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洛克建筑
释义

§ 概述

罗马耶稣会教堂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

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 风格特征

§ 代表人物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济安·劳伦佐·贝尼尼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又名GiovanniLorenzo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出生于那不勒斯的佛罗伦萨家庭,后跟随父亲彼得·贝尼尼(著名矫饰主义雕塑家)来到罗马。他早期的作品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时期被运到罗马的希腊神话的雕塑。在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马尔塞(Amalthea)(完成于1609年,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画廊(Galleria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话的半身像,如“堕落的灵魂”(DamnedSoul)和“受祝福的灵魂”(BlessedSoul)(完成于1619年,现存于罗马西班牙广场)。在1620年代,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罗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1621年-1622年,现存于罗马波各赛美术馆),“大卫像”(1623年-1624年,见左下图),“阿波罗与达芙妮”(1624年-1625年)。

贝尼尼另外广为人知的雕塑品有:罗马胜利之后圣母堂中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神魂超拔”(EstasidiSantaTeresa,1645年-1652年,见右下图),早期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以及“大卫像”(存于鲍格才美术馆)。

贝尼尼在大卫像的雕塑过程中,对其赋予了感情,与米开朗基罗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这座作品是贝尼尼的主要资助人鲍格才枢机主教在其25岁的时候委托雕刻的。

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还有鲍格才枢机主教(1632年,鲍格才美术馆)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现存凡尔赛宫)。

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位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建于1624年-1633年),另外,他还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教皇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负责整个圣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负责建造位于教堂内的乌尔班八世和后来亚历山大七世两位教皇的墓穴。位于圣彼得教堂半圆形殿中的圣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也是贝尼尼的一大杰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罗皇宫(PalazzoLudovisi,1650年),基奇宫(Palazzo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贝尼尼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的东部前门,但遭到拒绝。最后这部分建筑由克劳德·佩劳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贝尼尼也设计了许多著名的教堂,尽管圣彼得教堂并非出自他手(见卡罗·马德尔诺)。位于罗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体现了贝尼尼的建筑风格。他不仅负责设计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Sant'AndreaalQuirinal),也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在罗马附近的乡村,贝尼尼也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

贝尼尼设计的第一个喷水池是海王子喷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那佛纳广场的四河喷泉(1648年-1651年),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该喷泉还有一段趣事:贝尼尼的对手波若米尼设计的圣埃格尼斯教堂正对着喷泉。据说贝尼尼曾嘲讽该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对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举的。

1644年,贝尼尼的资助人乌尔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贝尼尼的对手们集中起来,对贝尼尼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打击。但是依诺森十世教皇继续邀请贝尼尼完成圣彼得教堂的作品,并且委托他设计四河喷泉。在依诺森十世去世的时候,贝尼尼已经成为罗马艺术的领袖人物。贝尼尼于1680年在罗马去世。

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被誉为科学的标志物和圣殿。 约翰·巴塔萨·纽曼约翰·巴塔萨·纽曼

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BalthasarNeumann)1687年1月30日-1753年8月19日,推测1687年1月30日生于埃格(Eger),逝世于1753年8月19日,享年六十六岁,为巴洛克建筑重要的德意志建筑师之一。

1711年纽曼到维尔兹堡炮兵服务队,受到当时大主教侯爵(Fürstbischof),统治领域广及意大利,法国及荷兰的约翰菲力普冯匈保(JohannPhilippvonSchönborn)的支持,开始他的建筑生涯。

纽曼为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大师。他的巴洛克建筑设计颠峰在南德意志天主教巴洛克作品。他的特色在伟大的室内设计中,尤其是楼梯空间与教堂,更能看出他惊奇的效果。

他的作品区域大部分分布在维尔兹堡(Würzburg)沿着缅因河(Main)河畔,及从科隆(Köln)沿着莱茵河(Rhein)往南一带。

约翰·巴塔萨·纽曼的作品相当多,列举部分具代表性者:

· 维尔茨堡官邸

· 奥古斯都堡与猎趣园阶梯空间

· 波昂十字山朝圣教堂阶梯空间

§ 代表建筑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修缮后内厅

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Christopher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youseekhismonument,justlookaround”。

