通过各专区政府的档案管理处领导专区的国家档案馆,指导专区机关、企业档案馆(室)和市、县档案馆。机关刊物为双月刊《档案通报》,1951年创刊。 民主德国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组成档案馆网。中央国家档案馆下设 3个档案部:第一历史档案部即原苏军占领区中央档案馆,设在波茨坦,馆藏以1867~1920年的档案最为丰富;第二历史档案部设在梅泽堡,负责保管前普鲁士国家机密档案馆的部分档案 (另一部分保管在西柏林的档案馆内); 社会主义档案部也在波茨坦,负责保管1945年以后产生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档案。 60年代中期以后,成立了一些中央主管机关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如德国军事档案馆、中央工艺设计档案馆、中央制钾工业档案馆、中央动力技术档案馆、影片档案馆等。民主德国科学院拥有1700年以来的科学院官方文件,以及与科学院活动有关的各种档案材料;艺术科学院设有 4个档案馆:中央文学档案馆、德国戏剧史档案馆、中央音乐档案馆和中央美术档案馆。此外还有歌德与席勒档案馆,收藏有40多位著名文学家的手稿。 地方级的档案馆主要有魏玛、迈宁根、鲁道尔施塔特、德累斯顿、莱比锡、马格德堡、波茨坦、什未林和格赖夫斯瓦尔德9个专区档案馆,既保管历史档案,也保管现行机关移交的档案;还有阿尔滕堡、戈塔、格赖茨、鲍岑、弗赖贝格和奥拉宁鲍姆6个历史档案馆,负责保管1945年以前或1952年以前的历史档案。 德国档案事业 德国统一社会党在马列主义研究院设有党中央档案馆,负责保管1946年以前德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其他组织的档案,以及1946年以后统一社会党的档案。 民主德国重视档案专业教育。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历史专业下附设档案学院,负责培养高级档案员,即正规档案员;波茨坦档案学校负责培养中级档案员,即国家认可的档案员。民主德国1965年出版的《褐皮书》,列举了1800名纳粹分子和战犯的档案材料,引人注意。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都是国际档案理事会会员,积极参加国际档案活动。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从而开始了德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