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尔干战争 |
释义 | § 简介 巴尔干战争地图 从1912年10月到1913年5月进行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为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而进行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对战双方是巴尔干同盟诸国(希腊、保加利亚、黑山、塞尔维亚)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由于战后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又很快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8月),这次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保加利亚。[1] § 战争背景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 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2]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1912年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1] § 战争起因 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帝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严重分歧。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3] § 战争经过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 1912年10月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 1912年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二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土军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激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退却。 1912年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军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2]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 1912年12月,土耳其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土耳其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2]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21日,土耳其撕毁1913年《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宣告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3] § 战争结果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1913年5月《伦敦和约》而告终。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果是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1913年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