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角蟾 |
释义 | § 科学分类 小角蟾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角蟾属 Megophrys 种:小角蟾 M. minor § 生物标签 小角蟾 中文名:小角蟾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锄足蟾科→角蟾属 拉丁名:Megophrys minor 英文名:Lesser Mogophrys 属中文名:角蟾属 国内分布:陕西、甘肃、四川、西藏、贵州、云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 生境:栖息于海拔550-2400m山林溪流的石块间和草丛中。 体型:雄蟾体长25-31mm,雌蟾36-49mm。 § 分布 小角蟾 小角蟾(学名:Megophrys minor)为锄足蟾科角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生活于多居于1000米的山溪旁小渗流的石块和附近的草丛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50至28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灌县。 § 基本概述 小角蟾 小角蟾,无尾目锄足蟾科。雄蟾体长25-31mm,雌蟾36-49mm。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短,吻棱显著。颊部垂直,向内凹陷。鼓膜大而圆。无犁骨齿。舌后端圆,多数有缺刻。前肢细,指短粗,指端球状。后肢粗壮,趾细长,有蹼迹。皮肤光滑。背部及四肢有小痣柱,体侧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背面橄榄色,眼间有浅色边的黑色三角形斑,四肢有深色横纹,腹面灰白色,腹侧有黑色花斑。 § 生活习性 小角蟾 小角蟾生活在海拔700-2850米的山涧溪流附近的草丛中。夏季雨后之夜常连续鸣叫,能捕食害虫,自5月至12月在溪边草根处与碎石隙间都可以发现蝌蚪,若遇惊扰,迅速藏入石隙。 § 保护措施 小角蟾 小角蟾系中国特产蟾类,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