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道儒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姓名:彭道儒 职业:教授 籍贯:湖南醴陵人 § 简介 1955年毕业地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邮电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曾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邮电部劳动模范、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 自1955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四十多年来共培养本科及研究生二千人以上;专于有机化学、金属防腐及电接触保护。发表科学论文及专著三十多篇;创造重大科研成果八项,其中两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四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专利三项。1996年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同年赴美国参加世界发明展,又连获美国发明金奖、国际发明金奖。先后发明了“02-钢铁酸蚀缓蚀剂锅炉酸洗除垢法”、“化学与热能综合软水法”、“抗旱剂”、“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220-1040吨位湿法选择性电厂烟气脱硫”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被誉为一位多产高产的科学家。 § 成果 研制的“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1982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2年又研制出“DJB-823电接触固体薄膜保护剂”,1986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撰有论文《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的研究及应用》等。 § 最早使用纳米技术的发明家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鲜为人知的是:国内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将纳米技术用于发明创造之中。 纳米技术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高新技术,生活中许多日用品都因冠以纳米的头衔而身价陡增,如纳米衬衣、纳米领带、纳米保健杯、纳米化妆品……鲜为人知的是:国内有人早在20多年前就将纳米技术用于发明创造之中,他研制出的纳米产品——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已在我国航天、航空、军工、民用等领域中默默奉献了20余载。这位被称作“神奇材料”的发明者便是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化学防护研究所所长彭道儒。 首开“分子电子学”先河 20多年前,纳米技术这一名词还没有诞生,但彭教授运用分子电子学理论,在多年的科研中早就发现了物体在达到纳米级时所具有的许多高技术性能,而这是一般粉体所不具有的,他将这种既微小又能导电的新物质称之为“分子电子学理论”的产物。当时国人发现美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生产的机电转换开关、电位器的寿命高于我们10倍以上,原因是由于他们在元器件上涂上了一种新型润滑保护材料。为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信息产业部和原航空部的几家工厂找到了当时的北京邮电学院,希望找到也能研制出这种新型保护材料的专业人员。因为彭道儒是学化学的,过去又在科研上屡有成果,于是,校科技处便将此任务交给了他。从此,彭教授踏上了研制新型保护材料的艰难道路。 经过一年多反复研制,1975年,由彭教授自行设计,我国第一代自己的产品———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研制成功,在国内若干家生产电视、收音机、仪器仪表的工厂中试验后,发现该产品将电接触元件的寿命提高了10倍以上,并且优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类似产品。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被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列为“七五”重点推广项目。 1978年,全国人大代表、三机部301所总工程师沈祖显来到彭教授的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研究室里,这位1953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老专家一见彭教授就急迫地对他说:“老彭,我们对你抱有极大地希望,指望你能为我们解决难题呀!”原来,沈老几天前出席了航空部召开的关于如何解决我国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问题的专家会议,与会代表一致为我国航天航空等各类军用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的质量差、可靠性低而忧虑。沈老语重心长地对彭说:如果航空仪表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航空工业就难以向前发展。 原来,沈老早就对彭教授1975年发明的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赞赏有加,但由于“BY-2”在耐高温性能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航空航天的需要,所以希望彭再研制一种比“BY-2”性能更优越的新材料。 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人民服务,这是彭教授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信念。彭未向航天、航空和其他部门提出任何要求,便在极为简陋的实验室中开始了艰苦的研究,且一干就是5年。经过2000多个昼夜的辛勤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曲折,1982年,彭教授终于研制成功了日后被称作“神奇材料”的DJB-823固体薄膜保护剂(下称823保护剂)。经中国科学院和航天航空等部门测试,该保护剂同时具备16个高性能指标,被许多专家称之为一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完全满足航空航天的需要。 “823保护剂”首先应用到长征号火箭上,使我国航天事业获得了重大突破,从1984年4月开始,我国卫星发射开始应用“823保护剂”,头7次发射,7次获得成功。此后,我国自亚洲1号卫星开始便进行公开发射,直至保证了神舟四号、五号顺利升空。截止到2003年10月为止,应用“823保护剂”发射卫星60余次,其中仅两次发射未获成功(两次失败的原因均与我国负责发射工作部分无关。