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川中大乐
释义

§ 历史

相传,“川中大乐”属传统宫廷乐的一种,源于周朝,兴盛于唐代。唐明皇李隆基听到此乐 高昂悦耳,演奏队形壮观,气势磅礴,为宫廷所有乐队无法比拟,于是命名“大乐”,定型为宫廷乐。到了明代末年,有一年轻宫中乐师,因战乱逃回湖北老家,清大移民时期,这位 乐师在“湖广填四川时”来到蓬溪县蓬莱镇(大英县),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大乐队”, 经与当地民间打击乐互化融和并逐步衍化为“蓬莱大乐”,传承至今。

风格特点

“蓬莱大乐”作为别具一格的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和浓郁的四川风情的民间传统打击音乐,距今在蓬莱地区已有传人十三代,历经300多年了。其乐器主要由中心鼓、大鼓、脚盆 鼓、川堂鼓、南堂鼓、大钹、川大铰、苏钹、川铰等组成,常用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余种,乐员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时可搭扎乐 棚,配以耍龙灯、舞狮子等民间艺术,多为大型宗教祭祀,喜迎远方贵宾以及大型庆典等活动所用。

“蓬莱大乐”节奏昂扬欢快,气氛喜庆热烈,场面庄严华贵。作为一种流传于川中地区的宫 廷乐,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渗入了具有浓郁的巴蜀民族文化特征的民间吹打音乐及川剧 音乐。因此,与国内其它著名的鼓乐相比,首先在演奏的乐器种类上,是最多最丰富的;其次,演奏风格上融北方锣鼓的阳刚和巴蜀音乐的柔美为一体,既有宫廷乐的庄重肃穆,又有 民间音乐的活泼欢快,电闪雷鸣中皆以和风细雨,具有交响乐结构严谨,层次丰富的特点, 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

专家学者对“川中大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说,过去只看北方的威风锣鼓、安塞腰鼓、兰州太平鼓等具有声音洪大、舞姿粗犷刚健、气势磅礴的特点,现在看了“川中大乐” 的表演,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其鼓大、锣大,曲牌结构严谨简炼,场面恢宏壮观,表演幽默诙谐,蕴含着深刻的巴蜀传统文化内涵,是巴蜀民族文化精品。同时也填补了四川无大型鼓乐的空白。

挖掘整理

建国后,特别是64年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绝大部分乐器被销毁,“蓬莱大乐”濒于失传。直到84年,时任蓬溪县文化馆馆长的杨兴国多次到蓬莱地区考察,才在《蓬溪民间音乐集》、《群文花絮》中首次以文字和图象形式介绍了“蓬莱大乐”。为了抢救这一优 秀的巴蜀民间文化遗产,93年蓬溪县文体局长杨兴国组织专门力量,数十次深入蓬莱地区进 行了全面艰苦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历经艰辛找到了“蓬莱大乐”第十三代传人年届八旬的 高吉云老先生,高老先生激动地敲起了唯一遗存下来的一面古老的大鼓,配以临时拼凑的川 剧锣鼓凭着模糊的记忆进行了现场演奏。通过数次细致的挖掘整理,依据其传统模式,结合 巴蜀地域文化特点,编创出了新的大乐曲牌,并将“蓬莱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即民间打击乐套曲:一章,“五龙出海”;二章,“五凤朝阳”;三章,“五福临门”;四章, “五方纳财”;五章,“五州庆瑞”;在一般大型庆典演出中常用第五章“五州庆瑞”。重 新全面制作了乐器,并在其乐器组合,队形编排,舞美设计,表演形式方面进行了合理的继 承和有益的拓展,组建了100余人的“蓬溪川中大乐团”,使其在继承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 上表演效果更显得场面壮阔,气势雄浑激越,节奏昂扬明快,在刚柔相济,高潮迭出间,那 龙吟虎啸之声,排山倒海之势足以使观众惊心动魄。豪气勃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 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