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帐房
释义

§ 解释

1、军帐。

相关词语

阿房阿房殿阿房宫阿房宫赋阿房宫赋(阿ē)艾帐

作房组帐坐虚帐坐班房总帐坐帐无鹤

坐帐着帐祖房坐床撒帐坐冷房子紫房

祖帐着帐户颛房租房转房中军帐

洗帐转帐支票专房转帐子房烛房

中书房族帐重顶帐质房着帐郎君纸帐梅花

直房正房芝房歌芝房纸帐住房

2、旧谓管理财物出入的处所或工作人员。

3、帐篷,蒙古包。

§ 牧民住房

帐房外观

玛曲牧民以牛毛帐房为主要住房。

以两根木椽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架起牛毛褐子连成的蓬幕,帐外四角用粗毛绳拽紧,系在远处木橛上。帐房内呈正方形,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2米,顶部正中为开合式天窗。房内居中以石块或土块砌一狭长炉灶,将帐房分成左右两部分,男左女右分坐。左边辅以白毡地毯,是待客之地;右边兼作厨房。入口处内外各布立柱一根,内为上柱,除挂念珠、护神盒等敬神物品外,不得悬挂它物;外内下柱,用于悬挂主人的马鞭之类用品。 帐房外边往往有一根高杆,悬挂着灰白经幡;地上许多木桩横扯毛绳,系拴牛犊之用。除黑牛毛帐房外,牧区还有一种供远行或“浪山”用的白布帐 帐房室内布置

篷,有马脊式、平顶式、尖顶式,“人”字型,六角形等各种形状或小巧玲珑或规模庞大。

藏族民居的形式和结构因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牧区传统的民居是以帐房为主,农区和城镇的住宅则是石木或土木结构的楼房。帐房以帐篷为屋,这是藏族牧民千百年来的居住形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牧民的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这种易搭易拆、方便实用的居住形式便成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惟一选择。

藏北牧区的帐篷主要有 “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厚布帐篷)和“布帐篷”等类别,其中“黑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牛毛帐篷,系用牦牛的长毛织成的帐篷料即称为“日雅”的粗氆氇缝制的。粗氆氇每幅宽约30厘米,长短由帐篷的大小而定。将若干幅“日雅”拼接缝合成两大片,两片相接的缝隙有约60厘米宽,放在顶部当作天窗。连接的两边镶白色帐篷料,因为以白对白,黑对黑相接是人们所忌讳的。帐篷的大小是根据经济条件和家庭人口缝制的,一般缝制一顶帐篷需“日雅”二三十幅,也有的需要四五十幅。帐篷越大,需要的“日雅”数量越多。过去,三十九族的霍尔王府邸也设在一个巨大的帐篷中,称“赤堆冬雄”(意为“聚万容千”),后来帐名成为宗的名称,叫“巴青”(意为“大帐”)即今天的巴青县。由于牛毛帐篷呈黑色,故称“黑帐”。也有的人家为了美观,用羊毛“日雅”从帐篷门到篷顶,直延伸到后壁,形成一条白色的宽带。

帐篷由篷顶、四壁、横杆、撑杆、橛子等部分构成。篷顶正中是天窗。天窗起通风、采光的作用。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和冷风直吹帐篷内。篷顶与四壁交接处的四角和四边的中部各缝有一根长绳,通常为八根称为 “江塔”的绳,绳长七八米、十几米不等,一般是结实的牛毛绳或牛皮绳。帐篷四壁的底部还有若干小绳扣,用来牵钉橛子,一般隔三四十厘米一个。帐篷的“门”大多是左右帐“壁”重叠合拢充当(其中一端晚上用镢子固定,白天可撩起;另一端则始终固定);有时是一道可掀开的帘子,平时合上,进出掀开。

搭建帐篷的选址很重要,一般要选水草充盈、易于放牧和生活的地方。牧民对选址的标准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一股清泉流淌”的地方。地址选好后,帐门朝东,这是遵循祖先传下来的习俗惯制。有谚云:“人合伦理,帐门朝东”。搭建时,将帐篷顶部四角的“江塔”绳拉向远处,系于钉好的木橛(也有用铁桩或较直的羊角作橛)上,然后在帐篷中架一根木杆作横梁顶住篷顶,用两根立柱支撑横梁两端,接着调整四周拉绳的松紧即可将帐篷固定。最后用橛子钉住帐篷四壁底部的小绳扣,使帐篷四壁绷紧固定。帐篷搭建好后,为挡寒风,有的人家在帐篷内用草皮砌一圈高约一尺的矮墙,有的在帐篷外用草皮或牛粪围一圈一米多高的矮墙挡风。牛毛帐篷防雨防雪,经久耐用,一顶好的帐篷可用几十年。牛毛帐篷还可自如地加大和变小。如家庭人口增多,可将“江塔”绳下移,在帐篷底边接上一截,帐篷内的使用面积便增加,反之将“江塔”绳往上移,帐篷又可变小。“黑帐”是藏北牧民移动的家,温馨的家。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