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扬雄(公元前53~前18) |
释义 | § 扬雄(公元前53~前18) § 正文 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沉默好思,长于词赋,曾得到大司马王音的赏识,被召为门下史。后来他写了《甘泉》、《羽猎》、《长扬》等赋,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职为郎,给事黄门。哀帝时,他摹仿《周易》写作《太玄》,摹仿《论语》写成《法言》,这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仍为大夫。扬雄又写有《解嘲》、《解难》等,用以自况。 扬雄把“玄”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玄” 是天地的本原, 而万物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玄“摛措阴阳而发气”,认为“玄”是气的根源。至于“玄”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学术界尚有争议。 扬雄认为“玄”兼赅阴阳,天地万物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推移。认为“盛则入衰,穷则更生;有实有虚,流止无常”。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表现为因、革交替,“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因” 指事物的继承关系,“革” 指事物的创新变革。他认为在继承过程中有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不能离开继承。他说:“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这些辩证法思想,与他政治上的改革主张紧密相连。 扬雄对当时的宗教迷信和谶纬思想作过批判。他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他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之道,而神仙方士们所散布的语言是毫无根据的。扬雄这些思想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 扬雄强调知识的重要,他说渡海须用舟,乘舟须用楫,要不迷失方向,须有知识。扬雄肯定人的认识能力,指出“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他认为心能周知万物,所以心是“神”。扬雄提出修性之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扬雄对先秦诸子的道德论都有取舍。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他所说的“性”,包括“视、听、言、貌、思” 五个方面, 而对每个人而言,又有“正”、“邪”两个方面,既有善的方面,又有恶的方面。凡人之性都是善恶两方面杂处其间,表现为善或恶,则决定于“学”与“修”。从而提出了“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和“学则正,否则邪”的道德修养论。他说,“学者所以修性也”,主张人之为学,务必及早,应从“其不奸奸、不诈诈”的儿童时代开始。因为,这时恶习未染,易于修学。一旦染上恶习之后再修学求正,就难以见效。扬雄人性论的善恶、正邪标准大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义礼,并无创见。但他强调学与修,反映了道德修养的某些固有规律。 扬雄高度评价尧舜,推崇孔子,肯定他们为圣人。在扬雄看来,“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认为圣人高于众人,若将圣人同诸子相比,圣人是“日月”,诸子是“众星”。扬雄反对申、韩之术,但对诸子的言论,并不一概加以排斥,他赞赏老子“言道德”、庄子“少欲”的主张,常以孟轲自比。 扬雄的哲学著作和文学篇章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西汉末年,桓谭认为他超过了周秦诸子。唐代韩愈将扬雄同孟轲、荀况相提并论,称赞荀况与扬雄“是大醇而小疵”。北宋司马光、王安石对扬雄更加推崇,司马光用30多年的时间集注《太玄》和《法言》,称赞扬雄为大儒,王安石称赞扬雄为“先觉”。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