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汉剧院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普通话为主要念白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广东汉剧院是该剧种的代表院团,全民事业单位,成立于1959年。建院4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培养下,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剧院整理、改编、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如《昭君出塞》、《货郎计》、《丛台别》、《击鼓骂曹》、《时迁偷鸡》、《丘逢甲》、《包公与妞妞》、《义子登科》、《昭君行》、《憾恋》、《热嫁冷婚》、《琴心盟》、《麒麟老道》、《蝴蝶梦》、《深宫假凤》等,在历届广东省戏曲观摩汇演或国家级、省级艺术节上演出,获得多项奖励。 § 成就荣誉 有过5次晋京演出的历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江泽民、朱镕基、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赏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桂珠、黄粦传、梁素珍、曾谋、李仙花等演出的《百里奚认妻》等剧目。古代剧《齐王求将》、现代剧《一代麦种》等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发行;《蝴蝶梦》、《白门柳色》、《花灯案》等10多个剧目,被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摄制成舞台剧或电视剧播映。除在本省演出外,曾到湖北、上海等10多个省市演出。自1982年以来,还曾应邀赴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海内外评价较高。剧院获奖剧(节)目和人员一大批;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第一至八届广东省艺术节,均有剧(节)目入选参加并获多项奖和赞誉。新编大型古代汉剧《蝴蝶梦》,入选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获’97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七项大奖。先后涌现了一批深受观众赞赏的表演艺术家和知名演员,李仙花(二度梅)、杨秀微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 现职人员 剧照欣赏 --- 《齐王求将》 还涌现一批卓有成就的编剧、导演、乐师兼音乐唱腔设计、舞台美术设计人员和艺术研究、管理人才,其中获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50多人,肩负着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及各种人才培训重任。 剧院现有主要艺术家:梁素珍(一级演员,代表作品《二度梅》、《盘夫》)、氏丹青(一级编剧,代表作品《花灯案》、《丘逢甲》)、林仕律(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打洞结拜》、《林昭德》)、范开圣(一级演员,代表作品《秦香莲》、《齐王求将》)、李仙花(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代表作品《百里奚认妻》、《蝴蝶梦》)、杨秀薇(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昭君行》、《深宫假凤》)等。广东汉剧院现下设二室(艺研室、办公室)、二团(一团、青年实验剧团)和一部(演出联络部)。 [1] § 汉剧唱腔 该剧种的行当分工与其它剧种略有不同,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婆、净六大行,而净又有乌净、红净之别。乌净发炸音,红净则以鼻腔共鸣为主的真假嗓结合,高音用假嗓,低音用本嗓,唱腔悠扬清脆,颇有特色。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 昆曲。 § 特色乐器 新编历史剧《白门柳》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乐器是头弦、大苏锣及号头。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 角色行当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公、婆、红净、乌净七大行。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大行中的生、旦、丑、 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生又称小生, 主要扮演青、壮年男子角色,用男声假嗓唱念,身段稳重大方,动作文雅潇洒。生行主要分文小生、武小生两种,文小生表演时“行如秋风,站似玉树”,注重翎子功、扇子功和水袖功,扮演的人物如《闹严府》的曾荣;武小生表演时干净利索,讲究力度节奏,注重把子功,所扮人物如《战徐州》的赵云。此外,还有《贩马记》扮赵宠的官袍小生,《三娘教子》扮薛倚哥的娃娃生,《三官堂》扮韩琪的箭衣小生。 旦扮演青年、中年妇女的各种角色,用女声假嗓唱念,表演以身段和水袖功夫见长。旦行又分正旦、青衣、花彩旦三种,正旦也称乌衣,表演端庄娴淑,要求“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所扮人物如《秦香莲》的秦香莲;青衣,又称闺门旦,表演要求与正旦相同,所扮人物如《林昭德》的王金爱;花彩旦,要求身段动作“动如燕,行如风”,所扮人物如《花灯案》的陈彩凤。此外,还有花旦,如《凤仪亭》的貂蝉。 丑扮演各种滑稽诙谐的人物,用男声原嗓唱念,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表演时要求眉、眼、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行内有“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 意思是丑行演员必须学会《偷油》、《偷鸡》、《活捉三郎》和《洛阳失印》四出主要的丑戏。丑行有官袍丑,扮《昭君出塞》的王龙;项衫丑,扮《打花鼓》的公子;袈裟丑,扮《僧尼会》的小和尚;短衣丑,扮《偷油》的黄巢;童子丑,扮《蓝继子》的蓝继子;武丑,扮《时迁偷鸡》的时迁;女丑,扮《铁弓缘》的萧氏。 公又称老生、须生,扮演各种中年、老年的角色,用男声原嗓唱念,仪态庄重大方,步法以稳健的“八字步”为基础。公行有白须老生,动作较为迟缓,重须功和发功,如:扮《百里奚认妻》的百里奚;乌须老生,扮《孔明请东风》的孔明;黪白须老生,扮《状元媒》的宋王;武老生,扮《群英会》的黄忠。 婆又称老旦、老妈,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有贫婆,扮《清风亭》的张元秀妻;贵婆,扮《白虎堂》的余太君;丑婆,扮《金莲裁衣》的王婆。 乌净又称乌面、大花脸,既扮演英雄豪杰,也扮演权奸神怪,用炸音发声,嗓音威猛粗放,表演重功架,多用大动作,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乌净有黑花脸 ,扮《太行山》的姚刚;白花脸,扮《击鼓骂曹》的曹操;青花脸,扮《齐王求将》的公孙衍;金花脸,扮神话戏中的天王神将;二花脸,扮《三气周瑜》的张飞。 红净又称红面,扮演英雄好汉,以原嗓与假嗓结合发声,唱腔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表演要求龙行虎步,器宇轩昂。红净中的头手红净重唱功,所扮人物如《打洞结拜》的赵匡胤;二手红净重做功、武功,所扮人物如《崔子弑齐君》的崔杼。 此外,还有旗手、宫女、丫环等杂角,由各行的二、三路演员应工。[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