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情境神学 |
释义 | § 概述 为要了解此新造字Contextualization的意义与方法,必须了解此字的产生来源。于1970年10月退职的世界协会大公会议学院的主任尼西欧提斯为了即将在瑞士召开的有关“教义的或关系神学”发出了一封通函,强调在神学化上需要有一新的出发点。他所关心的是优先考虑“关系神学或经验神学”,那就是从当时历史背景与思想中产生出来的神学,与系统或教义的神学相对照,系统神学是以在圣经传统中,与以圣经为根据的信仰条文为护符。 连同其他的讨论,于1917年的讨论反映了世界协会神学教育基金会,及其主任黄彰辉与撒普席贞之第三委托努力,清楚看到由世俗主义、工业以及各种社会的与宗教的挣扎,特别是在第三世界中所陈述的神学教育问题与挑战。1972年神学教育基金会报告《接触中的服事》一文中介绍了“情境化”一词,目的在超越在宣教理论盛极一时之本土化的方法。这新著重观点被视为其中包括旧名词中的积极成分,而且在神学化与服事化上的挑战有过之而无不及。 § 起源 情境化神学的根源乃在于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天主教梵帝冈第二次会议对神学情境化所给予的激励;打丁美洲经济与社政于1968年会议上所作的分析;以及1968年于世界基督教协会上介绍了世界的议程当被采用为教会的议程,并采取教会的联合观念为人类合一的标帜。希望神学、解放神学、黑色神学在联合运动中被认为是情境化的先驱。按照这些倾向与关切,神学基金会的领袖们企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超越在宣教上较为静止的本土化(自立、自养、自传)的观念,到一更为动,易于变迁,走向将来的新观念。于是由黄彰辉定义了情境化,在神之使命亮光下评估了情境的关系,于是环境化被拥护(赞助)为神学化的新方法,此新方法将接触与情境化之间的辩证予以考虑。神学化的后援已集中在世界中的实验,而非在于圣经的解释。宣教事工乃在如何分辨神在当代世界中所作的,并在那事工中的参与,而非参与在新约中所描述的宣教事工。这种神学化的错综结果,在最近如John Mbiti.E.W.Fashole-Luke.Nestor Paz,宋泉盛与小山Kosuke等人的著述中可以发现。由于检讨合组神学所显示的,从不断地对西方神学“文化倾向”的觉知,以及与非西方文化接触的需要,往往受神学方法的影响,这种方法即珍视文化的与社会政治的接触更甚于圣经之文法与历史的解释,以及教会之历史的信经之考虑。 更多的保守派学者对此趋势均有速迅的反应。由于情境神学的得势,他们看到偏离圣经吩咐的新倾向。1972年在洛桑召开的世界福音会议对情境化给予关注。由洛桑会议继续委员会之召请,一组较为保守的神学家与宣教师于1974年在百慕达群岛的柳岸开会,研究由情境化学说与实践所产生的问题。另外也从保守派与福音派对一般性的情境化神学,特论到解放神学的反应,系来自保守派的福音派的广大范围。这些反应各有不同。有些人觉得这名词意义双关易被误导,应该完全放弃。然而有大多数认为此名词应再加定义,其方法应重加指导。后者在文化的重要性,传福音与慈善事业以及宣教事工的社会政治的行动的关系上,以及信仰与神学化,意义与象征上,形式功能上,意义与适切性上意见不同。然而在保守中都有广泛的同意。例如,在第三世界中神学的发展应特别注意到如被鬼附、邪术与祖先崇拜,对于分门别类与本体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同时,大家公认神学的反应如无认知论上的控制与所给予的启示,不能算作正统基督教的有效宣称。以圣经为基础的西方世界与第三世界的神学家当然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神学。但是他们所发展出来的神学是有辅助性的,而非抵触性的。此外,这此西方与第三世界神学家要在一个共同的立场上彼此鼓励,对于神的位格、旨意与供应,并彼此提醒要忠于神的圣言。 对文化环境与实存情境的适应,虽然神学家宣教师是责无旁贷,但是服从圣经必当视为一切真正神学与宣教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