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拉河豚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拉河豚 拉丁文名→ Pontoporia blainvillei 英文名→ Franciscana 科→ 拉河豚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稍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7.3-8.5公斤 成年重量→ 30-53公斤 族群大小→ 1-5 良好食区→ § 简介 野生的拉河豚资讯稀少,其外貌不显眼,生淡漠,除非是相当风平浪静的天气,否则不易发现,虽然归入淡水豚类,却生活在海中,而且较喜沿岸的浅水海域。 是鲸豚类动物中体形极小者,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嘴喙是所有海豚中最长者(与体型相较的比例),只是年幼者比成年者短得多。 体色在冬季以及年龄增长时都会变淡;有些老者几乎通体全白。有限的观察记录显示,通常行独居在生活,但也有5只聚集成群的报告。渔网缠身是拉河豚死亡的主因,可能也因此使其数量骤减。初生70-80厘米,成年1.3-1.7米。 § 体型特征 壮年 嘴喙较长,头部较趋流线型 幼年 头部较肥胖,唇线平直,眼睛小而轮廓分明,喷气孔呈弦月状,颈部有一些皱褶,背部呈灰棕色,顶端圆钝(有个体差异 ),基部宽大,背鳍如脊般地延伸至尾干,后缘稍微向内凹,眼睛四周颜色稍深,透过皮肤骨骼清晰可见,宽大胸鳍几乎呈三角形,前缘烈弯曲,后缘呈锯齿状,腹部比背部渐向尾干缩小,尾鳍极宽,宽度可达身长的1/3 ,尾鳍,末端尖锐,中央凹刻明显,体呈灰棕色,嘴喙极细长,体型小,头小,背鳍适度挺起,前额浑圆,海面上只浮现一小部分身体,平静且柔和的动作。 § 生物学特性 拉河豚 行动非常和缓,甚少在海面翻腾或起水花。浮出水面呼吸时,只露出一小部分身体;所以除非是晴朗,风平浪静的天气,否则极难一见。虽然曾有接近小型渔船的记录,一般大都会躲避船只。应会在海床或海床附近摄食,边找寻食物,还边拔除水中植物。 似乎喜欢如波浪起伏般的沙地;曾经在酷热,晴朗的日子里,发现它们躺在非常浅的水域沙地上,好像正在休息,之后又间歇地浮出水面呼吸。相信呼吸间隔应比半分钟稍长一些。天敌出现时,尤其是七鳃鲨,拉河豚就会停留在海面或接近海面处,几乎完全静止不动。拉河豚是唯一栖居在海中的淡水豚类,但还是比较喜沿岸的浅水海域。 大多数的目击记录都发生在水深不及9米,靠近陆地处。已知的分布范围从巴西雷任西亚附近的多石河,向南穿越乌拉圭,至阿根廷的布兰卡湾;最南可能出现在阿根廷的圣马蒂斯亚湾北部海岸。最南的出现记录是阿根廷的瓦尔德斯半岛;不过现在已很少再见到。拉布拉塔河口靠近乌拉圭的一侧最常出现;不会栖居在河中,也从未溯流超过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冬季非常罕见,由此可见有类似季节的迁徙。[1] § 迁移研究 拉河豚 19世纪50年代的南美发现了一些淡水豚化石,根据其面部及顶部形态分析而把这些淡水豚化石划归作亚河豚科或拉河豚科,较有代表性的是阿根廷晚中新世Parana 地层的的拟拉河豚Pontistes,秘鲁晚中新世皮斯科地层的短吻海豚 Brachydelphis及上新世早期皮斯科地层的上新拉河豚Pliopontos。 拉河豚科化石于南美外也有所发现,1984至1985年Barnes把佩阿波特波鲸Parapontoporia放置在拉河豚科上,但后来经过Muizon的进化枝上分析把佩阿波特波鲸Parapontoporia属放置于和白鱀豚属Lipotes属于姐妹群关系,把佩阿波特波鲸属 Parapontoporia排除于拉河豚科及亚河豚科之外。有趣的是,Geisler及Sanders并没有发现单源的淡水豚,晚中新世的早期及早上新世时期的拉河豚科化石只被发现于北美大西洋海岸的浅海及江口沉积物上,包括马里兰州中新世晚期地层发现的部分头骨,北卡罗莱纳州及佛罗里达上新世前期地层发现的部分耳骨。西欧荷兰中新世浅海地层发现了一种拉河豚科的不完整头骨的化石,它是小原鼠海豚 Protophocaena minima,荷兰及比利时中新世地层也发现了拉河豚科零散分离的耳外骨化石。于丹麦早晚中新世时期的Gram海洋地层发现了两个拉河豚科化石样本,化石标志了最北部存有这些拉河豚科成员。加上晚第三纪北海存有拉河豚科的证据,因此扩大了这世系的生物地理的历史。 拉河豚科化石过去一直被发现于南美及北美东部淡水地层,最近于北海西南方边陲发现了拉河豚科化石 ,最古老的拉河豚科化石来自中新世中期南美,包括短吻海豚Brachydelphis的几块完整化石样本及秘鲁皮斯科地层的上新拉河豚 Pliopontos。拉河豚科化石最近于荷兰被发现,过往认为短吻海豚属种Brachydelphis或类似的种类范围是生活于晚中新世太平洋东南部(秘鲁皮斯科海洋地层),现在则认为一直延至中新世晚期的欧洲北海。现存的拉河豚科成员,拉河豚Pontoporia只栖息纬度18°-41°S间南美河口及大西洋海岸线浅海岸。 如果拉河豚科世系过去一直是海生的话,拉河豚科于北大西洋及通过美洲中部水道穿越太平洋及大西洋间直至500万年前至350万年前地峡出现。拟拉河豚Pontistes以前只在阿根廷的Parana海洋地层被发现, 属于大西洋西南部边缘晚中新世动物群,但这属种范围已扩展至晚中新世的北海。北海于早第三纪时期向古特提斯海开放,但南端则于晚第三纪封闭。晚中新世时期北海和北大西洋及苏格兰北部的挪威格陵兰海洋相通。苏格兰及挪威间的海峡于新生代时期打开,和当时巴拉特提斯海Paratethys相连。但于早中新世时期的后期直达莱茵地堑(Rhine Graben)。 中新世晚期气温下降导致大西洋东北部大量的冰块漂流,于1200万年前至1000万年前格陵兰南部及弗拉姆海峡(Fram Strait)有相关纪录。在大西洋最北的热对流传送是非常微弱,当美洲中部海道开放时,也没有充足的墨西哥暖流存在,冷水向北海陆架外缘下游溢出朝向盆地。北海的温度和晚中新世时期气候息息相关,当时气候还是寒冷,尽管丹麦陆上的革兰地层(Gram Formation)发现的软体动物化石显示了当时气候具有一定程度的温和。这影响于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早期缩小,海牛类于法国及德国早第三纪北海地层一直是众所周知的,但于Gram Formation却没有其化石记录。尽管晚中新世的北美大西洋及北海北部的入口之间的海洋条件可能局限了拉河豚科的扩散,但拉河豚科可能从南端的巴拉特提斯海(Paratethys)通过晚期的波尔多阶莱茵地堑海洋走廊进入北海。 淡水豚约于2240万年前和其他齿鲸类分道扬镳,拉河豚科看似于晚中新世之前已到达北海,于中新世尾声及上新世气候变得越寒冷,引致它们离开北海,以后才进入北大西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