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鹅瘟
释义

§ 概述

小鹅瘟

小鹅瘟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鹅的临诊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峻下痢和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病变的主要特征是肠道严峻发炎,小肠粘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构成栓子,梗塞肠腔。

§ 病原学

鹅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

病毒存在于病雏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一15~一20℃下能存活4年,56℃3小时不会被完全灭活,但病毒对2%~5%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1]。

§ 发病情况

特征性病变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近年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 临诊症状

小鹅瘟

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

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病例,其肠道的病理变化与急性型相似,且更为明显。

该病的病理变化同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日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不同而变化不一。笔者在解剖病鹅时,发现上述各型的病理变化,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几种同时出现,也有时是全部同时出现。总之,在解剖时,小肠中后段形成腊肠状栓子(腊肠粪的变化)是本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这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在本病的临床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 病理革新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分。死于最急性的病鹅,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外表附着多量粘液;病程2日以上、日龄在10日以上的病鹅,肠道常发生特征性病变,在小肠的中段和下段,特殊是在接进卵黄柄和回盲肠的肠段极度膨大,体积比正常的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将膨大部分的肠壁剪开可见肠壁紧张变薄,肠腔内充塞有一种淡黄色的凝固的栓子状物,将肠道完全梗塞。栓子很干燥,切面上可见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着厚层的灰白色假膜?由坏死肠粘膜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所构成。部分病鹅的小肠并不构成典型的凝固栓子,肠道的外观也不显然膨大和坚实,但全体肠腔中充斥粘稠内容物,肠粘膜充血发红,表现急性卡他性肠炎的革新。肝脏肿大,呈深紫红色或黄红色,胆囊极度胀满,充斥暗绿色胆汁;脾脏和胰腺充血,偶见有灰白色坏死点;气囊膜浑浊;心脏松弛,有些可见心包炎。

§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基本上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必须作病毒分离和雏鹅接种试验。其诊断要点如下:

发病日龄和时间本病主要发生于3-20日龄的雏鹅,发生时间常在冬末春初。

易感性动物3-20日龄的雏鹅易感性极高,成年鹅和鸡鸭无易感性,即在自然情况下不感染本病。

§ 典型症状

排出灰白色或灰黄色、混浊有气泡、或带有纤维状碎片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病鹅频频摇头。

特征性病变一般是在小肠中后段形成特征性腊肠状栓子,堵塞肠腔。

§ 病毒分离

以无菌操作法取病雏鹅的心、肝、脾等病料剪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5稀释成悬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后,接种于12-15日龄的鹅胚绒毛尿囊腔内,每鹅胚接种0.5ml,经3-5天后,鹅胚死亡,剖检死鹅胚,发现鹅胚体有典型的病变,如绒毛尿囊腔水肿,全身皮肤充血、出血和水肿,即可确诊。

雏鹅接种试验将上述鹅胚绒毛尿囊液接种于7-10日龄的雏鹅数只(0.2ml/羽),作为试验组;同时用已注射过抗小鹅瘟高免血清的雏鹅数只(0.5ml/羽),作为对照组。如果试验组雏鹅发病死亡,其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同自然发病的雏鹅相似,而注射过抗小鹅瘟高免血清作为对照组的雏鹅不出现任何症状,即可确诊为小鹅瘟。

分析与体会笔者在兽医临床诊疗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以前一般只有20日龄左右的雏鹅患小鹅瘟,30日龄以上雏鹅不会感染发生本病。但近年来,也有30日龄以上的雏鹅感染发病,这可能与雏鹅日龄增大有关,随着饲养日龄的增大,雏鹅抵抗小鹅瘟病毒侵害的能力越来越弱,一旦饲养环境和管理方法突然改变,较大日龄的雏鹅就较容易引发小鹅瘟,为此,笔者建议,雏鹅15-20日龄时,必须注射1次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以提高雏鹅抵抗小鹅瘟病毒侵害的能力,这样更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为提高雏鹅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患病雏鹅恢复健康,必须及时使用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安全无副作用,对小鹅瘟有独特疗效。能直接增加机体的抗体含量,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迅速缓解患病雏鹅的症状,促进患病雏鹅恢复健康,对患病雏鹅的保护率达95%,这充分说明抗小鹅瘟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在兽医临床上可作为治疗小鹅瘟的首选特效生物药品,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为有效杜绝带入传染源,保障鹅群的健康,必须坚持自繁自养和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养鹅业主必须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不从外地购买引进雏鹅,以防带入鹅病(即传染源)。如果不能安全做到自繁自养,需要到外地购进雏鹅时,应当到确实没有病情的鹅场购买,同时须详细了解产地的疫情和饲养管理状况,并进行严格的检疫(以防带入传染源),经检疫合格的方可购买,新购进的雏鹅应隔离单独饲养20-30天(在这期间应全面做好消毒工作,即雏鹅应在经消毒的环境中饲养),确实证明是健康雏鹅时,才能和本场的健康鹅群混群饲养。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自繁自养和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能有效地杜绝带入传染源,这是防治本病的首要环节,也是防治工作的第一步。

