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列维王朝 |
释义 | § 简介 礼萨汗巴列维王朝是伊朗最后一个伊斯兰封建王朝。始于礼萨汗·巴列维(Reza Shah Pahlavi)在1925年加冕,并终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传统的君主政制随之崩溃。 § 建立 自十九世纪以来,波斯卡扎尔王朝逐渐衰弱,不断遭受到英国和俄国的侵略。变乱四起。至1921年2月,哥萨克师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并就任为首相。1925年,国会罢黜国王艾哈迈德·沙,同年12月,礼萨·沙自立为王,巴列维王朝正式建立。 § 政体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正式就任伊朗沙阿,旁为妻子法拉赫·巴列维礼萨汗(1925~1941在位)执政后,向国民议会表示尊重1906年制定的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他采取一系列手段扩大王权,实行世俗化和政教分离政策。他首先用武力消灭了半独立的地方封建势力,将全国划分为49个州,由他直接委派官员充任,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扩充王权,他实行政治、司法、教育和经济改革,严格控制和限制什叶派欧莱玛对政治的影响。他逐渐削减宗教界人士在议会中的代表比例:限定伊斯兰法院仅有权审理涉及穆斯林私人身份方面的民事诉讼,禁止宗教学者(即欧莱玛)在国民法院中任职,关闭大批宗教学校,用世俗的国民学校来代替传统的宗教教育,对清真寺、宗教学校的宗教公产(即土地、资产)大部收归国有等,从而遭到宗教界的反对。对外为摆脱英国的控制,他转向亲近德国,德国势力遂逐渐深入伊朗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初,伊朗虽宣布中立,但德国积极活动使伊朗加入轴心国。1941年8月,英、苏两国指责伊朗国王勾结德国,派联军分别从南北两面进入伊朗。9月16日,礼萨汗被迫退位,出走南非。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 礼萨·巴列维(1941~1978在位)执政后,国内局势动荡,北方的阿塞拜疆和北库尔德斯坦宣布自治,后被镇压。1951~1953年,民族阵线领导任命穆罕默德·摩萨台出任首相时,宣布实行石油国有化,反对英国对石油的垄断地位,并要求掌握绝对权力,同国王发生冲突。1953年8月,国王试图解除摩萨台职务未成,被迫出走。不久在美国的支持下亲国王的军队势力逮捕了摩萨台,国王回国。1954年8月,国王同外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将石油公司归还外商。国王重新上台后,实行亲美政策。此后在美国的帮助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警察机构国家安全局(即萨瓦克),实行独裁专制统治。特务肆意横行,逮捕政治上的反对派和宗教上层人士,监狱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在宗教上,严加限制宗教界的权力,以世俗法律代替伊斯兰教法,接管宗教基金、关闭宗教学校代以世俗教育,实行“自由化”和“世俗化”的政策,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涌入,使伊朗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 § 覆灭 在这种情况下,各阶层人民及社会集团暂时联合起来,而什叶派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成为反国王独裁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国外领导反国王的斗争。从1977年起,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到1978年下半年,各地动乱不断升级,达到高潮,国王任命艾资哈里为首相,组成以军人为主的临时政府,以挽回残局。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国,委任沙普尔·巴赫齐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流亡国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2月11日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总理接管政权,组织临时政府,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 经济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与法拉赫·巴列维在1979年1月16日离开伊朗礼萨·巴列维为巩固其王朝的统治,在经济上,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63年1月,他提出“六点社会改革方案”(称为“白色革命”)。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规定地主占有的限额,多余的土地由国家赎买,分给少地、无地的农民,寺院土地收归国有)、工人在企业中入股分红、给妇女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城乡实行现代教育替代传统宗教教育,发展工业、交通和文教事业等。因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加之石油跌价,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严重失调。同时未能彻底实行土改政策,使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王决心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即所谓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重点之一是土地改革。土改法规定:地主交出土地,取得赎买金,土地由政府廉价分配给农民,价款15年还清。还在工业中实行利润分配和工人入股。1974年8月国王下令将投资总额从322亿美元增加到686亿美元,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率也从 11.4%增加到25.9%。修改过的计划片面追求高速度,超过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加上军费开支过大,造成经济计划比例严重失调,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 其他 历任君主 礼萨·汗(1925年-1941年) 礼萨沙赫·巴列维即礼萨汗(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沙王,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1878年生于伊朗山区的一户贫苦人家,是波斯男性和突厥某部族女性的混血儿。14岁时就参加了波斯哥萨克骑兵旅,并逐渐在军队中升职。1911年他率部镇压革命,因功升为近卫军团长。1921年2月他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任首相兼国防大臣。1925年12月推翻卡加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出任沙王,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为了对付英法列强而与德国暗中结交。结果在英美列强的逼迫下于1941年退位 (见英苏入侵伊朗),并被驱逐出境,流亡海外,王位交于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4年于南非病逝。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41年-1979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和皇后法拉·黛芭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伊朗沙王,礼萨·汗沙王的长子。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沙王。 1925年底被立为王储,礼萨·汗对其十分宠爱,先后把他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父亲遭放逐后,登基为王。他统治伊朗期间,自英国手中拿回石油的开采主权,使伊朗石油国有化;庆祝自居鲁士建立波斯王朝以来2500周年;并进行“白色革命”一连串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以期伊朗进入现代化国家。 即位之初,1941年英、苏军队进驻伊朗,次年美军进驻伊朗。 二战后他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将苏联军队赶出国界,并于1946年12月攻占了由苏联控制的阿塞拜疆省。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出任首相后,他被软禁在王宫。到1953年8月在美国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夺回权力。 1965年后进行了自认为是改革维新的白色革命,但因个人生活的奢华与敌视伊斯兰宗教势力,引起了下阶层人民和伊斯兰教徒的不满,爆发了反对王室的抗议行动。到1979年1月被霍梅尼所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逃亡美国,1980年7月27日病逝于埃及的开罗。 他一生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分别是埃及的茀丝亚公主(Fawzia bint Fuad)、留学瑞士,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苏瑞亚(Soraya Esfandiary)和法拉赫·帝巴。意大利导演将他和挚爱的第二任妻子蓄意维新伊朗及两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拍成电影《苏瑞亚:悲伤的公主》。 西化运动 王朝建立后,礼萨·汗便积极推动波斯的西化运动:首先,他一反传统,下令全国民众各取一姓。再者,他把阿拉伯文从波斯文当中去除,藉以强调波斯是亚利安人的国家;紧接着,又下令禁演传统戏曲、以古波斯历法取代原先的回教历、废除过于保守的宗教法、并鼓励引进西方电影、音乐和建筑等。1934年,设立波斯第一所大学德黑兰大学,同时还鼓励青年出外留学;同年又将国号改为今名“伊朗”。更规定禁止穿着传统的回教服装,除取得教士资格者外,其余一律改为西式服装等。这一连串的西化行动,后来大多延续至其子在位期间。[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