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塘 |
释义 | § 概述 山塘 山塘是白居易独具慧眼,于1177年前,在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与人间最繁华的姑苏之间凿河堆堤,筑通了一条七里山塘。从此溪流映带,绿树环绕,苏州人有了一条可以从容走进遥远年代的历史长廊,也有了一处可以恣意咏吟歌唱的文化殿堂。七里山塘又名七狸山塘,正式名称为山塘街,是江苏苏州金阊区一条有将近1200年历史的步行街,西起虎丘山下席场弄,东到阊门外古运河上的渡僧桥,全长3829.6米。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为了疏通水路,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长约3600米,故俗称七里山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 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这便是对山塘街的生动写照。 [1] § 传说 根据民间传说,明朝刘伯温为破风水,沿山塘安放七只石狸。一些作者甚至认为“七里山塘”乃“七狸山塘”所讹,不过这种说法并无史书根据。2006年,七里山塘重新安放七只石狸。这七只石狸从东到西依次是:美仁狸(山塘桥)、通贵狸(通贵桥)、文星狸(星桥)、彩云狸(彩云桥)、白公狸(普济桥)、海涌狸(望山桥)、分水狸(西山庙桥)。 民间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尽管因漫长岁月的侵蚀,山塘已是破败不堪,满目疮痍,但细细寻觅沿街沿河散落的无数历史遗迹,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窥探到它的盛世摸样。 § 历史记载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山塘街和山塘河有典型江南水乡的风貌,家家户户前街后河,河上小船来往如梭,街上店铺林立。横跨河上的古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同善桥(小普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其中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诗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例如:“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全长3600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已有1185年历史,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街区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众多。康熙、乾隆皇帝及许多著名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山塘,至今仍存有唐代至民国期间诗词300余首,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所绘“一街”即山塘街,充分体现了历史遗存的真实性。这里传统民居密集,原住民达85%以上,人们枕河而居,邻里相望,并且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农历二月十二日的“百花节”、农历七月三十日的“烧狗屎香”等传统民俗活动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历史生活的延续性。古韵山塘、文脉山塘、水韵山塘、人居山塘、民俗山塘,山塘的形与神、柔与刚、雅与俗、动与静相得益彰,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山塘历史街区自2002年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 “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貌保护工作、重要节点修复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贝聿铭、罗哲文等专家学者,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等外国嘉宾都曾先后视察山塘,并给予很高评价。2008年,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苏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项民心工程。 § 历史沿革 山塘街可以用“一条1185年的白公堤(唐代白居易开拓的山塘街)挑起2500年的苏州历史”(东头为“阖闾大城”阊门,西头为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来形容。 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因虎丘在城西北,与古城交通不便,又因河道不畅,易致水灾,于是组织百姓开凿水道,由阊门城河直达虎丘山麓,并与运河贯通,这条水道就是山塘河,其淤泥堆积于河边就成“白公堤”,天长日久,“堤”演变成“街”,即为山塘街。其后1100多年内,山塘街成为连接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白居易在《武丘寺路》中写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山塘街第一次大发展是在宋代,当时商业日渐繁荣,修建了许多寺院和桥梁,如:寿圣禅寺(即半塘寺,东晋义熙十一年始建,曾藏有元代僧善继血书《华严经》)、渡僧桥(北宋至道年间始建)、桐桥(曾名胜安桥,北宋治平元年始建)、西山庙(北宋崇宁二年始建)、小普陀(南宋嘉泰二年始建)。两岸杨柳依依,景色优美,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明宣德年间,周枕任江南巡抚,况钟任苏州知府,期间社会安定,生产恢复。明万历年间,木铃衲子募化修堤,长洲县令韩原善助成其事,山塘再度繁华。当时,苏州经济日益发达,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山塘街伴随着苏州一起得到空前发展,成为山塘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五人墓、玉涵堂、敕建报恩禅寺、李鸿章祠、普济桥、通贵桥等均建于这个时期。 § 与名人密切相关的历史遗存 山塘街河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地方官时开筑的。 明代礼部尚书吴一鹏故居玉涵堂,现为苏州市文保单位。分四路五进,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6000多平方米,厅堂楼阁花园齐备,门楼砖雕“状元游街图”尤为规制高而雕艺精。 清代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祠,现为苏州市文保单位。祠堂保存完好,有头门、仪门、享堂、庑廊、望山楼、塔影池以及谕旨碑等。(李鸿章逝后,光绪二十七年谕旨:称他“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在原籍及立功省分著建专祠”。当年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有功,因此江苏巡抚恩铭奉旨在苏州也建立李鸿章祠。 清代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祠(乾隆十三年诏赐“敕建报恩禅寺”,俗称“十三阿哥行宫”),现为市控制保护建筑。现保存之山门,临街面河,为砖砌三楼一拱门牌坊式样,翼以八字砖墙,雄伟壮观。怡亲王允祥,贤是谥号。与雍正最为友善,竭心辅助,总理户部。薨后,雍正大为悲恸,并“诏奉天(沈阳)、直隶(北京)、江南(苏州)、浙江(杭州)各为王立祠”,为皇亲国戚中“振古未有之荣”。 民国总统徐世昌题字“宗仁主义”牌坊,连同鲍氏义庄祠,现为市控制保护建筑。 康熙、乾隆先后十一次出阊门经山塘到虎丘。其中乾隆皇帝留下了“山塘策马揽山归”“春气入山塘”、“已觉山塘好”等九首有关山塘的诗(清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卷首 古吴轩出版社 1995)。 《姑苏繁华图》长卷,重点描绘了苏州的一山、一镇、一城、一街,这一街便是山塘街。(清乾隆年间徐扬所画,国家一级文物,现藏辽宁博物馆)。 《虎丘山塘图》长卷,写实描绘山塘街的地理形势和名胜古迹,并一一用文字标识了90处古迹(清乾隆年间秦仪所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