——作者注),使我国长征号发射成功率由原来的34%上升到98%,提高了64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应用“823保护剂”后,各类型飞机和军舰等的电接触故障与机械故障率下降80%以上,每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彭教授始终严守“823保护剂”的全部技术机密。面对国外的高薪聘请与优厚待遇的邀请,他一概予以谢绝,长期保质保量地向国防部门提供产品。 今年春节之前,记者在彭教授的研究所中,看到了一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涂上保护剂的电子元器件,它们或是金光闪闪,或是银光熠熠,一点生锈的痕迹也没有。彭教授介绍说,七十年代时没有纳米材料这个名称,他当时想的是利用分子电子学的理论,发明一种既能导电、又可绝缘,既抗腐蚀、又能耐磨等多种特性于一身的材料。“823保护剂”问世后,连彭自己都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好的性能。通过微观的结构分析,该材料达到3-3.2个纳米,是名副其实的纳米材料。 联合国科技发明之星奖证书 为何没做成大产业 “823保护剂”以它神奇的功效蜚声海内外,然而迄今为止,虽然它在国防工业的覆盖率达90%以上,在民品工业中的覆盖率却不足5%,离原国家科委和经贸委要求达到的覆盖率相差甚远。尽管如此,据原国家科委统计,“823保护剂”仅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少说也有30个亿。 市场前景如此之好的产品早就应该做成大产业了,记得台湾一家做普通二极管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却占有了全球1/4的市场份额。相形之下,“823保护剂”是高科技产品,问世20年后无人能赶超,为何偏偏做不成大产业呢? 其实,“823保护剂”是最具有成为大产业优势的高技术产品,这是因为它有广泛的需求。据统计,国内机械工业比电子工业数量更多,少说有几十万户,而电子工业只有三万多户。机械工业中的发动机,机加工中的磨具、刀具都会因使用“823保护剂”而大大受益,例如铣刀用量很大,从国外引进一把铣刀需几百甚至几千美元;再如,一个纺织厂的钢丝圈用量成千上万,经常更换也是一笔不小的耗资,假如有一个企业专门生产涂了“823保护剂”的钢丝圈,他就会因产品具有竞争力而大大提高收益;同样,铁轨和车轮的磨损问题,也会因使用“823保护剂”而解决。 那么,“823保护剂”为何没做成大产业?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定价偏低 据彭教授介绍,他在七十年代开始搞科研时,想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生产服务,没有经济观点,所以产品价格定得非常之低,例如一架庞大的航天飞机用于“823保护剂”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千万分之一,却可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但是,光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没上去,没有变成良性循环,同时也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束缚,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二、国外产品受追捧 然而,就是这样比成本价高不了多少的定价,有的企业还嫌贵,但他们却不惜花巨额资金购买国外产品。例如一家南方摩托车厂,过去买美国的“黑机油”,每年花两、三千万元没解决干摩擦问题;后来从彭处买,一年才花20万元,却解决了干摩擦问题。使用了两年,销售额由全国排名15位以后上升到3位以前,创年产值几十个亿,纯利润7个亿。目前广东的一个摩托车厂,应用了由“823保护剂”发展起来的抗磨剂取得成功后,也正在大规模投入生产。 三、老用户走了 据彭教授介绍,使用“823保护剂”最“火”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当时有八、九千甚至上万个用户,光邮电部就有四、五百用户。而九十年代后大中型企业普遍不景气,有的停产有的转产,老人逐渐退休了,新人又不了解这个产品,再加上这样那样的原因使用户由几千户减少到几百户。由于产品特别过硬,现在一些新的企业知道消息后,感到产品确实不错,用户又逐渐在增加。 四、广告难打 有人说,推广不开是由于宣传不够。但彭教授对此也有苦衷,他说,首先“823保护剂”是高技术产品,它的功效不像化妆品和保健品那样容易被人理解,需要向客户做很多的普及工作,如果打广告的话,字少了说不清楚,打得次数多了又受到资金的制约。过去也有一些广告公司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帮助策划和宣传,但都由于要价偏高和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谈成。 五、企业急功近利 再有就是一些生产消费型产品的厂家,出于多销售产品的动机,不希望生产的产品经久耐用。他们只是在产品评比时才涂上“823保护剂”,过了检验关和取得金牌后就不再用了。 走捷径才能事半功倍 众所周知,中国已加入WTO,入世对于国内企业既是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竞争,就是死路一条,没有回旋余地。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几十年吃的是大锅饭,对科学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形势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毫无疑问,入世后企业能否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政府的保驾。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来实现创新,生产出优质产品,企业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之亦反。 彭教授认为:和国际接轨,我国有两个弱点,一是我们的钢材质量赶不上西方国家,二是我们的生产技术赶不上发达国家。要缩小和人家的差距,就要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一点一点去突破。对于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应研究自己的劣势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的产品最要害的弱点不就是质量差、寿命短吗?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不需要投很多资和花很多力量,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个捷径啊!捷径不走是最愚昧的,也是最可惜的。 “823保护剂”是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其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科技产品的竞争力与民族工业的复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