为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必须切实做好种母鹅小鹅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种母鹅必须在产蛋前一个月免疫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剂量为1-2羽份/羽,隔两周再进行加强免疫,免疫接种剂量为3-5羽份/羽,种母鹅免疫接种后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可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即雏鹅能抵抗小鹅瘟病毒的自然感染。

实践充分证明:做好种母鹅小鹅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这在防治本病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预防本病发生最经济而且效果极佳的方法。

为提高雏鹅的抗病力,必须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育雏期间,养鹅业主应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来做好雏鹅的科学饲养管理工作,要饲喂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注意补充足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雏鹅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以增强雏鹅体质。要保持适当的育雏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育雏舍的通风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要经常清除粪便,勤换垫料,搞好育雏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可在每1公斤饲料中加入Vc500毫克或琥珀酸盐100毫克)消除转群、拥挤、高温、寒冷、换料、噪音、免疫接种等激发的应激反应,给雏鹅群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良好生活环境,让雏鹅群真正生活在最适状态和最佳生活环境之中,这样就能保证雏鹅群的健康生长。

实践充分证明:对雏鹅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可增强雏鹅的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提高育雏成活率。

为创造净化卫生健康的饲养环境,保障鹅群的健康,必须全方位做好消毒工作。养鹅业主必须选购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高效消毒剂,定期对育雏舍、种鹅舍、笼具、饲养用具、饲养场地、周围环境以及垫料、粪便等进行交替喷洒消毒。春夏季节每周消毒2-3次,秋冬季节每周消毒1-2次,有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

实践充分证明:经过全方位的消毒后,能彻底有效地消灭被传染源散布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防止易感动物的传染,阻止疫病的蔓延和扩散,这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迅速彻底地控制疫情,必须实行综合防治措施和治疗跟踪服务。畜牧兽医防疫部门接到疫情报告时,必须马上派出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火速赶赴生产现场(鹅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然后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解剖病变和实验室检查,作出确诊。及时为养鹅业主提供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如封锁鹅场,隔离病鹅,消毒鹅舍及周围环境,提供最佳治疗方案,选择高度敏感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和改善饲养环境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在实行综合防治措施的同时,必须实行治疗跟踪服务,随时注意疫情的发展趋势(应特别留意是否有其他常见病的继发感染,如球虫病、大肠杆菌病、弧菌性肠炎等)和疫病的治疗情况,以便及时重新调整制定更为完善的综合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量的临床诊疗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实行综合防治措施和治疗跟踪服务,才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死亡,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疫情,把养鹅业主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从而促进养鹅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2]。

§ 防制办法

小鹅瘟主要是经过来自疫区的漂蛋和雏鹅而传播的,因此对漂蛋、雏鹅及所用的配备,都要严加清洗、消毒。严正节制引进来自疫区的漂蛋和雏鹅。据调查统计,目前农户养鹅一般都没有进行免疫接种,为防制本病的发生与风行,在孵化过程中必需做好消毒工作,另外最好从非疫区无疫情的鹅群中引进种蛋,不同地域种蛋和雏鹅不得混孵或混群,以避免感染发病。

对当地收购的种蛋要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孵化育雏的工具、房舍应彻底消毒后才能使用。刚出壳的雏鹅不要与新引进的种蛋或成鹅接触。

对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免疫是防制本病的一项关键办法。出壳1—2天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5%左右;已发病的雏鹅每只注射0。5—1毫升,治愈率为85%;对病雏作急切预防时,每只注射0。5毫升,保护率达90%。必需留意的是,购回的小鹅瘟高免血清应放在2—15℃冷暗处保存,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是避免小鹅瘟的另一项重要技巧办法。有条件的地域对农户的产蛋母鹅和育成鹅应进行免疫接种。在种母鹅产蛋前一个月进行肌注10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1毫升,用其所产的种蛋孵化,孵出的雏鹅体内含有母源抗体可抵抗小鹅瘟的损伤。实践证明,被接种的母鹅无不良反映,不表现临诊症状,且不影响正常产蛋。种母鹅接种一次,半年内所产的种蛋都含有母源抗体,孵出的雏鹅体内免疫抗体可维持较长时间,抵抗小鹅瘟病毒感染的才能增长,集体饲养成活率显然进步。也可采用给雏鹅皮下注射鹅胚尿囊液SYG21代弱毒株疫苗,或鸭胚化GD弱毒疫苗。

对已发生小鹅瘟的病鹅群,可试用病毒灵口服,每天1—2次,每次一片,有时会有一定的疗效[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