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山箬竹
释义

§ 植物信息

名称 巴山箬竹

拉丁学名:I. bashanensis (C.D.Chu et C.S.Chao)H.R.Zhao et Y.L.Yang

命名来源:[Act.Phytotax.Sin 23(6): 460. 1985]

中国植物志:9(1):688

组中文名:箬竹组

组拉丁名:Sect.Indocalamus

亚族拉丁名:SASINAE Keng f.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 简介

名称 巴山箬竹

别名 巴山赤竹

外观 秆高2-3m,径1-1.5cm,节间长31-40cm,被易落的短硬毛,并被白粉,秆环显著膨大。秆箨褐色,宿存, 密被棕色硬毛;无箨耳及遂毛;箨舌高2-4mm,近平截;箨叶狭披针形,反转。每节分枝l枚,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25-35cm,宽3-8cm。

§ 形态特征

竿高2-3米,直径1-1.5厘米,全株被白粉呈粉垢状;节间圆筒形,中空,竿中部的节间长38-42厘米,每节间中部以上密被易落崖浜笤诟兔媪粲邪己郏捅诤?2-3毫米;竿环较箨环略高。箨鞘宿存,短于节间,干后黄棕色带红色,紧密贴生棕色疣基刺毛,毛脱落后亦在表面留有凹痕,基部有栓质圈;箨耳和繸毛均不存在;箨舌高2-4毫米,近截形,边缘有齿裂,无毛;箨片短,窄披针形。每枝有6-9叶;叶鞘肋纹显著,无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无;叶舌发达,高(2) 4-8毫米,棕色,拱形,边缘近全缘或呈浅波状,无毛,背部被污粉;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带状披针形,长25-35厘米,宽3-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叶缘之一侧粗糙,另一侧平滑;下表面无毛,有粉状微小乳凸,上表面无毛;次脉10-13对,小横脉形成近方格状。花枝未见。

§ 生长习性

生于石灰岩山坡沟谷。

§ 分布

陕西、四川。[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