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津战役
释义

§ 简介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解放天津和北京的战役,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近现代最大的国内战争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也是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1]

§ 背景

平津战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地区傅作义所部50余万国军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从天津塘沽坐船南撤投入淮海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绥远地区。同时,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余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国军包围在华北地区。

战前,傅作义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将华北党政大权、统筹经济权力、及直接接受山东青岛的美国西太平洋舰队援助的权力授予傅作义。

从全国形势来看,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2]

§ 部署

国民党军的方针和部署

“三大战役纪念馆”

蒋介石于11月初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认为华北解放军只有待东北解放军入关后,才能联合发动较大攻势,但东北解放军需经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因此,控制平、津地区既可利用美国援助和华北地区的人力、物力扩充军队,又可将华北、东北解放军钳制在华北,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遂拟定了固守平、津,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傅作义于11月中、下旬先后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守军,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将其12个军42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 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北平以东之廊坊、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北平以西之怀来、宣化、张北、张家口、柴沟堡等地。这个部署反映了蒋、傅虽定下了固守平、津的方针,但又有随时南撤或西逃的企图。

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个铁道纵队共84万人,除以第4、第11纵队等部组成先遣兵团于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蓟县地区开进外,主力分别在锦州、营口、沈阳地区休整,积极准备入关作战。

人民解放军的方针和部署

194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休整1个月左右,然后入关,在华北军区部队协同下于1949年上半年歼灭傅作义集团主力,解放平、津等地,实现东北与华北的统一。

11月中旬,在徐州刘峙集团已被分割,其黄百韬兵团即将被歼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军委为防止蒋介石将平、津地区之守军南撤,加强其长江防线,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并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采取的方针和部署:共产党解放军进入北平

一、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首先隔断平、津和津、塘间国民党军的联系,将其分割包围,然后各个歼灭;

二、令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免攻克诸城后,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

三、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在平绥铁路中段发起攻击,包围柴沟堡、万全、张家口地区之守军,吸引傅作义部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东北先遣兵团出击平张线,以抓住傅系,拖住蒋系,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前出平、津、塘、唐之间,打开主要地区之战局争取时间;

四、通过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将其稳住。为统一平、津地区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负责统一指挥东北、华北的参战部队。

五、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个铁道纵队共84万人,除以第4、第11纵队等部组成先遣兵团于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蓟县地区开进外,主力分别在锦州、营口、沈阳地区休整,积极准备入关作战。

华北军区的3个兵团11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共46万余人,除第1兵团(辖第8、第13、第15纵队)正围攻太原和第14纵队正包围安阳、新多外,第2兵团(辖第 3、第4、第8纵队)集结于河北省阜平地区待机;第3兵团(辖第1、第2、第6纵队)正包围归绥;第7纵队正进攻保定。这时,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可以其雄厚的物资支援解放军作战。

华北、东北解放区在一切为了前线,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平、津、张的口号鼓舞下,组织30万民工随军行动和150万群众及34万辆畜力车,参加修桥补路、运输物资等战勤工作,保障百万解放军作战。

§ 过程

1949年1月,天津市解放

平津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对张家口围而不攻,诱使傅作义将机动部队35军调张家口支援。后人民解放军突然攻占密云,威胁北京,国民党急忙将驻扎天津的62、92、94军3个军调北京加强城防,并下令35军调回北京,但在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围。

解放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国民革命军西撤或南撤的路线。

第二阶段

国民革命军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国军在北平西面的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35军之围,但在作战中被人民解放军反包围,国民革命军16军及104军5个师都被人民解放军消灭。后解放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35军2个师。23日人民解放军又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国军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

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

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胜利,消息传来士气大振。

1月14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62军、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国民革命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第三阶段

天津被攻陷后,北平国民革命军守军已陷于绝境。

傅作义决定与共产党于1月21日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国民革命军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听候改编。

1月31日中午1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由西直门进入北平城,接管北平防务。平津战役结束。[1]

§ 评价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意义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

东北解放以后,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线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不足。因此傅作义集团采取了暂时固守平津,确保海口,以观战局变化的方针。 为了防止傅作义集团南撤西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并采取了这样几条措施: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和天津之敌,斩断敌人海上退路;徐向前兵团停止攻打太原,杨成武兵团撤围归绥(现呼和浩特),以免傅作义作战失利后向西北逃跑;通过与傅作义进行谈判,将其稳住等。1949年1月,天津市解放

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参战总兵力100多万人,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和接管平、津、张、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战役开始以后,我军首先对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截断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将这只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然后按照毛泽东确立的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攻击次序,逐一歼灭被围困在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等地的敌人,解放了天津和塘沽。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25万人陷于绝境。为了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央军委决定继续同傅作义谈判,争取和平接管北平。通过谈判,傅作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一个多月后的3月1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到北平,人民解放军总部也随之迁到北平。又过了6个多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中最后一个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 纪念馆

天津建有平津战役纪念馆。纪念馆筹建于1995年初,1995年11月29日奠基动工,1997年7月建成开馆。地址是天津市红桥区平津道8号。

平津战役纪念馆,位于天津市子牙河桥西侧的植物园预留地内,占地4.7万平方米。

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前区是暖灰色花岗岩饰面斗拱造型的三层展馆,古朴庄重;后区是金属材料构成的巨大银灰色球体建筑,恢宏壮观。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序厅——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墙屏上毛泽东主席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浮雕手迹熠熠生辉;环周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平津战役纪念馆

战役决策厅——通过对中共中央九月会议和全国与华北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平津战役的方针和部署等诸多重大历史事实的在追溯,展示了平津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全国战场的关系,着力表现了中央军委,特别是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将国民党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就地歼灭的英明决策的过程。厅内设置了毛泽东主席西柏坡办公室旧址复原蜡像以及大量历史文物,照片多媒体演示,将毛主席驾驭战争的伟大气魄,运筹帷幄的高超指挥艺术,形象生动的地表现出来。

战役实施厅——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实物等史实材料与图表、绘画等辅助展品有机结合、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平津战役从发起到胜利结束的光辉历程。本厅设置的巨幅塑型电动图、大屏幕电视、战场景观、电动沙盘等,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形式,逼真地再现了战争场面。

人民支前厅——运用大量史料,翔实地展现了东北、华北各级党组织、政府和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历史场景,深刻地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革命战争规律。

伟大胜利厅——陈列了平津战役取得的辉煌战绩和北平、天津以及全国各地欢庆胜利的场面等内容,并设置了缴获武器陈列台。同时对平津战役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概要介绍。反映了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淮海等重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历史演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英烈业绩厅——陈列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介绍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32位著名烈士和团以上干部、26位战斗英雄和109个英模群体的事迹;悬挂了英模群体的锦旗;展出了大量奖章、证书和英烈所用物品。英烈名录墙将战役中牺牲的6639名烈士姓名镌刻在上,寄托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仰。

多维演示馆——运用现代声、光、电高科技与多元化视听的技术手段,把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背景画、战场微缩景观结合起来表现战争时空氛围的音响合成,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听艺术形式,气势恢宏地演示了平津战役多维空间历史画面。

纪念广场——纪念广场总体环境艺术以胜利为主旋律。两根高大花岗岩圆柱构成胜利门,柱顶分别伫立着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战士雕像。两壁反映军民团结奋战、欢庆胜利的花岗岩浮雕墙分列胜利门两旁。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4米的胜利纪念碑,不锈钢三冷刺刀直插云霄。广场东西两侧的大型锻铜群雕,烘托出人民战争的磅礴气势。

兵器布列——广场东西两厢布列着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兵器,渲染出军事纪念馆的浓重色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