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纵轴156.9米,横轴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两层圆形柱廊构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顶,直径34米,离地面111米。教堂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墙顶上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整个建筑显得很对称且雄伟。正面建筑两端建有一对对称的钟楼,西北角的钟楼为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吊有一口17吨重的大铜钟。教堂内有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各处施以金碧辉煌的重色彩绘,窗户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画。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圣殿大厅和教长住处螺旋形楼梯上的精湛铁工,都反映了当年的高度艺术与装饰水平。教堂内还有王公、将军、名人的坟墓和纪念碑,如两位11世纪撒克逊国王、威灵顿将军、 凡尔赛宫雷恩建筑师的坟墓。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法语:Châteaude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

凡尔赛宫宫殿为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引起俄国、奥地利等国君主的羡慕仿效。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在维也纳修建的美泉宫、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无忧宫、以及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海伦希姆湖宫(SchlossHerrenchiemsee)都仿照了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

但是,凡尔赛宫过度追求宏大、奢华,居住功能却不方便。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连王太子都不得不在卧室的壁炉内便溺。路易十五极端厌恶寝宫,认为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1]

§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巴洛克

意大利和法国

意大利西西里的锡拉丘兹主教座堂,建筑师安德烈·帕尔马,1728-1753意大利主要受巴洛克宗教建筑的影响,特别是罗马宗座圣殿的范式,有十字穹顶和中殿。巴洛克世俗建筑的中心在法国,那里早在16世纪就将宫殿的开放三翼布局作为标准方案。但是到萨罗蒙·德·布洛斯设计的卢森堡宫(建于1615年-1620年)才确立了巴洛克建筑样式。这是第一个中央建筑(Corps des Logis),强调建筑的主要部分,而将两侧放低。塔已完全取代了中央突出部分。下一步的发展是将花园融入宫殿的组成部分,这体现在靠近巴黎的子爵城堡 (建于1656年 - 1661年),建筑师路易·勒沃和园艺师安德烈·勒诺特在那里互为补充。同样的两位艺术家在皇家狩猎小屋和后来的主要宫殿凡尔赛宫(1661年 - 1690年扩建)衡量着“伟大的协调”的概念。凡尔赛是其他许多欧洲宫殿包括曼海姆、Nordkirchen 和卡塞塔等的典范。

中欧

在中欧,巴洛克时期开始稍晚。尽管奥格斯堡建筑师Elias Holl(1573年 - 1646年)和一些理论家,如Joseph Furttenbach the Elder已经实践了巴洛克风格,德国南部巴洛克与德国北部巴洛克的不同,超过天主教和东正教巴洛克之间的不同。在天主教的南部,慕尼黑的耶稣会St. Michael教堂首先把这种意大利式样带到阿尔卑斯山以北,但起初对教堂建筑的影响相当有限。布拉格圣Nicolas教堂,典型的波希米亚巴洛克巴洛克对更正教建筑的影响较小,只有极少数几个重要作品,特别是德累斯顿的圣母教堂。 宫殿建筑在天主教南部和更正教北部同等重要。

波兰-立陶宛联邦

17世纪早期,巴洛克式样传遍了整个波兰-立陶宛联邦。重要的巴洛克教堂包括克拉科夫的瓦维尔主教座堂的瓦萨礼拜堂、圣安娜和Wizytek 教堂、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维尔纽斯的圣Casimir礼拜堂和圣Casimir教堂,考纳斯的Pažaislis修道院,利沃夫的多明我会和圣乔治教堂,波兹南耶稣会教堂,Hrodno沙勿略主教座堂,格但斯克皇家小教堂。

英国

英国最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大师,莫过于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雷恩出生于宗教世家,习于科学,而成于艺术。他的父亲为温莎(Windsor)副主教,叔父为伊利(Ely)主教,而他本人曾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院及牛津华德汉学院,并且在绘画上具有很高的技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查理二世任命他为工程总监约翰·德纳姆爵士的助理。1663年,雷恩为伦敦主教设计坐落在牛津的谢尔顿戏院。他采纳了古典原则,发展了由古代维特鲁维亚和文艺复兴时期维尼奥拉奠定的分成行列的圆形建筑。 1666年伦敦大火,从而给了雷恩发挥才能的机会。在大火后的重建工程中,雷恩重建或监督了86座教堂中的51座,其中最优秀的作品莫过于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