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慧文 |
释义 | § 简介 慧文,一称慧闻;他的籍贯和生卒年月,传记不详。 最详细的记载来自如下资料: 天台宗慧闻禅师年谱考 (慧禅居士) 天台九祖者,一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闻、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也。 龙树生于印度,吾师慧闻依其中观论而证一心三观之妙旨,故奉其为第一祖。然亦有称吾师慧闻为天台初祖者,盖以龙树为印度人,未予计入耳。 吾师慧闻禅师,又作慧文。北齐僧,渤海(山东)人,俗姓高。 唐慧仁《健康报恩寺》曰:“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 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建德六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 健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 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此报恩寺实为今金陵大报恩寺之先身也。 南宋志盘《佛祖统记》称师为东魏孝静、北齐文宣时(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齐(550—577)专业大乘之人。师幼岁入道,聪敏绝伦,苦学 深思,至于成年。一日,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读《中论》至 〈四谛品〉之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之义。遂承龙树之教而建宗风,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后 以心观传南岳慧思禅师,南岳弘化南方,开天台教法宣说之基。因奉师为二祖(或谓初祖),世称北齐尊者。 又据慧思《立誓愿文》及唐道宣《续高僧传》所载,南岳慧思生于515年,寂于577年,二十至三十八岁(535-553年)遍历齐国,学习摩诃衍及亲近诸 大禅师,此时师乃齐地“聚徒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师之生年当在515年之前。《释氏稽古略》载慧思依慧闻开悟为梁承圣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应在553年之前。《佛祖统记》亦曰师“道化行于北齐(550-577)受禅(550)之后”。建德六年(577年),齐地禁佛,师“率僧众四 十余循海路奔健康”,遇难蒙神龟相救,陈宣帝闻之敕建金陵报恩寺。师达健康之时,慧思圆寂(577年)于南岳,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 无缘相聚,惜哉! 海曲悯寺者,海曲(今山东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悯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为证: 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后复兴。 先是,沙门慧深者,山下视饿殍而不见。殍曰:悯者,佛也。深大惊,知为佛祖点化。遂堆碎石为冢掩殍尸,化善缘建寺于冢侧,曰天台悯寺。后殍冢每显佛光,悯 寺大兴。北魏肇始,佛门不幸,殃及悯寺,深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毁寺塔,逐沙门,悯寺败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罗僧智隐重建寺院,曰新罗 寺,佛门再兴。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此三劫也。 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门,世代相传。及至东海而海曲,回归赢氏故里,重续先祖香火,乃至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实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产, 重建寺院,再请高僧,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役始于仲春,毕于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凤寺。又值我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成道圣日,立碑 为证, 乃记。 嘉靖乙丑孟夏望日 海曲天台山又奇。《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 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竹书纪年》亦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 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故师之佛缘当自北魏(386-534年)始。幼岁入天台悯寺,苦学深思,天真独悟,遂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东魏(534-550)北齐 (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授南岳慧思,南 岳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师。建德六年(577年),师赴金陵,宣帝敕建报恩寺,其后无考。 § 传说 相传慧文是无师自悟的。他因读《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体会到“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又因读《中论》四谛品,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一偈,联系构成了慧文一心三观和所观的一境三谛的思想的禅法。其后慧思传承了这法门而传给智顗。到了智顗它的内容更加以充实,从修观上更开展为一念三千的三谛圆融观,以为天台一宗的教观中心。慧文即是这方面奠定基石的人。 慧文的禅法,似包含有中国初期传入的《安般守意经》、《般舟三昧》等,而以般舟系的大乘禅法为其心要。 鸠摩罗什(401—413)在长安传译的《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和有关禅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学风在当时中国北方的影响当能存在。慧文远承其学,近复取资于北地六家禅师明、最、嵩、就、鉴、慧用心之法,更发展之。其一心三观之说,和当时传菩提达摩二入四行的壁观禅慧可(487—593)于东魏天平初年(534)在邺都“盛开秘苑”,依《楞伽经》藉教悟宗似相呼应。传之于慧思,思又传之于智顗,乃构成教观兼备,建立了天台宗。 慧文禅法,虽资取于诸家,但师承是很不明的。天台宗建立以后,为了教人信服,智顗门人灌顶(561—632)曾在叙《摩诃止观缘起》中,援用北魏昙曜译的《付法藏因缘传》二十三祖的系统,提出了“金口所记”和“今师相承”的说法。金口所记,后来湛然名之为金口口承是“从前向后”,从大觉世尊法付第一祖大迦叶到第二十三祖师子止,以其中第十三祖为龙树。为慧文所祖承。盖谓“文师用心一依《释论》(《大智度论》),论是龙树所说,《付法藏》中第十三师。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龙树是高祖师也”(《摩诃止观》卷一)。“今师相承”是由智顗追溯师承业于思、文,而上接龙树,所谓“台(智顗)衡(慧思)慧文宗于龙树”(《摩诃止观》卷一)。今师即指智顗而言。 除了上述的两种相承之说而外,后来湛然在《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卷一,还提出与天台法门有关的九师相承问题。即列举明、最、嵩、就、鉴、慧、文、思、頠九人,并简单地说到九人用心的法门。九师中前六师,除“最师”是昙无最外,其余身世不详。据说,九师是记在《国清广百录》(原书已佚),且是不识根源的人所记;《续高僧传》的《慧思传》中也说,“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并说慧思开悟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皆蒙随喜”;故前六师中至少最、就、鉴三师在慧文与慧思之间无疑是有深切的关系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